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36篇
特种医学   88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血管造影在复杂和(或)复合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坚  刘玉清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2):1281-1285
目的 探讨心血管造影在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复杂和(或)复合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360例复杂和(或)复合畸形造影所见及其与超声心动图等临床检查的联系。结果 本组360例(包括75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62例右室双出口、60例法乐四联症、52例单心室、42例大动脉错位、15例三尖闭锁、6例冠状动脉异常、5例完整型肺静脉畸形连接、5例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4例共同动脉干、3例室间完整的肺动脉闭锁、7例其他病例和24例外科术后检查)心血管造影和超声对比,纠正后者误、漏诊分别为34、30例及对合并畸形误诊16例。对复杂和(或)复合畸形中体肺侧支血管、冠状动脉畸形和肺动脉段分支及其异常的检测和诊断优于超声心动图,并可测量肺动、静脉压力及体肺侧支血管压力而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结论 对于先心病复杂和(或)复合畸形的疑难病例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显示体、肺及冠状动脉分支的全貌及相关病变,以及测量肺动脉和心室压力等,心血管造影(含DSA)仍有重要或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初步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探讨心率与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成像运动伪影的关系,及MSCT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例临床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行MSCT冠脉成像检查,分析扫描时心率与冠脉运动伪影的关系;其中37例同时行常规冠脉造影(简称冠造)检查,对比分析2种检查结果。结果扫描时心率≤55次/min、56~60次/min、61~65次/min、66~70次/min和〉70次/min组有运动伪影的冠脉节段分别占冠脉总数的0.1%(1/759)、1.1%(7/649)、2.5%(10/407)、42.6%(103/242)和75.5%(108/143);以常规冠造作为金标准,MSCT诊断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2%、96.0%、83.8%、94.6%。扫描时心率与冠脉运动伪影的数量显著相关(r=0.655,P=0.000)。结论MSCT能较准确诊断冠脉50%以上的狭窄,是无创性诊断冠脉狭窄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起源于肺动脉(ACAPA)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ACAPA的影像学表现。11例均行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Echo)和心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例行电子束CT(EBCT)检查。结果 10例为左冠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为右冠脉起源于肺动脉。11例胸片均未确诊,Echo诊断3例,EBCT诊断1例。心血管造影全部诊断正确,其中左冠脉异常起源者左冠脉均发自主肺动脉后窦或后壁,通过扩张的右冠脉藉侧支逆行充盈;右冠脉异常起源者右冠脉从主肺动脉右窦发出。手术与造影所见相同。3例前乳头肌缺血性纤维化,二尖瓣环扩大,前叶脱垂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结论 X线胸片诊断受限,Echo简便、无创,但操作技术及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心血管造影仍是术前确诊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发右位心的心血管造影与外科术后诊断,评价心血管造影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探讨最佳的造影方法及投照体位.方法27例先天性单发右位心病例接受外科姑息性或根治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心血管造影资料(常规左、右室造影,其中8例行选择性心房造影,18例加行双斜位),根据先天性心脏病节段分析法原则,将其与外科术后诊断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心血管造影诊断与外科术后诊断结果对比显示22例诊断基本一致,5例不一致,包括1例解剖校正型大动脉错位误诊为功能校正型大动脉错位,1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误诊为功能校正型大动脉错位,1例单心室误诊为右室双出口(合并心房不定位误诊为心房正位),2例解剖左室双出口误诊为功能校正型大动脉错位.结论单发右位心并复杂的心血管病畸形,因解剖复杂,在常规行双侧心室造影和正侧位造影基础上加行选择心房造影和双斜位造影,有利于达到准确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Three cases with anomalous insertion of the superior or inferior vena cava into the right atrium are presented. One case was a 25-year-old healthy man with anomalous low insertion of the right superior vena cava into the right atrium. The remaining two cases were infants with complex cardiac anomalies showing anomalous high insertion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into the right atrium. The congenital anomalies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uperior and the inferior vena cava and the right atrium are rare. Angiographic and computed tomographic findings of these anomalies were reported.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中心室颤动(室颤)出现的特征和处理对策。方法1994年3月至2006年5月我院完成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1620例次,回顾性总结术中发生心室颤动病例,临床资料和抢救体会,并分析其原因。结果1620例冠脉介入术发生室颤7例(0.4%),6例除颤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抢救失败。室颤均发生于多支血管病变,发生室颤前均有冠状动脉压力下降。结论室颤易发生于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术中应密切监测压力及心电图变化,及早实施电除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商品名Cypher支架,强生公司产品)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7例支架内再狭窄且有临床缺血症状的患者接受了Cypher支架治疗,其中23例患者的支架内再狭窄为弥漫、复杂病变,有5例同时置入了2个Cypher支架。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置入,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未见任何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8.9±2.1(5~14)年,临床随访率96.3%,造影随访率92.6%。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死亡。有1例支架近端边缘节段血管发生了再狭窄导致临床心绞痛复发,2例支架近端边缘节段有轻微的新生内膜增殖,但狭窄程度<25%,其余24例均无明显的晚期管腔丢失。本组支架内平均晚期管腔丢失(0.09±0.02)mm、支架远端边缘节段(0.10±0.03)mm、支架近端边缘节段(0.20±0.06)mm。靶血管血运重建率3.8%。结论Cypher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安全、可行,它能有效防止这类病变的新生内膜增殖和再次再狭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CT检查设备的更新和扫描方法的改进,心血管CT检查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心血管CT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既安全、简便又相对廉价,与超声优势互补,其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的需求,辐射剂量进一步降低,安全性大为提高。CT具有的较高空间分辨率和强大的三维后处理技术,弥补了超声对心腔外和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缺陷,其作为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前检查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简要总结心血管CT检查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为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Summary Four patients in whom the subclavian artery arose as the first branch of the ascending aortic arch are presented: two with four separate brachiocephalic arteries and two with a common trunk supporting both carotid arteries.  相似文献   
10.
Right Aortic Arch with Retroesophageal Left Aberrant Innominate Arte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ight aortic arch with a left retroesophageal innominate artery (type D double aortic arch) is rare. The diagnosis is made by aortography. The present case is the first known patient to undergo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that outlined the anomaly clear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