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24篇
  免费   1005篇
  国内免费   720篇
耳鼻咽喉   13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450篇
口腔科学   126篇
临床医学   3738篇
内科学   4197篇
皮肤病学   219篇
神经病学   1699篇
特种医学   1217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616篇
综合类   6433篇
预防医学   1144篇
眼科学   138篇
药学   2514篇
  61篇
中国医学   1453篇
肿瘤学   88篇
  2024年   160篇
  2023年   639篇
  2022年   556篇
  2021年   655篇
  2020年   637篇
  2019年   721篇
  2018年   346篇
  2017年   670篇
  2016年   766篇
  2015年   917篇
  2014年   1532篇
  2013年   1416篇
  2012年   1745篇
  2011年   1809篇
  2010年   1572篇
  2009年   1533篇
  2008年   1581篇
  2007年   1343篇
  2006年   1199篇
  2005年   1046篇
  2004年   787篇
  2003年   549篇
  2002年   435篇
  2001年   330篇
  2000年   239篇
  1999年   204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斑块稳定性关系。方法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共398例,经颈动脉彩超确诊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增厚者217例,非IMT增厚者181例;217例IMT增厚患者根据颈动脉斑块状态分为管壁增厚组、硬斑块组、混合性斑块组和软斑块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cy浓度,统计学分析IMT增厚组与非IMT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Hcy浓度的差别。结果 IMT增厚组较非IMT增厚组Hcy浓度增高;不稳定性斑块组较稳定性斑块组Hcy浓度增高。结论 Hcy浓度与AS程度、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2.
王继跃 《山东医药》2009,49(23):115-116
外科治疗方式主要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1术前准备 1.1超声颈动脉超声常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查。发现狭窄〉50%者需同时行另一种无创检查,如MRA或CTA,结果符合者可直接施行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以本院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者92例为研究对象,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d,共治疗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6个月、治疗后第12个月测定空腹血TG、TC、HDL-C、LDL-C,肝功能、肾功能、CPK、以及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数量及大小。结果治疗后第6个月时TC、LDL-C水平降低,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持续至第12个月;治疗后第12个月TG减低、HDL-C升高,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6个月时,颈动脉斑块大小比治疗前减少(P〈0.01),并持续至第12个月。治疗后第12个月,颈动脉IMT厚度减少,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长时间应用阿托伐他汀20 mg/日,可以使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减少,颈动脉IMT厚度减少,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进程。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血清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水平与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关系。方法根据颈部彩色多普勒超生检查结果,收集11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ELISA法测定不同类型脑梗死组血清OPN水平。结果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血浆OPN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梗死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OPN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OPN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血清OPN亦可作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99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发生于血流动力学状态复杂的区域,显示局部血流的流体力学特性
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基于磁共振成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对动脉血
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估。既往研究已经对正常和狭窄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而血流
动力学因素与斑块易损性之间的相关性也已经得到证实。包括管壁应力、压力等动脉血流动力学参
数的综合作用是斑块发生发展变化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6.
任博  李琳  唐延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24(3):261-264, 269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自噬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为完善其病理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根据颈动脉斑块分级将12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三组(Ⅰ级、Ⅱ级、Ⅲ级),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颅动脉狭窄支数和程度。并抽取空腹肘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丹酰戊二胺染色观察自噬体;同时提取外周血总蛋白,采用免疫印迹实验测定自噬相关因子LC-Ⅱ/LC-Ⅰ及Beclin-1水平。结果不同斑块分级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血管狭窄数及狭窄程度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Ⅱ级和Ⅲ级相关指标明显高于Ⅰ级,且Ⅲ级明显高于Ⅱ级(P0.05)。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超薄切片中,可见双层膜延伸包裹的自噬体和自噬性凋亡细胞;丹酰戊二胺染色后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显绿色荧光的自噬体。不同斑块分级的LC-3Ⅱ/LC-3Ⅰ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Ⅱ级和Ⅲ级明显高于Ⅰ级,且Ⅲ级明显高于Ⅱ级(P0.05)。经相关性分析,LC-3Ⅱ/LC-3Ⅰ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性(R2=0.75和0.79)。结论自噬能够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分级情况,可能为其介导该病发病和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7.
《糖尿病之友》2013,(2):49-49
脑卒中是目前中国人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颅外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引起的,多于70%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2年卒中发生率可高达26%。  相似文献   
998.
背景: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是心血管疾病(CVD)事件的高危人群。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高负担或狭窄的存在对这种高风险是否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阻塞性CAD是否提供了超出其与冠状动脉钙化(CAC)评估的总钙化斑块负荷的预测价值。方法:来自丹麦西部心脏登记处的23759例有症状的患者接受了诊断性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我们评估了主要CVD(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全因死亡)的风险,这些风险按CAC负荷和阻塞性疾病血管数进行分层。结果:中位随访4.3年,1054例患者经历了首次重大CVD事件。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作用。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于该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筛查,其中110例发现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并接受中长期口服药物治疗,于3、6个月进行随访,110例患者中48例接受PAS三联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 mg 1次/d,阿托伐他汀20 mg 1次/d,普罗布考500 mg 2次/d),36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26例未坚持按医嘱服药。分别比较治疗前、3、6个月时超声结果。结果 3个月随访110例患者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完全转化为稳定斑块或斑块消失的有3例,转化为混合斑块的22例,不稳定斑块共85例(未治疗组有2例有新发不稳定斑块形成);6个月随访完全转化为稳定斑块或斑块消失的有22例,转化为混合斑块的29例,不稳定斑块的59例(未治疗组有4例有新发不稳定斑块形成);6个月内PAS组和未治疗组各有2例出现症状性脑梗死。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向混合斑转化的时间约3个月,转化为稳定斑块的时间约6个月或更长时间;PAS三联药物,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治疗效果可促进脑梗死患者颈部不稳定斑块向混合斑块和稳定斑块转化。  相似文献   
1000.
<正>高血压所引起的颈动脉病变既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又是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表现〔1〕,它对心、脑、肾等主要靶器官的损害是通过动脉系统粥样硬化等一系列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实现的〔24〕。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各大动脉主干拐弯、分叉处,特别是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高血压患者血管狭窄、引发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其病变性质是治疗该病的关键。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加之超声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