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09篇
  免费   2278篇
  国内免费   947篇
耳鼻咽喉   52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53篇
基础医学   322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3925篇
内科学   1387篇
皮肤病学   88篇
神经病学   213篇
特种医学   63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822篇
综合类   10832篇
预防医学   1138篇
眼科学   137篇
药学   3079篇
  38篇
中国医学   36188篇
肿瘤学   75篇
  2024年   452篇
  2023年   1565篇
  2022年   1209篇
  2021年   1552篇
  2020年   1336篇
  2019年   1323篇
  2018年   536篇
  2017年   1015篇
  2016年   1169篇
  2015年   1481篇
  2014年   2822篇
  2013年   2274篇
  2012年   3313篇
  2011年   3384篇
  2010年   2996篇
  2009年   2738篇
  2008年   2943篇
  2007年   2589篇
  2006年   2501篇
  2005年   2604篇
  2004年   2403篇
  2003年   2442篇
  2002年   2036篇
  2001年   2060篇
  2000年   1503篇
  1999年   1185篇
  1998年   1209篇
  1997年   1239篇
  1996年   1212篇
  1995年   867篇
  1994年   723篇
  1993年   541篇
  1992年   421篇
  1991年   359篇
  1990年   293篇
  1989年   425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69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静态平衡功能训练治疗帕金森病平衡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帕金森病平衡障碍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期间2组各有1例退出。对照组予以静态平衡功能训练,实验组在静态平衡功能训练基础上配合电针治疗,2组均联合口服美多芭。治疗8周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中运动部分UPDRS-Ⅱ、UPDRS-Ⅲ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计时起立-步行测验(TUGT)值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UPDRS-Ⅱ、UPDRS-Ⅲ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BBS评分均明显提高(P均<0.05),且治疗后实验组上述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TUGT值均短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后实验组TUGT值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静态平衡训练可有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平衡能力,改善患者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52.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常见的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损害的一种疾病,临床常见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属中医学“痿证”范畴,本例验案患者双上肢及左下肢活动无力伴肌肉萎缩2年余,加重半年,伴随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等症状,辨证属肝肾亏虚型痿证,临床以针刺治疗为主,配合静脉注射、穴位注射以补益肝肾,养血柔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3.
目的:对比循经针刺与同神经节段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用同神经节段针刺治疗,对照组用循经针刺治疗。结果:显效率治疗组81.7%、对照组61.7%,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良好的疗效,同神经节段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循经针刺"。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在现代临床研究中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9年1月—2019年2月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中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相关文献,归纳分析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192篇,包含74个腧穴,共使用1494次,经络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54.89%)和足少阳胆经(34.74%)为主;选穴部位以下肢(83.13%)为主;常用穴位依次为环跳(188)、委中(154)、阳陵泉(143)、承山(117)、昆仑(110)、大肠俞(88)、秩边(87)、悬钟(82)、肾俞(78)、承扶(56)。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以循经、局部取穴为主,重视本经配穴及阳经腧穴的应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眼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组联合眼针及体针治疗,对照组联合巴氯芬口服。2组均治疗10d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呃逆伴随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0%(P0.05)。治疗组治疗后睡眠、进食、焦虑症状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进食、焦虑症状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眼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呃逆患者有效,能减少患者呃逆发病时间及发作次数,改善睡眠、进食、焦虑伴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优质护理干预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1月—2019年2月6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进行神经内科的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针刺联合优质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等进行观察。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3.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P<0.05)。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临床治疗中,针刺联合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可以提升患者临床疗效,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实现其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优化新生脉散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BATMAN-TCM及UniProt数据库查询优化新生脉散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与相应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CHF相关靶点,通过OmicShare网站分析并结合Cytoscape-v3.6.0软件构建优化新生脉散方中药-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图,使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功能(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根据类药性(DL)、口服吸收利用度(OB)、参数评分(Scorecutoff)筛选出与CHF相关的潜在化合物85种及靶点89个,其中,化合物有quercetin、luteolin、kaempferol等,靶点包括SCN5A、ADRB2、NOS2等。功能富集分析涉及生物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分的GO条目共497个,主要参与调控细胞凋亡、增殖及缺氧、炎症反应等方面,KEGG通路富集得到139条,主要与缺氧诱导因子-1(HIF-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有关。[结论] 优化新生脉散方治疗CHF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优化新生脉散方治疗CHF的潜在复杂机制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电针与CO_2激光灸对奥沙利铂所致的周围神经毒性大鼠的缓解作用及其外周保护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CO_2激光灸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行奥沙利铂溶液腹腔注射2 mg/kg,隔日1次,共4次。对照组采用等体积的5%葡萄糖溶液腹腔注射。分别采用电针和CO_2激光灸双侧足三里穴对电针组和CO_2激光灸组进行相应治疗,隔日1次,共7次。检测各组大鼠足底机械痛阈和冷刺激抬足反应率,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测定坐骨神经瞬态电压感受电位锚定蛋白(TRPA1)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机械性痛阈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第7天和第13天电针组机械性痛阈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冷刺激抬足反应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第7天和第13天电针组和CO_2激光灸组的冷刺激抬足反应率均下降(P0.01)。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坐骨神经出现比较严重的髓鞘变性,电针组和CO_2激光灸组均有一定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TRPA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而NGF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CO_2激光灸组TRPA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NGF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电针和CO_2激光灸均可以缓解大鼠奥沙利铂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外周坐骨神经TRPA1和N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观察"三位一体"针法联合冷热中药液交替浸泡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水肿的疗效及对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将97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水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三位一体"针法+冷热中药液交替浸泡治疗,2组疗程为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上肢水肿分级、疼痛评分、上肢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肩手关节活动度、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上肢水肿分级和腋静脉、肱静脉、肘正中静脉、桡静脉内径及最大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周径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上肢Fugl-Meyer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活动度和掌指关节屈曲、近端指间关节屈曲、远端指间关节屈曲、拇指指间关节屈曲角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三位一体"针法联合冷热中药液交替浸泡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水肿疗效确定,不仅能促进上肢水肿消退,缓解疼痛,提高肩手关节活动度,还能改善上肢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上肢静脉血流、促进静脉回流有关。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比较指按法、针刺及痛温觉诱发电位(CHEPs)刺激器作用于正常人手三里产生的CHEPs,探析经络理论的小纤维神经感传方式。方法纳入16名健康成年志愿者,检测指按法、针刺、CHEPs刺激器作用于手三里产生的CHEPs,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3种刺激手段作用于受试者手三里均可记录到CHEPs,指按法诱发的N波潜伏期比CHEPs刺激器高120.69 ms(P<0.05),针刺诱发的N波潜伏期比CHEPs刺激器高183.69 ms(P<0.001)。指按法诱发的P波潜伏期比CHEPs刺激器高149.13 ms(P<0.05),针刺诱发的P波潜伏期比CHEPs刺激器高215.69ms(P<0.001),指按法和针刺N、P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不同刺激手段对N、P波幅存在显著主效应(F=0.424,P=0.658;F=1.289,P=0.290)。结论指按法、针刺均可诱发由小纤维介导的N、P波,且通过与CHEPs刺激器诱发电位比较,指按法及针刺传导的小纤维速度更慢,为无髓鞘的C纤维;指按法、针刺诱发的N、P波波幅改变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