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9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33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72篇
妇产科学   30篇
基础医学   251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439篇
内科学   124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0篇
特种医学   23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1082篇
综合类   2565篇
预防医学   476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791篇
  21篇
中国医学   13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85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367篇
  2011年   464篇
  2010年   406篇
  2009年   439篇
  2008年   436篇
  2007年   499篇
  2006年   440篇
  2005年   444篇
  2004年   397篇
  2003年   328篇
  2002年   271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196篇
  1998年   191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206篇
  1995年   190篇
  1994年   182篇
  1993年   140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治疗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32.
48例人工瓣置换与先心修补病人,术前与术中用TEE连续检查心脏停跳前、体外循环中及手术完成后,腹主、肾、脾、颈总、眼、眼及挠动脉的血流动态变化过程,并对照TEE超声与右心导管同时检测肺动脉输出量的相关性,结果为:10例肺动脉输出量TEE与右心导管测值为5.93±1.6L/分与5.6±1.9L/分,两者相关密切(R=0.94)提示超声半定量有一定可靠性,比较术前、术中心脏停跳前及外循环灌注和手术完成后内脏与外周血流速度,血流量变化的比率发现:①全麻后较术前腹主、肾、脾及外周血管等内径变化较小,血流速度下降1.5~12.3%,血流量除脾外下降13.0~36.7%肾最明显。②体外循环中血流速度,较停跳前下降31.5~50.8%(P<0.01),脾为4.4%。③由于机械动力与足够的灌注量体外中血流时间速度积分面积,较心脏停跳前上升35.5~207.5%。故各血管的血流量上升11.2~40.1%。④手术完成心脏病变矫正,复跳后,各脏器与外周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量均较体外循环中及术前升高(见附图),说明心脏病变的解除可改善内脏与周围血管的血液循环 所以我们认为,心脏病术中TEE检测肺动脉输出量与同步右心导管检查相关好,经术前心脏术中、术后、TEE连续检测比较发现心脏病矫正后内脏及外周血供改善。  相似文献   
33.
顾春笑 《蚌埠医药》1995,13(2):46-47
介入性心脏病学是近代医学迅速发展起来的心脏病学的崭新组成部分.它使临床心血管学者不仅可以在冠状动脉内进行各种诊疗,解决冠心病的诊治问题.对各种瓣膜疾病也可采用介入方法,利用各种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这一新技术,方法简便,常可达到与外科手术相似的疗效.由于近20年来的临床心电生理的迅速发展,标测技术的提高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4.
取正常成人心脏瓣膜36个,置于低浓度广谱抗生素的营养液(RP-MI1640细胞培养液)中灭菌48h,-80℃冰箱初冻,置于液氮中长期保存。灭菌前后瓣膜细菌培养阴性率分别为94.3%和100%,解冻后经光镜、电镜检查证实瓣组织细胞结构正常,组织培养葡萄糖消耗率测定示瓣组织存活良好。临床同种心脏瓣膜原位移植3例,随访6~30个月,瓣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35.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老年心脏病发病率增加,虽已有对老年心脏病手术成功的报道,但对80岁以上老年心脏病患者手术高危因素和并发症等研究很少。  相似文献   
36.
蔡回钧  张红  陈淼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5,28(2):149-150,152
我院于2003年10月至2004年4月共行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1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7.
目的总结瓣膜置换患者行胆道手术的术前用药方法。方法对38例瓣膜置换后在服用华法令过程中因胆道疾病需行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肝功能正常组(A组)23例、肝功能不正常组(B组)15例均于术前3d停服华法令,B组术前12h肌注VitK110mg。术前无应用华法令历史的患者115例做为对照组。结果38例患者停药2d后A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B组于术前12h肌注VitK110mg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瓣膜置换患者在抗凝期间行胆道手术,只要准备充分,围手术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8.
陈静  冯亚平 《贵州医药》2006,30(12):1081-1083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n=10)和芬太尼组(F组,n=10)。全麻诱导:咪唑安定0.1~0.3mg/kg,维库溴铵0.1~0.2mg/kg。S组使用舒芬太尼1μg/kg,F组使用芬太尼10μg/kg。血液动力学监测:心电Ⅱ导联示波,有创动静脉测压,放置6腔Swan-Ganz导管,采用美国Baxter-2型连续心排血量多功能监测仪,测定心脏指数(CI)和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观察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和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2)、插管后1分钟(T3)、5分钟(T4)和10分钟(T5)记录观察指标。结果HR、MAP、CVP和PCWP两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麻醉诱导后及气管插管后部分时间S组HR和MAP低于F组(P<0.05或P<0.01),插管后S组CVP明显高于F组(P<0.05或P<0.01)。麻醉诱导或气管插管后,F组CI明显下降(P<0.05或P<0.01),S组均无明显变化。观察期间PCWP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舒芬太尼可安全的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首次通过肺灌注显像 (FPPPI)联合肺灌注显像 (PPI)对瓣膜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 (PH)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二尖瓣病变为主的瓣膜病患者 116例 ,术前均行右心导管、FPPPI及PPI、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 10 5例患者术后 5~ 14d再次行FPPPI及PPI,33例患者于术后 3~ 11个月进行第 3次FPPPI及PPI复查。按右心导管测得的平均肺动脉压力 (MPAP)水平分为正常、轻度升高、中度升高、重度升高组。结果 ① 116例患者FPPPI法所测肺平衡时间 (LET)、上肺野与下肺野比值 (S L)及超声心动图所测肺动脉压力 (EPAP)与右心导管所测肺动脉收缩压 (SPAP)的r值分别为0 85 6 ,0 5 0 3及 0 5 72 (P <0 0 1)。②以MPAP为标准 ,FPPPI、PPI及FPPPI PPI测定肺动脉压力的灵敏度分别为 94 7%、78 8%及 96 4 % ,特异性分别为 6 8 3%、5 2 8%及 72 7% ,准确性分别为 85 3%、70 7%及 89 7%。③ 10 5例患者术前与术后 5~ 14dLET分别为 (2 7 71± 10 85 )s和 (2 0 96± 6 2 5 )s(P <0 0 0 1) ;S L分别为 1 4 3± 0 4 1和 1 30± 0 35 (P <0 0 0 1)。④LET在MPAP轻度、中度、重度升高组的完全改善率分别为 4 7 6 %、34 5 %及 1 4例 ;部分改善率分别为 4 0 5 %、6 2 1%及 3 4例 (P <0 0 0 1)。S L在各组完  相似文献   
40.
目的:回顾性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置换术体外循环经验.方法:10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使用stockerⅢ型心肺机及膜式氧合器,体外循环中采用中度低温,预充白蛋白并附加人工肾超滤,心肌保护用高钾含血停搏液灌注.结果:105例患者均顺利脱机,无1例死亡.体外循环时间60~18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0~120 min,所有患者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心脏自动复跳86例,电击19例.结论:手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可减低手术后的功能衰竭和并发症,并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