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56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334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72篇
妇产科学   30篇
基础医学   248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437篇
内科学   124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0篇
特种医学   2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1081篇
综合类   2564篇
预防医学   475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789篇
  18篇
中国医学   13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74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367篇
  2011年   464篇
  2010年   406篇
  2009年   439篇
  2008年   436篇
  2007年   499篇
  2006年   440篇
  2005年   444篇
  2004年   397篇
  2003年   328篇
  2002年   271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196篇
  1998年   191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206篇
  1995年   190篇
  1994年   182篇
  1993年   140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心脏瓣膜手术后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心瓣膜手术后患者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05年1月至5月间连续507例施行心瓣膜手术患者,根据术后住ICU时间是否延长(住ICU时间延长定义为≥5d)分为两组,组Ⅰ75例,术后住ICU时间延长;组Ⅱ432例,术后住ICU时间未延长.先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住ICU时间延长7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Ⅰ中年龄、有心脏手术史、吸烟史、二次体外循环支持的比率、心胸比率、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均大于或长于组Ⅱ;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肺功能均低于或差于组Ⅱ(P<0.05,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年龄≥65岁(OR=4.399)、LVEF≤0.50(OR=2.788)、心胸比率≥0.68(OR=2.411)、最大通气量实测值/预计值%<71%(OR=4.872)、有心脏手术史(OR=3.241)和术中二次体外循环支持(OR=18.656)为术后住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上可根据年龄、LVEF、心胸比率、最大通气量、术中是否二次体外循环支持预测术后住ICU时间是否延长.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采取更多的防治措施,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2.
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最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张培华报告在我国1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8.6%,4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16.4%。可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是指大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所致,而后者指继发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所致。大隐静脉曲张的病因学虽未完全明确,但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缺陷以及浅静脉内压力升高被认为是引起其曲张的主要原因。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膜缺陷与遗传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了解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甲状腺激素 (TH)代谢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 16例风湿性心脏病 (风心病 )瓣膜置换手术患者 ,随机均分为实验组 (IP组 )及对照组 (C组 ) ,IP组采取缺血预处理方案 ,对照组不采取预处理 ,其余同IP组。分别于术前、转流中 (最低温 )、再灌注后 5min ,停机、术后 2 ,2 4 ,4 8h采取血样 ,测定血清总三磺甲状腺原氨酸 (TT3 )、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TT4)、游离三磺甲状腺原氨酸 (FT3 )、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FT4)、促甲状腺激素 (TSH)浓度 ,组内各时点与术前 ,两组之间各时点进行配对比较。结果 :TT3 和FT3 水平在转流最低温时降至最低点 ,术后 4 8h仍低于术前 ,但IP组术后 2 4~ 4 8h二者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均P <0 .0 5 ) ,两组T4,FT4水平术后 2 4h已恢复术至前水平 ,各时点间无明显差异 ;TSH水平术后 4 8h两组均低于术前 ;IP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对照组有 2例发生低心排。结论 :风心病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呈现低T3 综合征 ;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低T3 综合征的严重程度 ,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4.
2001年7月-12月我们观察了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炎性因子、心肌酶、肌钙蛋白(cTnI)的变化及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它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回顾性总结542例二尖瓣成形术病人的手术疗效和20年随访结果。方法1985年至2006年,542例二尖瓣病变的病人接受二尖瓣成形术,男306例,女236例。474例随访1-240个月,平均(41.03±40.40)个月,随访率90.8%。结果手术死亡20例(3.7%),出院时病人心功能均为Ⅰ级或Ⅱ级。随访死亡20例,再次手术23例;7年、10年和15年生存率分别为91%、88%和70%;7年和10年二次手术免除率分别为94%和86%。结论二尖瓣成形治疗二尖瓣病变,死亡率低,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6.
换瓣术后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瓣术是外科治疗瓣膜病变的重要手段 ,由于患者病情较重 ,心功能差 ,手术风险大 ,术后恢复缓慢易引起患者的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而影响换瓣术的成功及术后的心功能恢复。为探讨此类患者的心理特征 ,我们对 5 0例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进行了动态的测评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选取心外科住院需择期行换瓣手术患者 5 0例 ,具体条件为 18岁以上初次手术、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思维正常且能与护士进行交流 ,并同意参加本研究的患者 ,其中男 3 3例 ,女 17例 ,年龄 (18~ 5 8岁 ) ,平均年龄为 3 8岁 ,无精神症状。1 2…  相似文献   
107.
随着心脏手术技术的改进,心肌保护的改善,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心脏手术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人们在对心脏手术死亡率要求下降的同时,对减少创伤,兼顾美容的要求增加,尤其在年轻女性患者更强烈。我科于1998年开始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开胸心脏瓣膜膜替换手术21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IL-6、CRP在风心瓣膜病房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4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17例、阵发性房颤组8例、持续性房颤组21例,另取窦性心律健康者对照组20例,取血清标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IL-6、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CRP水平浓度.结果 IL-6的水平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47,P〈0.01),持续 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和窦性心律组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持续性房颤组和阵发性房颤组IL-6水平高于窦性心律组(P〈0.01).CRP水平的变化在各组中也呈现出同样趋势.IL-6与CRP呈正相关(r=0.924,P〈0.01).血清CRP水平是影响风心病患者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炎症因子的改变在风心瓣膜病房颤发生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9.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梗塞和阿司匹林抵抗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发生脑梗塞与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关系,探讨阿司匹林抵抗(AR)可能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指标.方法 既往服用过阿司匹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40例,其中合并脑梗塞16例,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无脑梗塞24例,定义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组.通过血小板聚集仪测血小板聚集率,普通血清化学免疫法测CRP,酶法测血脂.结果 两组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二磷酸腺酐(ADP)及肾上腺素(EPI)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PAG(M)]及一分钟聚集率[PAG(1)]AR组明显高于AS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示ADPPAG(M)>60%,EPIPAG(M)>60%及两者均>60%的人数比例AR组明显高于AS组(P<0.05).AR组阿司匹林剂量明显低于AS组.血清CRP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NVAF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后仍有PAG(M)及PAG(1)增高可能发生脑梗塞,存在AR,阿司匹林剂量不足可能是产生AR的因素之一.体外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以达到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避免阿司匹林治疗失败,对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梗塞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