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我国,冠心病位居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且年龄标化死亡率明显上升,死亡人数明显增加。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已有上千年的记载,在预防、改善预后及防复发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方祝元教授从"气血""阴阳"着手,认为脏腑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失度,心脉痹阻是冠心病的病机关键。治疗当从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出发,采用"和"法,通过调气、和血、平衡阴阳以及重视未来血证论,将微观的血管内皮与宏观的机体稳态结合起来,治疗与预防并举,为中医临床诊治冠心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2.
通过咳嗽、出血、脓3类病症探讨唐荣川《血证论》中所阐述的痰瘀相关理论及临床应用,唐氏认为痰是津液失常的结果,瘀为"离经之血",换言之,水病为痰,血病致瘀;阴、气、水和阳、血、火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属性且横向联系,这是痰瘀相关的根本原因;在生理活动进行过程中脏腑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也是痰瘀相关的依据;临床可遵循痰瘀...  相似文献   
93.
对《血证论》中较少为学术界讨论的由瘀血所致的咳喘、发渴、便秘、寒热、流注、呃逆、带下及瘀滞带脉等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  相似文献   
94.
整理总结并讨论了唐容川在《血论证》中,化裁运用泻心汤治疗多种出血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95.
刘毅 《河北中医》1986,(6):29-30
瘀血学说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并创立十多个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方剂。历代又有不断的补充,尤以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和唐容川的《血证论》对活血化瘀法有所发扬。《医林改错》中强调治病以气血为主,气有虚实,血有亏瘀。创立了活血化瘀方33首。《血证论》中唐容川对出血证中强调侧重祛瘀在于活血是本,止血是标。明代缪仲淳出,“瘀血不去,新血安生?”指出我们应二者  相似文献   
96.
侯岁明 《河北中医》2002,24(1):54-56
血证论》为清代蜀地名医唐容川为血证而厘之专本 ,综括 1 70余种血证 ,遴录治方 2 0 0有余 ,条分缕析 ,辨疑决惑 ,论证颇具慧识 ,用药尤多独到之处。其与血证 ,尤重脾胃 ,所列治血四术 ,法皆融贯治脾之旨。今据是编 ,述其涯略于次。1 论阴阳水火气血 ,扬治血以脾为主之旨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阴阳水火升降之枢要 ,故与血证关系密切。唐容川熟讠音此理 ,开宗明义 ,于篇端即以阴阳之说为纲 ,目出水火气血。认为“人之一身 ,不外阴阳 ,而阴阳二字 ,即是水火 ,水火二字 ,即是气血 ,水即化气 ,火即化血。”不但说明阴阳气血的关系 ,同…  相似文献   
97.
清代唐宗海,字容川。在其所《血证论》中对气与血、气滞与血瘀、瘀血与新血、祛瘀与止血之关系论述精辟,对血瘀病证之治疗也多有独到见解,对发展血瘀学说贡献颇。  相似文献   
98.
"痰瘀同源、同病,痰瘀同治",古有此说,并得到后人的普遍认可.《内经》认为"津血同源",然痰乃津血所成,这是痰瘀同源同病的最早记载.到了元代,朱丹溪首先明确了"痰瘀同病"之说.《丹溪心法》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景岳全书》谓:"津凝血败,皆化为痰";《血证论》则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  相似文献   
99.
唐宗海运用小柴胡汤经验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宗海在血证的治疗中,十分推祟和法,认为和法乃血证治疗之活法。和法之代表方,首推小柴胡汤,故唐氏在《血证论》中多处用到小柴胡汤,概括其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和解退热,用于血家感冒之疾,因有阴血损伤,不可发汗退热,惟用和解之法,可扶正祛邪;2.和血逐瘀,用于血瘀之证,盖逐瘀生新,当以调气为先,故小柴胡汤和血遥瘀,为正治之法;3.用于咳血、咳嗽之证,咳乃气逆所致,气病及血即咳血,小柴胡汤气血两兼治之,最为全和之法;4.和肝降逆,用于肝气失和,冲逆动血之证,小柴胡汤和肝降逆平冲,为宁血止血之良方;5.和脾止泻,用于肝脾肺失和而致腹胀泄泻诸证,小柴胡汤调肝肃肺、滋脾和胃,以达和脾止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0.
从《血证论》治血四法探讨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则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容川<血证论>中阐述的通治血证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大纲,被公认为血证治疗的一般原则,为辨治各类出血性疾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出血性中风属血证范畴,是指"因风阳上窜,痰火内扰,气血逆乱,或因头颅外伤,内生脑瘤,使脑络破损,血溢于脑.以突然昏仆,头痛、失语、偏瘫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997).因其发生在脑,证候更为凶险,病机更为复杂,治疗更为困难,因此,探讨治血四法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运用,使其治疗方法系统化,对该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