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61.
血证论》从阴阳水火气血理论出发,提出治水即以治血,治血即以治水的观点,治血推崇和法,善用小柴胡汤,将该方灵活运用,可散表邪,调营卫,和中焦,布津液,降逆气,祛瘀血,治疗外感、内伤血证常取良效。  相似文献   
162.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一部专著,是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对血证的阐述颇多创见,理、法、方、药也很严谨.止血、祛瘀、宁血、补虚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为后世医家治疗血证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3.
淋证的论治历代多注重湿热蕴结下焦,病位限于肾与膀胱。而清代医家唐宗海论治淋证放眼于上中下三焦,区分各个脏腑以施治。本文通过梳理《血证论》及历代医家论述淋证的相关条文,对淋证的源流及辨治角度进行探究,总结唐宗海治疗淋证的特色。《血证论》首次提出从脏腑辨治淋证的理论,先从肺、心与小肠、脾、肝、肾与膀胱定淋证病位,再以“阴阳水火气血”理论为基础辨其病性,具体从津枯肺燥、心经火旺、脾土不化、肝经湿热、肾不化气论治,根据不同脏腑分别予以滋补肺阴、清心利水、健脾利湿、泻肝经湿热、平衡肾之阴阳。这种先定病位后分病性的方法对淋证的辨治更为精细,而且脏腑辨治与辨淋证病性(包括热淋、气淋、石淋、膏淋、劳淋、血淋等)的辨治方法互为补充,使淋证的治疗更为系统和完善,也为中医临床辨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4.
遵"里则和其肝气"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子宫出血 ,属祖国医学崩漏的范围 ,是妇女常见病之一。近年来我们在唐容川“里则和其肝气”理论指导下 ,遵用“丹栀逍遥散加牡蛎、阿胶、蒲黄”无选择性的治疗了 5 1例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 ,收到了满意效果。功能性子宫出血 ,是妇女常见病之一。中医治疗本病已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金匮要略》中就有胶艾汤养血固冲 ,暖宫止血 ;傅山有益气止血、补肾摄血、平肝止血、逐瘀止血、清热凉血等法。后世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将崩漏之成因归纳为 :“血热”、“血瘀”、“脾虚”、“肾虚”四型进行辨证施治[1] 。以前我们多用辨证分型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65.
《血证论》中的"心主生血"思想及其在血液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血证论》中的“心主生血”思想,辨析传统医学概念“心”和“髓”在造血中的地位,从“心主生血”思想论述其他脏腑与血液的关系、血液病的病理特点,以及这一思想在《血证论》用药实践中的体现和如何在现代血液病中应用该学术思想,为更好指导血液病的中医药临床辨证施治和选药提供新的中医思路。  相似文献   
166.
血痹是由于气血不足,外感风邪,血行不畅,阳气痹阻所致的以肢体局部麻痹或轻微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本病与西医学末梢神经炎、周围神经麻痹或损伤、肌肉及软组织劳损等疾病相类似。1 血痹沿革“血痹”一词,始见于《内经》。《灵枢·九针》曰:“邪入于阴,则为血痹。”说明血痹的病因是有“邪”,病位为入“阴”。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之意。举凡邪气侵袭,造成人体各部位气血运行不畅、闭阻不通者,皆可称为痹证。对此,《素问·痹论》篇论述较详。其中包括风寒湿三气各有偏盛的行痹、痛痹、着痹,有合于四时的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相似文献   
167.
肾性血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在治疗上较为棘手,常易反复。本病中医上可属“血尿”“溺血”“溲血”的范畴,杨洪涛教授在长期临证中认为肾性血尿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发生发展之本,外感和(或)内生之热邪是其重要使动因素,情志抑郁、枢机不利是其加重与反复的诱发因素,而瘀血是导致其迁延反复的继发性病理因素。“治血四法”中止血、化瘀、宁血、补虚四法涵盖补虚泻实,标本兼顾之意,其契合血尿之病机。杨洪涛教授四法灵活运用,临床往有验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