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5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61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76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693篇
内科学   150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112篇
外科学   73篇
综合类   1074篇
预防医学   464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654篇
  13篇
中国医学   232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78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89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239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研究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旨在提高血常规检测的准确率。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血常规检查结果存在误差患者106例,对患者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采血部位不同,患者的RBC计数、WBC计数、PLT计数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温度不同,血常规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RBC计数呈下降趋势,WBC计数、PLT计数、Hb测定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血部位、放置时间均会血常规检结果造成影响,检验人员应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提高标本采集质量,并控制好检测时间,提高检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对比静脉血与末梢血不同的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测中的差异,为患者选取更佳的采血方式。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120例来我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者同时进行两种方法采血,采集120份末梢血为A组,120份静脉血为B组,A、B两组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AC-900+)上进行血常规分析,并对比分析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B组WBC、RBC、Hb结果明显低于A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而PLT指标明显高于A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静脉采血的血常规结果比末梢血更可靠、准确,更容易控制,重复性好,在血常规检测时,临床上建议采用静脉血更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基于上海市某三甲医院单中心大样本数据,分析健康体检者贫血检出情况,为贫血患者健康评估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至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3 755名健康体检者的年龄、性别、贫血程度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贫血患者661例,检出率为2.78%。男性贫血检出率为0.47%(54/11 524),女性为4.96%(607/12 231),女性贫血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女性贫血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增加,其中45~49岁人群贫血检出率达高峰25.70%(156/607),后逐渐下降。男女贫血程度均以轻度为主,共占贫血总数的78.82%(521/661);男女均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主,共占贫血总数的87.75%(580/661)。结论:贫血是女性体检人群中较常见的疾病,应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比较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实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患者与100例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抛硬币的方式将受检者均分为两组,即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静脉血组受检者采集静脉血进行检验,末梢血组受检者采集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比两种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受检者的中间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受检者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指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不同时间点静脉血样本实行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比较末梢血,血常规检查抽取静脉血具有明显的优势,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且可冲服检测,为减少血常规检验受其他因素影响,血液样本尽可能在3h内检测,以此消除误差。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剩余稀释标本涂片细胞形态学复检在新生儿、婴幼儿末梢血预稀释模式三分群血常规检查中的可靠性。方法对新生儿、婴幼儿末梢血血常规检查标本以Sysmex-kx-21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预稀释模式进行检测,并对筛查的结果进行手工复检;对剩余稀释标本的手工复检以离心沉淀或静置沉淀的方式进行浓缩与涂片瑞氏染色,镜检至少观察200个白细胞,同时每例检查补充末梢血直接涂片1~2张瑞氏染色镜检作为细胞形态学复检比对的金标准。结果根据复检规则对仪器法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到真阳性率为4.6%,假阳性率为20.3%,真阴性率为74.0%,假阴性率为1.1%,复检率为24.9%,仪器法测定的敏感度为18.3%,特异度为98.6%,阳性预测值为81.3%,阴性预测值为78.5%,准确性为78.6%;两种涂片方式复检结果一致(P>0.05)。结论基层单位末梢血预稀释模式三分群血常规检查简易形态复检能为新生儿、婴幼儿门诊保健和临床医疗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300例,根据不同采血方式将其分为观察中和对照组各150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患者进行末梢血采集。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及血红蛋白(Hb)等检查项目的差异。结果:末梢血中WBC、RBC、HCT、PLT、Hb的检测结果均低于静脉血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和动脉血;其他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法将对血常规的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建议临床应用静脉血采集来进行血常规检测,使检测结果更为客观准确,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CRP联合血常规检验用于儿科的临床观察。方法对感染患儿106例进行观察分析,分别采取CRP检验、血常规检验与联合检验方法。106例患儿根据感染类型分为2组,病毒感染组和细菌感染组(n=53),比较2组的CRP值。结果 CRP联合血常规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单项检测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CRP值为(81.44±8.31)mg/L,病毒感染组为(8.12±2.11)mg/L,细菌感染组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P<0.05)。结论 CRP联合血常规检验检测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患儿感染类型进行初步诊断,合理正确治疗感染,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检验科降低末梢血假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按照品管圈活动的步骤,调查研究本院末梢血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提出改进对策并予以实施,分析改善前后的有效性。结果:末梢血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由改善前的22.0%降至改善后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末梢血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节约了成本,减少医患矛盾。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者贫血的发生情况,为健康评估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分层方法,将体检者按年龄分为≤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和≥60岁组。比较各组的贫血检出率、贫血严重程度和贫血分类情况。结果:57 949名体检者共检出贫血患者1 088名,检出率为1.88%。男性贫血检出率为0.44%(166/37 904),且随着年龄增大,贫血检出率有增高趋势。女性贫血检出率为4.60%(922/20 045),明显高于男性(χ2=1 232.64,P<0.001);而且随着年龄增大贫血检出率增高,至更年期前后(40~49岁)达最高(8.52%),之后明显下降。男女均以轻度贫血为主,占81.43%(886/1 088),贫血者中821名可以按MCH、MCHC和MCV进行分类,其中65.07%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其次是正细胞性贫血(占7.08%)。结论:在体检人群中,贫血是女性较为常见的疾病,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10.
支气管肺淀粉样变临床罕见,现报道本院成功救治确诊气管淀粉样病变1例患者,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介入方法综合应用的能力。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4岁,因反复咳嗽1年,活动后气喘1个月,呼吸困难2d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干咳为主,无胸闷、气喘,无发热、盗汗,在当地医院拍胸片及胸部CT 均未见明显异常,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正常,行抗感染治疗无效,诊断考虑咳嗽变异型哮喘,加用阿斯美胶囊及强的松片口服,患者症状减轻,但停药后易反复。近1个月出现活动后气喘,当地医院诊断考虑支气管哮喘,抗感染、平喘治疗无效,症状仍逐渐加重。近2d突发呼吸困难,自诉以吸气困难为主,不能平卧,来本院进一步诊治。入院后体检:神志清楚,端坐位,呼吸24次/分,口唇轻度紫绀,颈静脉无怒张,喉部及双肺可闻及吸气相鼾音,未闻及湿性啰音,心率118次/分,节律齐,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既往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入院后查胸部(气管)增强CT 扫描加三维重建提示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气管前壁占位,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狭窄段长约48.01 m m ,考虑气管癌可能性大(图1、2)。血常规示白细胞6.14×109/L ,中性粒细胞76%,血色素120 g/L ,红细胞沉降率28 mm/h ,肝、肾功能正常,心肌酶谱、凝血功能正常。肺癌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希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全部为阴性。输血前一套全部为阴性。静息状态下经皮血氧饱和度87%(未吸氧)。因患者病变位置较高、近声门,且淀粉样病变易复发,累及全程气道病变多见,不倾向外科手术切除,故选择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术前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说明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及术中风险,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急诊全身麻醉下置喉罩,呼吸机辅助通气,支气管镜经喉罩进镜检查:气管距声门约2.5 cm可见气管上段新生物向腔内生长,阻塞管腔约95%,外径5.6 mm气管镜可挤入,肿物基底宽,表面凹凸不平,狭窄段长约3.5 cm(图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