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02篇
  免费   1104篇
  国内免费   551篇
耳鼻咽喉   158篇
儿科学   137篇
妇产科学   60篇
基础医学   460篇
口腔科学   51篇
临床医学   5211篇
内科学   2440篇
皮肤病学   136篇
神经病学   3322篇
特种医学   211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7篇
外科学   2285篇
综合类   7712篇
预防医学   1025篇
眼科学   196篇
药学   2648篇
  28篇
中国医学   1094篇
肿瘤学   162篇
  2024年   115篇
  2023年   495篇
  2022年   479篇
  2021年   611篇
  2020年   631篇
  2019年   644篇
  2018年   355篇
  2017年   529篇
  2016年   658篇
  2015年   740篇
  2014年   1268篇
  2013年   1420篇
  2012年   1881篇
  2011年   2000篇
  2010年   1855篇
  2009年   1923篇
  2008年   1835篇
  2007年   1744篇
  2006年   1688篇
  2005年   1515篇
  2004年   1323篇
  2003年   1117篇
  2002年   896篇
  2001年   779篇
  2000年   475篇
  1999年   389篇
  1998年   353篇
  1997年   325篇
  1996年   291篇
  1995年   215篇
  1994年   178篇
  1993年   127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病人 女,45岁。胸骨后压榨性疼痛2d,突发性晕厥4h。查体无任何阳性体征。心电图ST段(Ⅰ、aVL)呈下余型压低,ST段(Ⅱ、Ⅲ、aVF、V9)抬高0.2mv,Ⅱ、Ⅲ、aVF出现Q波,提示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62.
脾动脉起始部真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脾动脉起始部真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996年1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7例病人,经彩色超声、CT和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脾动脉起始部真性动脉瘤;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动脉瘤切除,5例行脾动脉血管重建,2例同时行脾脏切除。结果:手术后10—14d治愈出院。随访1—9年,1例人工血管转流术后2年死于急性心肌梗塞,余6例均健康生活。无复发。结论:脾动脉起始部真性动脉瘤切除、脾动脉重建是—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3.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操作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于1998年由景在平教授完成国内首例,8年来该技术发展迅速,普及全国各省市,已有多家血管外科中心完成过百例手术。但不可否认该手术仍有一定风险,我科统计其围手术期死亡率约为3%。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NeuroformⅡ支架植入联合Matrix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诊断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病人11例,其中大脑前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眼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椎基底动脉瘤2例。7例先行NeuroformⅡ支架瘤颈成形,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置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4例先置入微导管于动脉瘤内,再释放支架后栓塞,术后3~6个月随访。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其中致密填塞8例,部分致密填塞3例,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4例短期随访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结论NeuroformⅡ支架联合Matrix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5.
假性动脉瘤是一种不稳定性病变,多由外伤引起.可引起各种严重并发症,造成不良后果。我院自1998年2月至2002年3月收治假性动脉瘤lO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6.
川崎病随访方案(试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5):427-428
随着川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川崎病心脏后遗症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急性期不留有后遗症或出现一过性的冠状动脉扩张而恢复期无新的病变发生者,预后良好。急性期若出现中等度以上的冠状动脉瘤,可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存在的部位推测是否有演变为闭塞性病变的危险。这种方法目前已得到一致的公认。基于这些方面的认识,川崎病的规范随访工作对临床医师而言尤为重要。本方案参考2004年日本小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制订的川崎病管理标准,通过对学龄前儿童及年长儿的病程观察,包括运动管理标准,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川崎病规范随访方案…  相似文献   
67.
患者男,52岁。因突发头痛、神志不清、频繁呕吐40min于2005年2月3日入院。入院前行走时突发头痛、随即神志不清、烦躁不安,鼾声呼吸伴频繁呕吐,“120”急救人员赶到检查时发现患者血压为60/40mmHg,意识模糊,脉搏细速,频繁呕吐,立即展开了扩容、静滴多巴胺等抢救,急送本院;经门诊头颅CT检查示基地池、环池、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假性血管血友病因子(vWF)及血小板膜糖蛋白Ib(GPIb)在慢性肾脏疾病(CKD)不同阶段的变化及意义。方法87例患者按病因及CKD不同阶段分为5组,A组:CKD1期,肾小球肾炎组,17例;B组:CKD1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14例;C组:CKD1期,继发性肾病组,18例;D组:CKD2~4期,慢性肾衰组,18例;E组:CKD5期,慢性肾衰透析组,20例。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测定GPIb、双抗体夹心固相酶免疫测定血浆vWF。结果vWF、GPIb在A、B、C、D、E组均明显增高,以B、C组尤为突出;与凝血状况正相关。结论vWF水平可同时反应内皮细胞受损及凝血状态,在肾小球疾病发展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室应急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更好地配合急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方法 :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实施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操作。结果 :有效地提高了患者救治率。结论 :对主动脉夹层动瘤手术急救时实施规范化、制度化常规操作 ,可有效地提高救治率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8个动脉瘤),其中43例行单纯GDC栓塞术,3例宽颈动脉瘤行支架结合GDC栓塞,1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塑型GDC栓塞术.术前、术后造影对比,术后随访1~58个月。结果 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GDC栓塞47个,其中36个100%栓塞(76.5%),6个90%柃塞(12.8%),2个80%栓塞(4.3%),1个50%栓塞(2.1%),2个栓塞失败(4.3%),1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4例应用瘤颈辅助技术手术顺利,效果满意。术后随访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结论 GDC适合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