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0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102篇
耳鼻咽喉   40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2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22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8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507篇
预防医学   60篇
眼科学   1865篇
药学   116篇
  6篇
中国医学   6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价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93例120眼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其中无DR(NDR组)患者30例40眼、轻度非增生型DR(轻度NPDR组)患者32例40眼、中度NPDR(中度NPDR组)患者31例40眼;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体检者40名40眼为对照组。比较4组受试者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旁300 μm区(FD300)血流密度、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circularity index,AI);多元回归分析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FAZ面积、FAZ周长、AI与DR病情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OCTA检查指标对早期DR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DR组、DR组患者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均明显下降,DR组患者FD300血流密度也明显下降,FAZ周长、AI均明显增加(均为P<0.05);且DR组患者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均低于NDR组,FAZ周长、AI均大于NDR组(均为P<0.05);DR患者黄斑区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随DR分期增加而下降,FAZ周长、AI随DR分期增加而上升(均为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与DR病情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与FAZ周长、AI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且各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FD300血流密度预测早期DR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0.79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75%、66.25%;以AI变量的cut-off值为1.12,其预测早期DR的特异度(86.25%)最佳,敏感度为72.50%。结论 早期DR患者存在黄斑区FD300血流密度下降及FAZ周长、AI增加,上述OCTA参数与DR分期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DR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2.
目的 应用黄斑裂孔面积相关参数预测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后裂孔闭合形态的有效性。方法 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因IMH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患者共47例47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将黄斑裂孔闭合形态分为1型及2型。计算黄斑裂孔指数(MHI)、裂孔直径指数(DHI)、黄斑裂孔愈合指数(MHCI)和裂孔形成因子(HFF)。采用ImageJ软件获得以下参数:裂孔两侧外界膜断端到光感受器脱离起点的曲线距离(m、n)、黄斑裂孔面积(MHA)、裂孔区视网膜面积(MHTA)、囊腔面积(MHCSA)。计算裂孔面积指数(MHAI)、裂孔区视网膜面积指数(MHTAI)、囊腔面积指数(MHCSAI)。术前与术后3个月患者BCVA行非参数秩和检验;将患者各评估参数、术后视力与裂孔闭合形态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术前各种黄斑裂孔评估参数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1型黄斑裂孔闭合患者术前BCVA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型黄斑裂孔闭合患者术前BCVA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IMH患者黄斑裂孔闭合形态与术后BCVA(r=0.57,P=0.000 3)、MHI(r=-0.64,P<0.000 1)、MHCI(r=-0.67,P<0.000 1)、HFF(r=-0.66,P<0.000 1)、MHAI(r=0.70,P<0.000 1)均呈显著相关;与MHTAI(r=-0.48,P=0.04)、MHSCAI(r=-0.49,P=0.04)均呈弱相关;与DHI(r=0.35,P=0.42)无相关性。MHI、DHI、HFF、MHCI、MHAI、MHTAI、MHCSAI的AUC分别为0.921、0.720、0.929、0.944、0.957、0.803、0.806,其cut-off值分别为>0.35、>0.56、<0.56、>0.84、>0.33、<0.39、<0.23。结论 运用ImageJ软件对IMH患者的SD-OCT结果进行分析发现,MHAI、MHCI是预测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裂孔闭合形态的最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3.
糖尿病是一种由高血糖引起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其常见的微血管损伤并发症,可以造成视力损伤甚至失明,是引起中老年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OCTA是一种无创、快速和高效的成像技术,可用于检测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尤其可以清晰地显示糖尿病黄斑病变。因此,其可用于监测DR的病情变化,并可用于判断患者预后。本文将对OCTA 在DR诊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4.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微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微血管变化及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37例(72眼),根据Gass分期分为A组(2期IMEM 23眼)和B组(0期、1期IMEM 25眼)及C组(健康对侧眼24眼)。另选择健康对照组13人26眼为D组。利用OCTA检测所有受试者视网膜厚度、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FSVD)、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FAZ 300 μm宽度内血流密度(FD-300)。微视野计检查各组受检眼黄斑中心6°范围的视觉敏感度(MS),分析不同组别受检眼OCTA检测指标、MS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眼BCVA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A组患眼CMT大于B组,B组大于C组、D组;5个方位视网膜厚度中央视网膜厚度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厚度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5个方位MS A组小于D组。A组FSVD大于B组;各组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无显著差异;FAZ面积A组、B组小于C组、D组;A组FD-300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BCVA(logMAR)与视网膜中央厚度和FD-300均呈正相关(r=0.719,P<0.01;r=0.407,P<0.01),与视网膜中央MS呈负相关(r=-0.564,P<0.01),与FSVD不相关(r=0.267,P=0.066),与FAZ面积不相关(r=-0.004,P=0.978)。IMEM患眼中央、上方、颞侧、下方、鼻侧视网膜厚度与其所对应的MS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结论 IMEM引起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流改变会导致患者视力和MS的改变。  相似文献   
95.
卢尚哲  肖泽锋 《眼科新进展》2021,(11):1067-1071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定量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 面积、周长、形态指数和黄斑区血流密度(VD) 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横断面研究。本研究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于本院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经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显示仅一侧颈动脉IMT增厚且无DR的患者30例(60眼),双眼及双侧颈动脉均入组,并根据测得的颈动脉IMT厚度分为IMT增厚组30眼和IMT正常组30眼。应用OCTA对受试眼黄斑区视网膜3 mm×3 mm区域进行扫描,获得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图像,将所得图像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1 mm和3 mm的内外2个同心圆,软件自动测得黄斑中心凹(1 mm×1 mm)、旁中心凹(1~3 mm)4个方位(鼻侧、颞侧、上方、下方)血流密度(VD)及FAZ面积、周长和形态指数,对所有受试者行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计算平均颈动脉IMT,并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患者FAZ周长、面积、形态指数、黄斑中心凹VD分别为(2.74±0.40) mm和(2.50±0.30) mm、(0.37±0.14)mm2和(0.32±0.09)mm2 、0.60±0.11和0.66±0.53、(14.98±4.56)%和(18.02±2.7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MT增厚组患者黄斑旁中心凹4个方位(颞侧、鼻侧、上方、下方)VD分别为(47.16±3.58)%、(46.33±3.59)%、(45.76±3.28)%、(49.39±2.94)%,IMT正常组患者黄斑旁中心凹4个方位(颞侧、鼻侧、上方、下方)VD分别为(47.65±3.26)%、(46.39±3.32)%、(47.18±4.18)%、(48.77±3.7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FAZ周长呈正相关(r=0.329,P=0.01),与FAZ形态指数、黄斑中心凹VD均呈负相关(r=-0.342、-0.312,均为P<0.05)。结论 伴NDR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视网膜微循环障碍。在糖尿病早期,颈动脉IMT与视网膜微循环相关指标的改变有关。颈动脉IMT可作为评估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一种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波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巩膜扣带手术前后黄斑区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3D-OCT)特征,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30例30眼波及黄斑区的RRD行巩膜扣带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在术后2d,2wk,1、3、6mo随诊时双眼均行3D-OCT检查,观察椭圆体带(EZ)、外界膜(ELM)、黄斑区视网膜下液高度(SRFH)、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的变化,分析其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结果:术前,术后2d,2wk,1、3、6mo SRFH、CRT、BCVA均有差异(P<0.01),术后SRFH、CRT都有不同程度降低,术后BCVA都有不同程度升高,组内两两对比:除SRFH(2wk vs 1mo,P>0.05)、CRT(2d vs 2wk,P>0.05)、BCVA(2d vs术前,2wk vs术前,P>0.05)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Z、ELM形态可分为:A:EZ和ELM均连续(EZ+ELM+),9眼;B:EZ断裂和ELM连续(EZ-ELM+),7眼;C:EZ连续和ELM断裂:EZ+ELM-,6眼;D:EZ和ELM均断裂(EZ-ELM-),8眼,术后6mo上述4种类型的BCVA分别为0.15±0.04、0.50±0.06、0.54±0.05、0.59±0.09(F=87.210,P<0.05),两两比较:除C vs B和C vs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的SRF发生率为87%,术后6mo仍有46.6%患者存在持续性SRF。术后CRT与术后SRFH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微结构呈动态改变,SRF影响可能表现为BCVA延迟恢复,随着SRF缓慢吸收,CRT逐渐降低,BCVA逐渐升高;ELM或EZ连续提示有较好的BCVA,而ELM断裂可能提示视觉质量更差。  相似文献   
97.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与比较不同屈光度近视青少年儿童黄斑区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6~18岁青少年儿童115例230眼。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分为4组:正视组16例32眼,低度近视组47例94眼,中度近视组34例68眼,高度近视组18例36眼。RTVueXR扫描黄斑区6mm×6mm范围,系统自动分区,分为以黄斑中心小凹为中心,直径分别为1mm的中心凹(fovea)环、1~3mm的内环(parafovea)、3~6mm的外环(perifovea),且每个圆环被进一步划分为颞(T)、上(S)、鼻(N)、下(I)4个象限,定量分析各分区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结果:正视、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黄斑区整体浅层毛细血管密度依次显著减低,分别为(44.4±3.5)%、(44.8±3.8)%、(44.3±3.8)%、(42.6±4.5)%(F=2.963,P=0.033),内环颞侧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46.1±3.5)%、(46.8±5.1)%、(46.2±4.3)%、(43.8±5.5)%(F=3.436,P=0.018);四组黄斑区整体深层毛细血管密度随着近视度数增加亦显著降低,分别为(49.9±4.1)%、(48.4±4.7)%、(47.9±5.5)%、(45.3±4.7)%(F=4.806,P=0.003),外环深层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49±4.4)%、(47.2±5.2)%、(46.6±6)%、(43.6±5.1)%(F=5.495,P=0.001)。四组黄斑区整体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93.9±12.9、295.5±13.0、290.9±12.0、284.5±10.7μm(F=6.606,P<0.001)。内环颞侧、鼻侧浅层毛细血管密度与SE呈正相关(r=0.221、0.219,P=0.001、0.001),外环颞侧、上方、鼻侧、下方深层毛细血管密度与SE呈正相关(r=0.172、0.200、0.250、0.296,P=0.011、0.003、<0.001、<0.001);黄斑区除中心凹外其余区域视网膜厚度与SE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青少年儿童近视度数的增加,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以内环颞侧为甚;深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以外环范围内为甚;视网膜厚度降低,以内环和外环范围为甚。青少年儿童近视随着屈光度增加,会导致黄斑区结构和血流循环的变化,在高度近视眼中改变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脉络膜厚度(CT)的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APACG患者35例43眼,CPACG患者26例46眼和正常对照组46例81眼参与这项研究。EDI-OCT用于测量和比较APACG、CPACG及正常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距黄斑中心凹2mm鼻侧、颞侧、上方、下方的CT,分别标记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鼻2mm(N 2mm)、颞2mm(T 2mm)、上2mm(S 2mm)、下2mm(I 2mm)。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探讨CT的相关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T与APACG、CPACG的关系。结果:APACG,CPACG和正常对照组在所有位点的CT均无差异(P>0.05)。所有位点的CT与眼轴长度(AL)呈负相关。N 2mm、I 2mm还与年龄、前房深度(ACD)呈负相关,SFCT与年龄、AL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 2mm与APACG存在相关性(P=0.029),OR值和95%的置信区间为0.975(0.953,0.997)。各位点CT与CPACG无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AL、ACD是CT的相关因素。S 2mm的变薄与APACG相关。然而,CPACG与各位点CT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

目的:在单纯白内障术前,根据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SD-OCT)显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患眼黄斑中心凹内部精细结构的紊乱程度建立新的IMEM分级法,评估其用于预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视功能预后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7-10/2018-11在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眼科医院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单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眼底检查发现合并IMEM者64例80眼,根据SD-OCT显示的IMEM对黄斑中心凹内部精细结构的破坏程度将IMEM分为4级。对合并各级IMEM的患者术前、术后3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平均视敏度(MS)、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前膜进展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在SD-OCT图像上,随着合并的IMEM分级的增高,前膜越明显,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凹部丢失和内部结构紊乱越严重。白内障术前及术后3mo的患眼BCVA随着所合并的IMEM分级升高而增加(F=37.72、26.43,均P<0.001)。白内障术前及术后3mo的患眼MS随着所合并的IMEM分级升高而降低(F=43.77、28.96,均P<0.001)。术后3mo CMT的改变和黄斑前膜进展率并不一致,合并各级IMEM的患眼CMT与术前均无差异(P>0.05),但黄斑前膜进展率呈显著上升趋势(χ2趋势=12.59,P<0.001)。

结论:借助于SD-OCT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的IMEM进行新的精细分级,可以更精准地预测该类患者单纯行白内障手术术后的视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透明角膜切口(CCI)稳定性的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07/2020-01在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患者126例138眼的病历资料。术后1d应用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AS-OCT)对角膜切口进行扫描,根据CCI内口是否存在哆开分为:无内口哆开组84眼,有内口哆开组54眼,分析影响CCI稳定的因素。

结果:术后1d CCI内口哆开发生率54眼(39.1%),术后1wk为12眼(8.7%),术后1mo内口全部闭合,切口稳定性均良好,AS-OCT扫描发现内口愈合不良3眼。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切口长度、切口角度、切口内口位置、切口的制作方式和后弹力层脱离有统计学意义(OR=1.102、0.994、27.895、0.127、30.269、6.750,均P<0.05)。

结论:年龄、切口长度、切口角度、切口内口位置、切口的制作方式和后弹力层脱离是影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CCI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