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93篇
  免费   3530篇
  国内免费   2654篇
耳鼻咽喉   639篇
儿科学   424篇
妇产科学   985篇
基础医学   3997篇
口腔科学   414篇
临床医学   12871篇
内科学   5661篇
皮肤病学   409篇
神经病学   3116篇
特种医学   168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7篇
外科学   4686篇
综合类   20798篇
预防医学   5167篇
眼科学   603篇
药学   8839篇
  183篇
中国医学   5080篇
肿瘤学   886篇
  2024年   538篇
  2023年   2184篇
  2022年   1756篇
  2021年   2202篇
  2020年   1965篇
  2019年   2096篇
  2018年   904篇
  2017年   1755篇
  2016年   1732篇
  2015年   2053篇
  2014年   3471篇
  2013年   3272篇
  2012年   4116篇
  2011年   4782篇
  2010年   4220篇
  2009年   3971篇
  2008年   4586篇
  2007年   4153篇
  2006年   3671篇
  2005年   3688篇
  2004年   3219篇
  2003年   2886篇
  2002年   2227篇
  2001年   1844篇
  2000年   1451篇
  1999年   1162篇
  1998年   981篇
  1997年   957篇
  1996年   873篇
  1995年   776篇
  1994年   678篇
  1993年   452篇
  1992年   436篇
  1991年   411篇
  1990年   355篇
  1989年   378篇
  1988年   94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研究信号转导中的蛋白激酶C(PKC)途径与磷酸肌醇3激酶(P13K)在人外周血γδT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IL-2与IFN-γ中的作用.方法 人PBMC先用P13K抑制剂Ly29400Z、PKC抑制剂Rottlerin或NT-κB抑制剂TPCK分别预处理1h,再加入结核杆菌低分子量多肽抗原(Mtb-Ag)和rhIL-2刺激3 d,最后用低浓度PMA Ionomycin短时再刺激后检测γδT细胞IL-2和IFN-T分泌;并同时检测,αβT细胞作为对照.结果 无抑制剂的对照组γδT和αβT细胞中分泌IL-2的比例分别为44.5%和15.2%,分泌IFN-γ的比例分别为51.1%和10.7%;Ly294002、Rottlerin、TPCK组分泌IL-2的γδT和αβT细胞均显著减少(P<0.05或P<0.01),后二组分泌IFN-γ的78T和αβT细胞亦显著减少(P<0.05或P<0.01);但Ly294002组分泌IFN-γ的γδT和αβT细胞反而上升至77.2%和22.3%(P<0.01).结论 PKC途径活化促进人γδT细胞分泌IL-2与IFN-γ;PDK亦促进人γδT细胞分泌IL-2但在其分泌IFN-γ中起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罗勒多糖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抗原摄取功能以及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未成熟和成熟的DC,实验组加入罗勒多糖(150μg/ml),对照组加入PBS,分别培养24h,收获未成熟的DC,与OVA—FTTC(100μg/ml)共同孵育,流式细胞仪检测DC的抗原摄取能力。同时收获成熟DC,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罗勒多糖作用组DC的抗原摄取能力显著提高,同时成熟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也明显升高。结论罗勒多糖可显著增强DC的抗原摄取能力,并且能够提高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这可能是罗勒多糖发挥抗肿瘤免疫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3.
目的研究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治疗作用,探讨DBS对PD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疗效及术中靶点的确定。方法采用微电极记录下丘脑底核(STN)和丘脑腹中间核(Vim)慢性电刺激术对4例PD患者进行治疗。其中3例DBS于STN、1例DBS于Vim。结果3例STN术中刺激发现,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1例Vim术中刺激发现,患者的震颤和运动缓慢得以改善。4例PD患者经过1~3次的调试,4~6年的随访发现,患者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不如短期疗效,但仍较术前有较大改善,通过调节程控参数,可以达到满意。其运动部分(UPDRS)评分,术后改善率43%~48%之间。1例合并上肢疼痛患者经3次调试疼痛症状改善不明显,2年后取出埋藏电极。4例患者均没有出现永久性并发症。结论STN的DBS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Vim的DBS能改善PD的震颤和运动缓慢。DBS是治疗PD双侧症状的优选方法,其可逆性对患者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4.
对3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和2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老年人进行定量脑电图频谱分析发现,健康人各脑区的主频均数在9Hz以上,以α2频段为主,病例组各脑区的主频均数多数在8Hz以下,以θ、δ频段为主;急性脑梗塞病灶侧θ、δ频段相对功率值显著增高,同健测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主频分布及各频段相对功率值可作为评价脑功能的稳定指标。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人早孕期外周血及蜕膜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水平在母.胎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以15例正常育龄妇女黄体期外周血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15例正常人早孕期外周血及蜕膜淋巴细胞CD28和CTLA-4的表达水平。结果:各组淋巴细胞几乎不表达表面CTLA-4分子;而表达细胞内CTLA-4分子(CTLA-4i)。蜕膜组织淋巴细胞CTLA-4i^+/CD28^+的比例显著高于早孕期及黄体期外周血。早孕期与黄体期外周CTLA-4i^+/CD28^+的百分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母胎界面局部高表达细胞内CTLA-4在母-胎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了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GM-CSF、IL-8和hs-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分析对3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血清GM-CSF、IL-8和hs-CRP水平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在治疗前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GM-CSF、IL-8和hs-CRP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经两周治疗后则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GM-CSF、IL-8和hs-CRP水平的变化对了解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观察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97.
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 ic superfic ial gastritis;CSG)是儿童临床常见疾病。为了解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动力情况,本文对镜下不同病变程度的CSG患儿进行了胃电活动观察。1材料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05年1—10月在本院消化科门诊或住院的经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儿童56例,其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5~15岁,平均9·8±3·9岁。健康对照组15人,选自本院体检正常的儿童,其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7·45岁。1·2方法:根据胃镜所见分为A(23例)、B(17例)和C组(16例)。A组:胃窦充血、水肿或见结节状、疣状隆起;B组:胃体黏膜轻度散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998.
肌无力综合征是一种由抗体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部位及钙离子通道选择性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生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1].由于早期原发肿瘤症状隐匿,容易误诊.神经电生理检测在肌无力综合征的确诊中有重要作用.现将我科收治的5例患者的电生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尤是重复神经刺激(RNS)反应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9.
云南九个数民族人群红细胞PGM1亚型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超薄层聚烯酰凝胶等电聚焦技术,调查了云南9个数民族(阿昌,德昂,苗,怒,布依,壮,景颇,藏和独龙族)人群红细胞葡萄糖磷酸变位酶-1(PGM1)亚型的多态分布。9个民族PGM1亚型的基因频率范围为:PGM11+0.4891-0.6745,11-0.0566-0.1779,PGM21+0.1538-0.2452,PGM21-0.190-0.1486。除常见的10种亚型外,在6个民族人群中还发现了1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1,HMGB1)、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LDH)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患儿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RMPP患儿作为RMPP组、120例普通型肺炎支原体肺炎(general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GMPP)患儿作为GMPP组,另取同期体检的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MGB1、GM-CSF、CRP、LDH的水平,分析不同组间血清HMGB1、GM-CSF、CRP、LDH水平以及HMGB1、GM-CSF、CRP与LDH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预测HMGB1、GM-CSF、CRP、LDH指标对RMPP的诊断价值。结果RMPP组、GMPP组、对照组三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MPP组的血清HMGB1、GM-CSF、CRP、LDH水平高于GMPP组和对照组(P<0.05);RMPP组的血清HMGB1、GM-CSF、CRP水平与LDH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1、0.394、0.509,P<0.05);血清HMGB1、GM-CSF、CRP、LDH对RMPP具有预测价值(P<0.05),其临界值分别为76.74 ng/ml、8.31 ng/ml、24.35mg/ml、247.60 U/L。结论血清HMGB1、GM-CSF、CRP、LDH增多与RMPP的发病密切相关,临床上作为预测RMPP的血清标志物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