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06篇
  免费   1250篇
  国内免费   617篇
耳鼻咽喉   605篇
儿科学   745篇
妇产科学   268篇
基础医学   876篇
口腔科学   228篇
临床医学   4541篇
内科学   1053篇
皮肤病学   206篇
神经病学   104篇
特种医学   66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7篇
外科学   1606篇
综合类   6142篇
预防医学   2224篇
眼科学   205篇
药学   2439篇
  36篇
中国医学   6693篇
肿瘤学   1822篇
  2024年   151篇
  2023年   693篇
  2022年   641篇
  2021年   715篇
  2020年   711篇
  2019年   645篇
  2018年   305篇
  2017年   498篇
  2016年   574篇
  2015年   681篇
  2014年   1367篇
  2013年   1289篇
  2012年   1561篇
  2011年   1735篇
  2010年   1664篇
  2009年   1566篇
  2008年   1900篇
  2007年   1649篇
  2006年   1429篇
  2005年   1507篇
  2004年   1383篇
  2003年   1239篇
  2002年   936篇
  2001年   895篇
  2000年   662篇
  1999年   568篇
  1998年   628篇
  1997年   599篇
  1996年   486篇
  1995年   432篇
  1994年   334篇
  1993年   178篇
  1992年   188篇
  1991年   181篇
  1990年   159篇
  1989年   184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观察火针结合毫针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期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05~2019-03收治的60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乳腺疏通按摩,观察组予火针结合毫针针刺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头孢克洛治疗,治疗5 d后评估治疗效果。比较两组主要症状体征评分、乳房疼痛消失时间、肿块消失时间和血液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乳房疼痛及肿块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治疗后两组血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占比(NEUT%)均明显下降(P 0. 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火针结合毫针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期疗效确切,能很快减轻乳房疼痛,消除肿块,及时排出乳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1eukemia,ALL)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实时定量PCR、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对178例儿童ALL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178例儿童ALL遗传学异常者92例占51.69%,其中融合基因TEL-AMLl/t(12;21)(pl3:q22)阳性35例(38.04%),BCR-ABL/t(9;22)(q34;q11)阳性9例(9.78%);E2A/PBXl/t(1;19)(q23;p13)阳性9例(9.78%);MLL-AF4/t(4;11)(q21:q23)阳性3例(3.26%;),HOXllL2/t(5;14)(q35;q32)阳性7例(7.61%);SIL-TALl(1p32-)阳性5例(5.43%)、E2A-HLF/t(17;19)(q22;pl3)阳性1例(1.09%)。复杂核型异常4例(4.35%),包括:t(8;14)(q24;q32),der(15)t(1;15)(p11;q11);t(6;10)(p25;p11),11p+;t(2;14)(p11;q32),9p-;t(9;11)(q21;p15)。高超二倍体(48-65)17例(18.48%),近三倍体(65~78)2例(2.17%),其它有2p-/5p-/6p+/9p-/9q-/10p-/1lp+/17p+/+5/+8等。结论儿童ALL具有其特有的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特征,临床上将常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等相结合,将对白血病的诊断、治疗选择和预后判断及微小残留病检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索表浅食管鳞癌黏膜下深部浸润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分系统,并初步评价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05—2017年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267例外科术后病理证实为黏膜下深部浸润(距黏膜肌层≥200 μm)的表浅食管鳞癌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选取P<0.1的自变量建立危险因素评分系统并对自变量赋分,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的临界值对267例病例进行风险分组,淋巴结转移率行多组间对比分析。 结果 267例表浅食管鳞癌黏膜下深部浸润者中,71例(26.59%)术后病理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为中度或低度(P=0.015,OR=2.802,95%CI:1.225~6.409)、血管侵犯(P=0.043,OR=3.450,95%CI:1.040~11.445)、淋巴管侵犯(P<0.001,OR=36.985,95%CI:13.699~99.856)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黏膜肌层增生异常不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81,OR=2.005,95%CI:0.918~4.380),但P<0.1。根据上述4个因素建立评分系统,黏膜肌层增生异常赋1分、分化程度为中度或低度赋1分、血管侵犯赋2分、淋巴管侵犯赋5分,ROC曲线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点为评分>2分,将267例病例分为低危组(评分0~1分,n=143)、中危组(评分2~5分,n=79)和高危组(评分6~9分,n=45),3组间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12,P<0.001),且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3组淋巴结转移率具有线性上升趋势(χ2=109.298,P<0.001)。 结论 中度和低度分化、血管侵犯、淋巴管侵犯为表浅食管鳞癌黏膜下深部浸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3个因素结合黏膜肌层增生异常构建的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系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个体化指导临床决策,对术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王江娅  孙萌  郑有宁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1):1445-1448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儿童少见的组织细胞疾病,早期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造成误诊,延误治疗机会。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诊断为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情况,结合目前EBV-HLH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复习,以便临床工作者早期识别嗜血细胞综合征,为患儿争取生存机会。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嗜血细胞性;疱疹病毒4型,人;EB病毒;儿童;病例报告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100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联合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微小转移淋巴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68例,均进行CT及超声诊断,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来评价超声、CT及超声联合CT的检查率。结果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率为72.05%,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恶性率为83.82%,CT检出恶性率显著优于超声(P<0.05)。超声联合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恶性率为92.64%,显著优于单一CT与超声检查(P<0.05);术后病理诊断颈淋巴结转移61例(89.70%),无颈淋巴结转移7(10.29%);CT、超声、超声联合CT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超声联合CT准确率显著优于超声(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微小转移淋巴经CT与超声检出率比较,CT诊断效果显著较佳,通过超声联合诊断CT可显著增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微小淋巴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