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8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38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45篇
临床医学   232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532篇
预防医学   600篇
药学   256篇
  5篇
中国医学   12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胆盐刺激性脂酶(bile salt-stimulated lipase, BSSL)是主要由胰腺和哺乳期乳腺分泌的一种脂肪分解酶, 不仅参与了脂肪的消化过程, 还对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及抗微生物作用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BSSL的来源和组织分布、发育模式、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功能等方面描述了BSSL, 并探讨BSSL在儿科临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母乳哺育支持系统对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将69例自然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给予持续性母婴皮肤接触1h,由母乳哺育支持团队成员提供母乳喂养护理支持,出院后哺乳顾问持续跟踪并给予帮助;对照组则行皮肤接触至产妇会阴伤口缝合并检查完毕,给予常规产后护理。比较产后不同时间纯母乳喂养率及母乳喂养率。结果观察组出院时、产后7d、4个月及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产后7d、4个月及6个月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医院母乳哺育支持系统能有效提高初产妇产后纯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63.
张小可 《家庭医生》2013,(23):24-25
有些新生儿由于自身或母亲的原因,无法接受母亲“第一口奶”的馈赠,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享用母乳。他们的喂养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64.
自拟泌乳冲剂对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钧  刘艳君 《山东医药》2010,50(42):100-100
母乳分泌不足是指乳汁甚少或全无,中医称缺乳或乳汁不行,由于产妇气血虚弱、肝郁气滞所致。乳汁为血所化,赖气运行,气血同源,乳血同源。笔者据此自拟泌乳冲剂,并观察了其对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不同的干预方式对婴儿母乳性黄疸转归消退的影响。方法设采用单纯暂停母乳喂养、服用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干预方法的婴儿为对照组;同时联合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干预的婴儿为研究组,两组婴儿各100例。分别在干预后的第3天、第5天比较两组患儿黄疸消退以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患儿第5天黄疸消退明显有效7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00%;对照组患儿第5天明显有效61例,有效22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83.00%,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第5天,研究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与对照组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干预方式对婴儿母乳性黄疸转归消退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联合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对婴儿母乳性黄疸干预更有助于血清总胆红素的下降。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70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新生儿只对其进行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新生儿在进行常规产科护理的基础上再和母亲进行1h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基线体温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2、4h的体温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母乳喂养时间、新生儿吮吸时间和母乳喂养量得分都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为92%,对照组为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可以提高新生儿出生后的体温,提高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以及母乳喂养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社区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分泌及喂养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1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产前产后护理。观察两组产妇产后新生儿喂养情况以及母乳喂养不良因素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产后新生儿母乳喂养率达62.0%,高于对照组的32.0%,差异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各项母乳喂养不良因素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初产妇产后新生儿母乳喂养率,降低母乳喂养不良因素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8.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已造成数万人感染,各地均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疫情中,儿科临床营养不仅在母乳喂养、营养液配制、人员及环境管理等感染防控环节中面临前所未有的高风险,而且也亟须对感染儿童设计出个体化的营养治疗方案。本文提出疫情下儿科临床营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9.
母乳性黄疸为新生儿晚期皮肤黄染的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多认为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酶浓度较高。引起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致。据献报道可能与胆汁淤积有关。为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对我院母乳性黄疸患儿血胆汁酸(TAB)的变化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分析早产儿生后早期母乳各大营养成分变化的特点,初步探讨提供早产儿个性化营养支持的必要性。 方法 收集2017年1-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妇幼保健院分娩产妇70人的母乳140份,用MIRIS母乳分析仪检测母乳中宏量营养成分及能量,比较不同早产儿性别、乳母年龄和不同分娩方式初乳和过渡乳母乳营养成分的差异及随着出生天数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 1)早产母乳中初乳蛋白质含量大于过渡乳(P<0.01);初乳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低于过渡乳(P<0.05)。2)≤ 30周早产初乳蛋白质含量最高,与30+1~33+6周组和≥34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0周早产初乳能量显著低于30+1~33+6周(P<0.05),而脂肪、碳水化合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胎龄的三组过渡乳中蛋白质、脂肪、能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碳水化合物分别为(6.28±0.57)、(6.61±0.43)、(6.36±0.81) g/100 ml,随着孕周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母乳营养成分含量在孕母生育年龄、分娩方式、婴儿性别、出生体重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线性拟合后发现母乳中蛋白质在生后持续下降,其折点天数在第11天,同时,线性拟合发现脂肪、糖类和能量含量呈增长趋势,脂肪变化的折点在出生后第9天,而糖类以及能量在出生14 d内呈近似线性增长关系。结论 早产初乳、过渡乳营养成分差异显著,母乳营养成分含量与孕母生育年龄、分娩方式、婴儿性别、出生体重无相关性。早产儿早期蛋白质累计缺乏以及蛋白质/热卡比例较低,且早产母亲母乳成分的个体差异较大,应该对母乳中蛋白质含量和热卡密度进行“目标性”强化,对母乳添加剂添加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