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基于额顶网络(FPN)、背侧注意网络(DAN)、默认网络(DN)三个步态相关脑网络,制定不同的脑网络经颅直流电刺激(Network t DCS)方案以期实现特异性调控步速和步态变异性、提高步行功能的目的。方法:本研究招募健康成年人,随机分3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刺激方案:兴奋FPN抑制DN(FPN+/DN-t DCS)、兴奋DAN抑制DN(DAN+/DN-t DCS)、假刺激(Sham)。在刺激前和刺激后即刻进行常速、快速和双任务条件的步态任务测试。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三种刺激方案对不同条件下的步态时空参数和步态变异性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2例受试者,其中64例完成测试。干预前后常速、快速和双任务步行条件下步态时空参数指标和常速步行条件下步态变异性的改变均无显著交互效应。快速步态任务中,步幅变异性(F=3.671,P=0.031)和双支撑时间变异性(F=3.879,P=0.026)存在显著交互效应;双任务步行条件下,步宽变异性(F=3.940,P=0.025)、步速变异性(F=3.936,P=0.025)和双支撑时间变异性(F=4.913,P=0.011)存在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52.
目的:从足底生物力学信号角度探讨针刺改善中风患者步长及步速的临床疗效。方法:21名受试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接受Fugl-Meyer评定(下肢部分)、Barthel指数评定和生物力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定(下肢部分)、Barthel指数及步长在治疗前后比较,未见到显著差异。接受针刺治疗组患者的步行速度同治疗前比较有了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针刺可以提高中风患者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53.
目的对6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步速(gait speed,GS)的结果进行Meta分析,为6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提供GS参考值依据。方法搜集200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健康老年人GS的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参考美国卫生保健质量与研究机构(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亚组分析和Meta回归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用敏感性分析探索单个研究对合并效应量的影响。结果共纳入41篇文献(34 745例老年人)。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较大(I2=99.3%,P<0.001),随机效应模型显示,总人群步速结果为1.068 m·s-1[95%CI(1.035,1.010)],男女性步速分别为1.098 m·s-1[95%CI(1.038,1.158)]、1.060 m·s-1[95%CI(1.015,1.105)];60~69岁、70~79岁、≥80岁年龄段老年人步速分别为1.173 m·s-1[95%CI(1.130,1.217)]、1.109 m·s-1[95%CI(1.066,1.152)]和0.922 m·s-1[95%CI(0.872,0.972)]。Meta回归分析显示异质性与年龄、地区和样本量有关(P<0.01)。结论本研究为功能独立、相对健康的人群和按年龄、性别分层的老年人提供了规范的GS参考值。  相似文献   
54.
Xu GQ  Lan Y  Huang DF  Chen ZH  Ding M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3):890-893
目的 探讨佩戴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态稳定性和平衡控制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首次发病、慢性单侧偏瘫脑卒中患者25例.采用功能评定和运动解析系统评测佩戴踝足矫形器前后及4周随访时的平衡控制和步态时相参数.结果 对偏瘫患者佩戴踝足矫形器前、即刻和4周时最大步行速度[(27±11)m/min,(34±13)m/min,(39±10)m/min]、步行能力分级(4.2±0.6,4.3±0.5,4.7±0.5)、Berg平衡量表(48±4,48±4,50±4)、5次坐立试验(24.0±1.6,24.1±1.6,20.4±3.1)和步态不对称指数(0.197±0.035,0.169±0.026,0.135±0.027)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佩戴即刻最大步行速度和步行能力分级提高,步态不对称指数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4周后所以测量指标均有改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佩戴踝足矫形器后,步行能力和步态稳定性即刻就有明显改善;而经适应训练使用4周后,步行能力和步态稳定性继续提高,平衡控制能力也得到改善.
Abstract:
Objective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effects of ankle-foot orthosis (AFO) on gait stability and explore its use for walking capacity, gait stability and balance control in post-stroke patients.Methods A total of 25 inpatients with prior chronic hemiparesis from stroke who could walk at least 10meters without assistance were recruited. The maximal walking speed and gait asymmetry index were examined by a motion analysis system. Functional balance was assessed by the 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ies, Berg Balance Scale and Five-Times-Sit-to-Stand Test. Results AFO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hemiplegic gait parameters of improving walking speed, gait stability and functional balance ( P < 0. 01 ).Pair wise comparisons suggest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aximal walking speed,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ies and gait asymmetry index after an immediate use of AFO ( P < 0.05 ). At Week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arameters of walking speed, gait asymmetry index and functional balance control ( P < 0.01 ). Conclusion The use of AFO may compensate the instability of gait and balance. Functional tests improve significantly with orthosis.  相似文献   
55.
目的 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功能与步行能力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可独立步行10m以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8例并将其纳入患者组,同时选取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纳入对照组。采用AL-60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2组受试对象进行站立平衡功能及步态测试,步态检测指标包括步宽、步速、双下肢步长不对称比(SLA)、摆动期时间不对称比(SWTA)及站立期时间不对称比(STA),平衡功能检测指标包括足底压力中心总轨迹长(COPD)、足底压力中心在左右方向的平均偏移(COPD-X)、足底压力中心在前后方向的平均偏移(COPD-Y)。采用t检验比较2组对象步态及平衡指标间差异,同时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2组对象步态与平衡参数间的相关性。 结果 患者组对象步宽[(14.45±4.17)cm]、COPD[(66.75±29.04)cm]、COPD-X[(2.04±1.41)cm]、COPD-Y[(2.48±1.28)cm]、SLA(1.30±0.46)、SWTA(1.65±0.67)及STA(1.18±0.16)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步速[(37.64±18.29)cm/s]则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患者组对象COPD-X与步速、步宽、SLA、SWTA呈轻度至中度相关(P<0.05);COPD-Y与步宽呈轻度相关(P<0.05)。 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其站立平衡功能与步宽、步速、步态时空不对称参数间具有相关性,并且以左右方向平衡功能指标(如COPD-X)与步态参数间的相关性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6.
正常成人步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的步态特征。方法正常成人90名,分为20~39岁组、40~59岁组、60~70岁组,每组各30名。应用基于数字视频和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得到时夺参数、运动学参数。比较3组被试的步态参数差异,对步速与其他步态参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判定影响步速的相关因素。结果 3组正常成人的部分步忿参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步速与步频、跨步长/身高、跨步周期、站立相时间、迈步相髋关节、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有明娃相关性。结论 应用基于数字视频和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系统建立的国内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步态的运动学特征模型,可供临床步态分析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使用Zebris FDM-T步态分析系统,研究三种速度水平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FAI)与常人步态参数差异以及两组分别在三种速度水平下的差异。试图建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评价体系。方法:采用SAS V8对FAI组[n=15;年龄:(22.00±0.75)岁;身高:(179.33±3.75)cm;体重:(69.50±8.88kg)]和平行对照组[n=16;年龄:(21.63±0.80)岁;身高:(177.31±5.19)cm;体重:(69.50±5.41)kg]步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下采用t检验。结果:FAI组中速走时,左足偏角(股骨旋内旋外)标准差达到最大。FAI组不同速度下左步态线长、右步态线长、跨步长、跨步长/腿长的变异系数均大于对照组。慢走和中速走下,FAI组左跨步时间、右跨步时间显著性差异消失,且中速走和快走时左跨步时间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FAI组左站立相在慢走和中速走时的显著性差异消失(P0.05)。结论:左侧踝关节受损肌肉的部位,需要右侧踝关节肌肉的代偿;肌肉无力影响步态的稳定性;FAI组患侧站立相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58.
随着全球老龄化和衰老对疾病影响相关研究的深入,衰弱已成为现代老年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实际年龄不足以预测疾病预后或死亡,而衰弱概念的引入,可以更确切、客观地反映老年人慢性健康问题和医疗需求,预测残疾、意外伤害(如跌倒或骨折)、住院率、急诊就诊率甚至死亡发生,还可解释疾病预后、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59.
<正>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是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临床表现中常见且最具有致残性的病理步态,多发生于疾病的中晚期,易导致跌倒、外伤、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是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就PD患者冻结步态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运动学特征及治疗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0.
何谓“定步速效应”呢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组这样的实验 :让一行人分为 3组去 10千米外的村庄 ,甲组不知道村庄有多远 ,盲目随从向导前行 ,刚走二三千米时便有人叫苦 ,走到一半时人们开始抱怨 ,越往后情绪越低 ,速度越慢乃至七零八落 ,溃不成军 ;乙组知道目的有 10千米 ,但没有路牌 ,不知走了多远还剩多远 ,行至一半时有人叫苦 ,速度放慢 ,估计该到时振作起来 ,速度加快 ;丙组不仅知道路程10千米 ,而且根据路牌知道走了多少路还剩多远 ,这组情绪饱满 ,行至七、八千米时确感疲劳 ,但不仅没有人叫苦 ,反而唱起歌来消除疲劳 ,加快速度。 3组中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