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7篇
  免费   342篇
  国内免费   266篇
耳鼻咽喉   40篇
儿科学   31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299篇
口腔科学   61篇
临床医学   949篇
内科学   499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224篇
特种医学   454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380篇
综合类   1776篇
预防医学   584篇
眼科学   35篇
药学   832篇
  8篇
中国医学   671篇
肿瘤学   89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297篇
  2011年   340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451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356篇
  2005年   443篇
  2004年   410篇
  2003年   260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240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89篇
  1998年   166篇
  1997年   151篇
  1996年   158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体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变化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国产的TYXY-91智能血液凝聚仪测定脑梗死与正常人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密切关系,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药丹参药理作用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丹参药理作用新发展。方法 查阅了近年来的文献,探讨近年来丹参药理作用研究的新进展。结果 丹参的成分按其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两大类,丹参能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血浆粘度,降低血小板聚集,延长血栓形成时间及促进血栓溶解作用。结论 丹参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研究和开发必将促进药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后脑血流的变化。方法:结扎双侧颈总动脉观察小鼠不完全性脑缺血及其再灌注时脑膜血流量的变化。结果:结扎颈总动脉后小鼠脑膜血流量在几秒钟内骤然下降,血流量较结扎前降低约85.9%±6.45%。同时血管中红细胞运动近停滞状态,血管再通时脑血流处于低灌注状态,血流量下降34.47%±11.69%,此时脑缺血再灌后脑组织实际上处于一种慢性缺血状态。再灌注10d后,小鼠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数明显减少。尼莫地平可以解除再灌注时的脑血流低灌状态。并防止由此所引起的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缺失。结论:缺血后及时给予尼莫地平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16.
产后阴道显性流血常为助产者所重视,而产道的隐性出血即产道血肿易被忽略,影响产妇康复,甚至威胁产妇生命.1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本院8年来经阴道分娩3200例,发生产后血肿16例,发生率为0.5%.其中初产妇14例,经产妇2例.②血肿情况:a.血肿大小,血肿范围最大直径<4 cm者8例,4 cm~6 cm者6例,>6 cm者2例.b.血肿发生时间,在第三产程时被发现者3例,产后2 h被发现者8例,产后2~24 h被发现者3例,产后>24 h被发现者2例.  相似文献   
17.
陈唯唯 《放射学实践》2006,21(2):216-216
目的:评价ADC图和动态增强平面回波MR序列对诊断头颈部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1名头颈部癌伴颈部淋巴结病变的患行扩散加权(DWI)和动态增强T2。灌注加权。DWI采用单次激发EPI序列,b值为500和1000s/mm^2,并重建出ADC图。多层面MR灌注成像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T2WI,在首过团注Gadolinium-DTPA(0.2ml mol/kgBW)后每两秒采集一次,共采集2min以获得信号强度时间曲线。计算出淋巴结的ADC值和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的百分比,并与组织病理学进行对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窒息新生儿在听觉刺激诱发脑神经活动时的脑氧合代谢和脑血流量的改变。 方法1998~2003年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儿科选择窒息新生儿34例为窒息组,健康新生儿40名为对照组。使用近红外光谱仪,观察听觉刺激试验诱发的脑氧合血红蛋白\[Hb O2\]、还原血红蛋白\[Hb H\]和总血红蛋白\[Hb tot\]浓度的变化,并比较两组脑氧合代谢和脑血流量的改变。根据\[Hb O2\]、\[Hb H\]和\[Hb tot\]不同的变化,将氧合代谢曲线分为A(\[Hb O2\]、\[Hb H\]和\[Hb tot\]均增加); B(\[Hb O2\]和\[Hb tot\]增加,\[Hb H\]降低);C(\[Hb O2\]和\[Hb tot\]降低,\[Hb H\]增加)3种曲线类型。 结果窒息组中25例(25/34、73.5%)显示C型变化,对照组中28例(28/40、70.0%)显示A型变化,两组中A、C两型例数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Hb O2\]和\[Hb tot\]数值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窒息新生儿听觉刺激诱发相应皮层的神经活动时,显示局部脑血流量下降、氧合代谢降低,重度窒息儿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通过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已形成两种主流理论,即“前向血流学说”和“后向血流学说”。后向血流学说认为门脉高压的形成是由于门脉血管阻力(Rpv)增加,即门脉系统被动充血所致;前向血流学说认为门脉高压的始动因子是Rpv增加,随着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门脉压力(Ppv)下降,但接踵而来的肠系膜血管高动力循环及内脏主动充血,导致门脉血流量(Qpv)增加,后者决定了门脉高压的持续存在。近年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联合下肢深静脉多层螺旋CT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6):508-510,F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