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3篇
  免费   200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3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94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77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06篇
综合类   312篇
预防医学   54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8篇
  2篇
中国医学   4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WHO关于暴力的定义为:蓄意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益剥夺的行为[1].校园暴力主要指发生在学校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在学校教育和管理学生期间,发生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2].为防制校园暴力,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笔者于2009年对漯河医专护生进行研究,以了解其校园暴力发生状况,探究产生原因,寻求解决对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2.
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是放眼世界的窗口.也难免有语言暴力,甚至充斥暴力、色情。对于价值观尚未健全的中小学生,究竟该如何规避网络“毒瘤”、健康上网?为此,我们请教了著名心理学家、上海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张怡筠。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暴力风险评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月收入医院治疗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具有可比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暴力风险评估理论指导下的护理模式。实施干预20天后,观察两组危险行为(BRPS)评分以及社会交往能力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暴力危险行为、自杀自伤危险行为、外走危险行为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社交技能(SSC)、社会适应能力(SAFE)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暴力风险评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护理中的应用可改善患者的危险行为,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利于患者病情的稳定,改善精神状况,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4.
护校毕业前夕,我们护理专业的几十名学生,被安排在医院各个病区实习,我被安排在心脑病区。这里大都是老年人,大多行动不便,更多的是由于脑梗等病因,成了痴呆,他们不认识人,生活不能自理,有的甚至有暴力倾向,护理难度很大。我护理的病房住着四位老人:一位退休前是某县副县长,一位退休前是某局局长,一位曾经是老师,一位曾经是军人。他们四  相似文献   
45.
尚跃辉  徐江林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75-2575
儿童尺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4岁-11岁的儿童,可以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多数为双骨折,骨折移位严重,摔倒手掌撑地间接暴力引起桡骨移位严重,骨折多数靠近骨骺或骨骺分离,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多数需要手术治疗。我科收治20例,通过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石膏保护3周,  相似文献   
46.
<正>校园欺凌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并对成年后的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造成有害影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研究表明,多达25%的学生在学校受到不同程度的欺凌~([1])。本文试图总结校园欺凌的新近理论发展和预防干预,对欺凌的研究从施暴者/受害者的简单二元论扩展到社会环境框架下的群体过程,并着眼于探讨不同牵涉者角色的特点、成因、动机和相互作用,在群体过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反欺凌的预防干预方案。1欺凌的定义  相似文献   
47.
解答:依据致伤是否导致胸膜腔穿透,将胸部创伤分为钝性(非穿透性)胸部创伤与穿透性胸部创伤,不同致伤机制存在其特有的创伤模式。(1)钝性(或非穿透性)胸部创伤(bluntchesttrauma/non—penetratingchesttrauma)。定义:由钝性物体或工具等机械性暴力作用于机体,或机体与墙壁或地面碰撞所导致的胸部创伤,是由钝性暴力碰撞所致,体表不一定破裂。主要原因:交通事故、坠落伤、斗殴(钝器击伤)或胸壁遭受其他暴力撞击,占胸部创伤的70%-80%。(2)穿透性胸部创伤(pene—tratingchesttrauma)。定义:锐器等致伤物穿透胸壁进入胸膜腔或纵隔的损伤,体表有开放伤口。主要原因:锐器伤或枪弹伤,占胸部创伤的20%~30%。  相似文献   
48.
<正>近十年来,由于诸多因素,医患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逐年增加、纠纷形式不断升级,甚至演化为医疗暴力。医患关系不和谐,患者对医生缺乏起码的信任,医生行医如履薄冰,多年来困扰着几乎每个医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95%以上的医院或多或少都出现过医疗纠纷,三甲医院平均每年医疗纠纷赔偿100例左右,二甲医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中导致暴力事件的风险因素,并针对因素研究相关对策。方法将急诊科56名护理人员纳入研究范围,在研究开始初期对其工作调查,了解其工作情况和所遇暴力事件类型,并对暴力风险进行预测,以了解导致暴力风险的因素,对调查中所涉及暴力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针对有价值因素提出干预方法用以研究预防措施,最终对预防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职业道德、工作经验、法律意识、抢救水平、器械熟悉度以及患者就诊环境、缺少系统支持等问题都是导致暴力发生的因素,在进行了急诊科室护理人员系统教育后的第二次调查中,由上述问题导致的暴力发生明显减少,其他难以人为单方面改善的因素仍可导致暴力事件发生,对此采取了加大安保力度、增加安保人员等方式来保证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安全。结论急诊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遭受暴力危害较多,应及时发现导致暴力的因素,积极寻找应对措施能有效降低暴力发生率,改善护患关系,保障护理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护理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住院精神病患者8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为护理评估和预警机制组(研究组)和传统护理观察和护理报告组(对照组),每组400例.对两组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发生情况、严重程度、所致损失程度及预测准确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次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再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平均每例发生次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暴力攻击行为1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级、4级、5级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2级比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暴力攻击行为所致损失程度>50元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预测准确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护理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实施效果较好.从护理管理角度来说,其能够对护理操作进行科学规范,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及护理风险的降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