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896篇
  免费   4658篇
  国内免费   3289篇
耳鼻咽喉   1065篇
儿科学   511篇
妇产科学   882篇
基础医学   5026篇
口腔科学   1361篇
临床医学   16915篇
内科学   6892篇
皮肤病学   806篇
神经病学   3596篇
特种医学   27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55篇
外科学   7628篇
综合类   28269篇
预防医学   6648篇
眼科学   943篇
药学   12513篇
  210篇
中国医学   7375篇
肿瘤学   2422篇
  2024年   624篇
  2023年   2440篇
  2022年   1922篇
  2021年   2506篇
  2020年   2298篇
  2019年   2422篇
  2018年   1119篇
  2017年   2007篇
  2016年   2139篇
  2015年   2588篇
  2014年   4526篇
  2013年   4291篇
  2012年   5580篇
  2011年   6381篇
  2010年   5844篇
  2009年   5644篇
  2008年   7180篇
  2007年   6363篇
  2006年   5822篇
  2005年   6112篇
  2004年   4909篇
  2003年   4291篇
  2002年   3417篇
  2001年   2822篇
  2000年   2103篇
  1999年   1682篇
  1998年   1445篇
  1997年   1333篇
  1996年   1164篇
  1995年   1050篇
  1994年   930篇
  1993年   559篇
  1992年   522篇
  1991年   493篇
  1990年   413篇
  1989年   476篇
  1988年   129篇
  1987年   110篇
  1986年   83篇
  1985年   55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兔主动脉LOX-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下兔主动脉LOX-1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设立正常饮食、高脂饮食及高脂饮食加吡格列酮干预3组,通过比较主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血脂的变化、LOX-1分子及mRNA的表达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兔主动脉LOX-1分子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LOX-1mRNA的表达。结果吡格列酮能减轻高脂饮食所致的内膜增厚和平滑肌增生,减轻高脂血症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吡格列酮还能明显升高HDL,对TC、LDL、TG和BS无明显影响。高脂饮食刺激兔主动脉LOX-1分子及mRNA的表达,吡格列酮能显著减轻这种作用。结论吡格列酮能减轻高脂饮食兔主动脉LOX-1分子及mRNA的表达,这可能是噻唑烷酮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92.
经过多次参加若干中医或(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论文和有关科研设计的评审,发现阅读一些具有特色的及实用价值的临床医学论文和总结后受益良好,但也有部分有关临床科研设计显露出不够严密、完整或结论事实根据不够真实可靠,致使其有关科学性受到相应的影响,殊感惋惜!为及时引起有关同道的充分关注,特不揣冒昧地引述以下几例以供借鉴和分析,并欢迎论证阐明:(1)关于肝郁脾虚的若干诊治问题,有的是否牵涉面较广,有的诊治设想是否宜匡正攻尖?(2)用葶苈子合生脉散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较好,但另有5点不足的认识,如何加强?(3)有关针刺手法的提高疗效5点实践存在转移主题的问题。(4)关于用颈效感神经刺激疗法治疗脑血管病效果良好,其可见的6点不足之处所导致不良影响的有关功过平衡问题能否早日解决等。故人们期望能更快更好地通过中西医的有机结合,使中医药学更快速、更深入地达到更深刻、更普及和更科学的诊治有关人类疾病。  相似文献   
993.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44岁,蒙族,生活在牧区.一年前无明显诱因感腰背部疼痛,其后出现腰背后突畸形,且逐渐加重,同时发现双侧腹股沟区鸡蛋大小包块,进行性增大.于2006年9月来我院门诊检查,诊断为"腰椎结核"收住院.查体:慢性病容,全身消瘦,腰2、3棘突明显后突畸形,局部未触及包块,压痛及叩击痛阳性,上下肢感觉和运动正常.  相似文献   
994.
郑良孝  聂林 《颈腰痛杂志》2007,28(2):154-157
腰骶椎短器械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脊柱创伤、腰椎滑脱等退行性腰骶椎病变等疾病中,用于复位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疗效.由于骶骨具有独特的三维解剖结构,腰骶部承受较大的载荷和腰骶角的存在引起局部剪切应力,故骶骨螺钉植入的牢固度相对较差,再加上腰、骶椎前面重要的血管、神经走行及变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致使骶骨螺钉的植入很难取得牢固有效的固定.因此,骶骨螺钉的固定方式成为国内外骨科医师研究的热点.该文就骶骨螺钉固定方式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守岛官兵训练前后脑血流和脑电生理的变化,为临床防治热致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从守岛官兵中随机抽取在常温常湿环境下温度(27.40±1.37)℃,湿度(50.25±6.76)%]新兵100名为常温新兵组,高温高湿环境下(温度≥35℃,湿度≥80%)新兵100名为高温新兵组;高温高湿环境下服役2~3 年的官兵100名为高温老兵组.受试者负重15 kg,分次在3000 m/15 min,5000 m/30 min和10 000 m/45 min内完成跑步训练.10 000 m训练后,根据受试者脑血流高低又分为脑血流增高组(24名)、脑血流降低组(46名)和脑血流正常组(230名).训练前后行经颅多普勒血流诊断仪和脑电图仪检测.结果 (1)3000 m训练后3组受试官兵脑平均血流速度(Vm)较训练前均显著增高(P<0.01),但5000 m和10 000 m训练后,常温新兵组降低6%和16%,高温老兵组降低5%和15%,高温新兵组降低14%和31%,比常温新兵组和高温老兵组低(P<0.01);(2)10 000 m训练前后3组脑电图均在正常范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0 000 m训练后脑血流增高组和降低组脑电图比正常血流组活跃(P<0.01).结论 高温高湿环境下10 000 m训练对官兵的脑血流有较大的影响,但对脑电生理无影响,老兵在此环境下则表现出较好的热耐受力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996.
颅内出血电阻抗成像系统及初步动物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采用电阻抗成像技术实现一种可早期检测持续性或迟发性颅内出血设备的可行性.方法 实现了可工作于(1~190)kHz、测量精度优于0.04%、成像速度可达1.25帧/s以上的电阻抗断层成像系统.在此基础上,在8只重(10.00±0.76)kg的小猪颅内分别注入2 ml抗凝血以观察成像结果,同时还分别观察了4例注入2 ml生理盐水和4例注入2 ml蒸馏水时相应区域电阻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注入生理盐水后,目标区域的电阻率降低,而注入蒸馏水后目标区域的电阻率升高.除2例无效实验外,注血实验中有3例因血液被注入侧脑室而导致目标区域电阻率上升,另有3例电阻率降低.结论 采用电阻抗成像技术对持续性或迟发性颅内出血病人进行早期检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7.
本文结合正常情绪发生机制的功能影像学和脑电生理学研究结果,着重对抑郁症情绪障碍的相关研究及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8.
瘢痕疙瘩是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胶原过度合成所致,近年来,很多实验发现瘢痕疙瘩表现为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与低凋亡的特性,导致局部细胞沉积,形成瘤样增生。但是成纤维细胞本身是否异常尚不清楚。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胶原过度合成的原因可能与基因的结构异常及功能异常有关。多个基因表达及其相互之问信息传递及调控上的某种异常可能是引起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胶原过度合成的原因。现将近年来从基因学角度对成纤维细胞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9.
患者男,51岁。20天前扭伤后右小腿疼痛,不能站立、活动,继而出现右小腿肌肉肿胀。专科检查:右小腿中上段肿胀,无明显皮肤充血,局部皮温无明显升高,压痛、叩击痛明显,无明显骨擦音、骨擦感。数字X线摄影(DR)片:示右胫骨上段髓腔内类圆形透亮区,沿胫骨长轴生长,内见片状骨化影,周围见硬化缘,无骨膨胀,无骨膜反应(图1、2)。CT扫描:示右胫骨中上段病图1DR正位片:胫骨上段髓腔见类圆形透亮区,内见片样骨化影图2DR侧位片:病灶内片样骨化影,边界不规则图3CT横断位:病灶边缘光整,内见脂肪密度影及小片样骨化影图4MRI横断T2WI:病灶内脂肪信号…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总结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术后程控经验,提高术后程控水平,改善疗效。方法 对32例丘脑底核电刺激术后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程控,其中单侧植入者6例,双侧26例;年龄40~73岁,在不同刺激器植入中心接受手术,程控时间术后3周至4年之间。程控前均停药10h以上,程控参数调整主要为刺激电极触点、电压、频率、脉宽四项,程控过程中密切观察病员肌张力和震颤等症状改变以及副反应发生情况,作好详细记录,并分别评估患者程控前后药物“关期”和“开期”症状改善情况,部分行UPDRS评分。结果 31例(97%)患者术后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刺激电极触点选择中,共29例患者采用单极模式,3例因出现持续、无法耐受的副反应采用双极模式。除1位患者使用循环模式外,其他患者均使用持续刺激模式。刺激电压2.0-4.0V,主要集中于2.8~3-3V,是主要的程控调整参数,电压的高低与病人UPDRS运动评分不具有相关性(P〉0.05)。刺激脉宽60~120μs,刺激频率130~185Hz。药物“关”期,患者UPDRS运动评分,在刺激器打开时,平均18.7分;刺激器关闭时平均47.9分。在刺激器打开情况下,药物“开”期患者症状仍然有进一步缓解.主要表现为步态、全身协调动作方面。合并异动患者6例中,3例适当降低刺激电量,1例提高电压后,异动缓解。结论 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是有效的帕金森病症状控制手段。准确植入刺激电极是术后获得良好症状控制的前提条件,而术后程控是脑深部刺激器置入术后的关键环节.精确的参数调整能够满意控制病人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