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31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19篇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左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成功植入CRT起搏器/除颤器(CRT-P/D)患者41例.根据逆行心脏静脉多体位造影确定左心室导线起搏部位,按照右前斜位30°心脏长轴造影分为基底部组(n=15)、室中部组(n=26)和心尖部组(n=0);按照左前斜位45°心脏短轴造影分为前壁组(n=9)、前侧壁组(n=10)、侧壁组(n=12)、后侧壁组(n=10)和后壁组(n=0).随访记录并比较各组基线(术前),术后7d,3、6、12、18、24个月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QRS时限、心功能(NYHA分级)、6 min步行试验、明尼苏达(Minnesota)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CRT参数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①41例患者无应答率为19.5%(8/41);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与基线时相比,所有患者LVEF升高、LVEDD下降、QRS时限缩短、心功能改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大、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下降(P<0.05);②随访3个月后各时间点,非前壁(前侧壁、侧壁或后侧壁)组在LVEF、心功能、6 min步行试验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改善均优于前壁组(P<0.05);LVEDD下降各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侧壁、侧壁和后侧壁组间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随访时间点,基底部与室中部组间相比,LVEF、LVEDD、QRS时限、心功能、6 min步行试验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所有患者术后随访CRT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正常,无心力衰竭再入院、导线脱位、膈肌起搏、囊袋感染等不良事件.结论 ①CRT可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获益;②左心室导线起搏部位前壁者CRT疗效可能较前侧壁、侧壁或后侧壁者?  相似文献   
22.
心内膜导线相关的三尖瓣返流的发生率为11%-39%。 其发生机制第一,导线的机械作用:包括淤导线嵌顿于瓣叶之前;于导线与瓣叶粘连;盂导线与腱索缠结;榆瓣叶穿孔或撕裂;虞瓣环扩张;第二,右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心脏的收缩顺序。 轻中度三尖瓣返流多无明显症状,重度返流常表现为右心衰竭。 治疗有针对症状的药物治疗,以及病因的导线拔除,外科瓣膜成形与置换。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3830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美国美敦力公司)在临床心脏起搏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46例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3830组(n=23)和5076组(n=23),3830组心室使用3830导线,5076组心室使用5076导线。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心室导线均放置在右室间隔部,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1、3个月各项心室导线参数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植入手术,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3830组手术时间略长于5076组[(64.6±3.5)min vs(58.3±4.2)min,P〈0.05],但X线曝光时间无差异。与5076组相比,3830组术中及术后1、3个月的心室参数无差异。结论 3830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用于选择右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4.
长期以来,导线介导的三尖瓣反流(lead-induced tricuspid regurgitation,LITR)作为起搏器医源性并发症并未得到充分认识与重视。常规超声在LITR成像诊断存在缺陷。近年来随着三维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3DE)的使用,在心脏介入手术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用于LITR的病理机制研究及反流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25.
患者女,66岁,因扩张型心肌病,严重心衰(心功能NYHAIII级),左室射血分数(LEVF)32%,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波时限152ms)植入CRT,后因电极感染转入我院。该患者左室起搏电极导线经胸心外膜植入(图1A),术后CRT工作良好。后因右房及右室起搏电极导线脱位,而行电极导线的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双极起搏导线双极模式测量起搏阻抗大于单极模式测量起搏阻抗的原因。方法先前研究中双极测量起搏阻抗始终高于单极测量起搏阻抗,推测这种现象源自电子在双极环路和单极环路有着不同的运动途径。通过对比双极模式和单极模式的等效电路图,显见双极阻抗要高于单极阻抗。结果双极测量起搏阻抗与单极测量起搏阻抗的不同主要在导线阳极环及附近组织的阻抗。结论单双极电极起搏阻抗不同的原因源于电子在双极环路与单极环路运动的不同。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损伤电流(COI)与主动固定导线稳定性关系,为临床判断主动固定导线植入室间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入选按常规方法将主动固定导线植入右心室间隔患者193例,在导线螺旋旋出即刻测试COI,同时进行起搏参数测试.结果 按测得COI值分别为<5 mV、5 ~10 mV、>10 mV 3组,COI<5 mV组平均(3.85±1.01) mV,COI 5~10 mV组平均(7.74±1.63) mV,COI>10 mV组平均(10.63±0.55)mV.COI<5 mV组阈值为(0.83±0.16)V,高于COI> 10 mV组阈值(0.69±0.15) V(P< 0.05),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I<5 mV组发生心室导线脱位2例,COI表现为“顶天立地”的发生心室导线穿孔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5%.结论 在室间隔起搏主动固定导线植入术中应测试COI,测得COI应至少在5 mV以上,但COI过大将增加导线穿孔的风险.  相似文献   
28.
目的评估植入新型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的可用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中心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101例,分为新型导线组(n=25)和传统导线组(n=76),新型导线组患者植入Medtronic3830导线3根,5086MRI导线14根(包括心房、心室导线),Boston Scientific4471导线15根;传统导线组患者植入心室主动固定导线76根,心房被动固定导线58根,测量植入后各相关起搏参数,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及心室导线过三尖瓣的次数,并常规随访。结果两组导线的阈值[(0.62-4-0.14)V、(0.63-4-017)V]、振幅[(1129±4.28)mV、(12.74±6.08)mV]、阻抗[(76768±132.73)Q、(815.14±182.46)Q]、电流[(077±0.19)mA、(0.85±0.33)mA]、斜率(2.46±1.07、2.844-1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起搏导线损伤电流[(6,83±1157)mV、(6.61±1187)mV]、植入手术时间[(44.204-4.65)min、(43.42±5.55)min]、曝光时间[(3.24±1.04)min、(3.33±1.05)min]、导线过三尖瓣次数(1.36±0.57、1.34±0.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种新型起搏导线植入时均未发生并发症,4471导线出现1例术后完全脱位。1年时随访两组导线的阈值、振幅、阻抗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结论新型起搏导线均符合起搏器植入要求,未增加手术时间和曝光时间,植入安全。  相似文献   
29.
随着微创手术日益普及,各类腔镜设备的使用频率大幅度增长。各种摄像头、冷光源纤维、电刀线、脚踏等导线多且价格昂贵,加上每台机器上配置的电源线,线路多相互缠绕,经常出现损坏或导线乱放或找不到现象。腔镜设备频频出现问题,不仅影响手术量及手术质量,而且造成巨大的成本支出[1]。2012年7月起,我院手术室采用弹性气管插管引导管芯制作挂钩悬挂导线加乙醇桶放置摄像头的方法,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随着对起搏电极导线植入系统和技术的不断开发更新、成熟,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在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安置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本文报告近期我院10例使用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近期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0例患者分别为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