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5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33篇
耳鼻咽喉   2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81篇
内科学   11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39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641篇
预防医学   83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238篇
  2篇
中国医学   65篇
肿瘤学   1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鼻内镜引导下经蝶窦切除垂体瘤的效果.方法 全麻下经单侧或双侧鼻腔在鼻内镜直视下切除中鼻甲后端,打开蝶窦前壁进入蝶窦,开放鞍底,采用鼻窦电动手术刀在0°、30°鼻内镜直视下分次小心地切除垂体瘤,用明胶海绵和切除的中鼻甲后端作成的骨粘膜瓣封闭鞍底.结果 术后半年头痛均消失,视力及视野恢复良好,均无内分泌症状,1例术后出现尿崩症,经保守治疗后缓解,无脑脊液鼻漏、出血、感染、死亡等并发症.结论 经蝶窦鼻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是一种进路短捷、创伤小、病人痛苦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特点,了解垂体瘤海绵窦侵袭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取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标本20例,其中18例行冠状(8例)、矢状(4例)以及轴位(6例)切片,另取2例鞍区完整的单纯颅底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观察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特点。结果20例标本中均未发现有明确的内侧壁的膜性结构的存在,海绵窦内侧与垂体之间仅仅以垂体囊相间隔,其中冠状位和轴位切片显示有4例垂体前叶舌样突入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上方,4例垂体与颈内动脉之间紧密接触无间隙存在;矢状位去除垂体和垂体囊后可以直接看到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结论海绵窦内侧壁没有膜性结构存在,正常垂体前叶可以突入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上方,此结构特点使得垂体瘤易于向海绵窦内生长,并非所有的向海绵窦内生长的垂体腺瘤均可以诊断为侵袭性垂体腺瘤。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单鼻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提高手术护理质量。方法根据手术特点及配合要求,从患者心理护理,设备及器械的准备,手术过程的配合,器械的灭菌、清洗、保养等方面对15例神经内镜下单鼻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进行配合。结果15例手术中并发脑脊液漏2例,短暂性多尿1例,低钠血症1例。术后2~3个月行MR复查,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2例,随访至今患者恢复良好。结论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及充分的物品准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及熟练的手术配合,术后器械的清洗及保养是确保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控制感染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4.
王淑琴 《吉林医学》2008,29(8):698-698
垂体瘤是颅内常见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人群1—7人/10万发病。我科2002年-2005年共收治4例垂体瘤患者,均采用鼻内镜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通过给予精心护理,患者并发症少,恢复快,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5.
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金早  麦惠珍 《河北医学》2008,14(5):596-598
目的:探讨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的护理配合体会。方法:对21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的患者加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与观察、术后处理和健康教育,全部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生意外,效果满意。结论:认为术前做好患者准备和物品准备,术中熟练配合以及术后正确处理和指导,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6.
石兰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6):1903-1903
患者,女,39岁。主因月经周期不规则3年,闭经、泌乳1年于2006年12月13日入院。入院后经CT诊断为垂体瘤。2006年12月19日在全麻下行经单鼻孔入路肿瘤摘除术。术后患者精神状况好。2007年1月3日,患者突然呈昏睡状态,呼之能应,T39.5℃,P110次/min,R20/次/min,BP130/90mmHg,皮肤可见瘀点、瘀斑。化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7.
PTTG和p5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自从分离出新的原癌基因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以来,该基因一直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尤其在促进细胞转化、血管生长、肿瘤形成及其侵袭和转移等方面取得了进展现已研究证实。p53基因是目前人类所发现的与肿瘤发病相关性最大的抑癌基因。p53基因突变型与60%人类肿瘤有关。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厌色细胞垂体瘤CT、MRI 影像形成的病理基础.方法:分析26例厌色细胞垂体瘤的CT、MRI平扫及增强MRI 与术中所见和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对于海绵窦受侵;颅底骨质受侵、突入蝶窦; 颈内动脉粘连包裹受侵进行重点分析.结果:术前较明确诊断垂体瘤22例;海绵窦受侵和颈内动脉粘连包裹受侵无一漏诊,假阳性率为27.3%和36.4 %.CT、MRI 影像能显示出血和坏死、囊变、变性,颅底骨质受侵病灶无一漏诊,但有5.5%假阳性率.术中判断血供丰富3例、血供一般17例,与CT、MRI 影像无对应关系.3例垂体瘤病理学表现为瘤细胞有核异型性及核分裂像.结论: CT、MRI 影像能较明确地诊断垂体瘤出血和坏死、囊变、变性、颅底骨质受侵病灶.能敏感地显示海绵窦受侵和颈内动脉粘连包裹受侵,但可出现假阳性.对血供的判断不准确,不能提示垂体瘤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9.
显微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84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垂体腺瘤为鞍区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作者对84例垂体腺瘤采用显微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0.
68例垂体瘤放射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u CS  Ying HM  Shen CY 《癌症》2002,21(10):1154-1157
背景与目的:垂体瘤是比较常见的颅内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放射治疗等,本文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垂体瘤的效果。以及对不同类型垂体瘤的疗效。方法:从1980年3月到1992年1月,68例垂体瘤行放射治疗,37例不分泌激素,52例为术后放射,16例为单纯放射,均为常规放射,中位剂量为49.7Gy(25.6-65Gy),采用^60Coγ线照射45例,8MVX线照射10例,18MVX线照射13例。结果:全组总的5年生存率为94.1%,10年生存率76.8%,全组总的局部控制率5年和10年分别为94%和89.1%。男性5年和10年的局部控制率89.7%,89.7%,女性分别为97%和88.4%,P=0.2985,从照射剂量来看,50Gy以下和50Gy以上总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2%和94%,两者比较P=0.1796。三野及旋转治疗略高于双颞侧野照射,激素分泌,病理类型以及各种射线之间均无差异。8例死于肿瘤复发,照射剂量在50Gy以下的39例。仅1例发生并发症,而照射剂量在50Gy以上的29例病人,有5例发生并发症,P值为0.0058,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垂体瘤的照射剂量宜在45-50Gy,最好能采用三野照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