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厌色细胞垂体瘤CT、MRI影像形成的病理基础。方法:分析26例厌色细胞垂体瘤的CT、MRI平扫及增强MRI与术中所见和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对于海绵窦受侵;颅底骨质受侵、突入蝶窦;颈内动脉粘连包裹受侵进行重点分析。结果:术前较明确诊断垂体瘤22例;海绵窦受侵和颈内动脉粘连包裹受侵无一漏诊,假阳性率为27.3%和36.4%。CT、MRI影像能显示出血和坏死、囊变、变性,颅底骨质受侵病灶无一漏诊,但有5.5%假阳性率。术中判断血供丰富3例、血供一般17例,与CT、MRI影像无对应关系。3例垂体瘤病理学表现为瘤细胞有核异型性及核分裂像。结论:CT、MRI影像能较明确地诊断垂体瘤出血和坏死、囊变、变性、颅底骨质受侵病灶。能敏感地显示海绵窦受侵和颈内动脉粘连包裹受侵,但可出现假阳性。对血供的判断不准确,不能提示垂体瘤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与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资料及其MRI表现.结果:36例侵袭性垂体瘤均向鞍区多个方向生长致周围组织结构受侵,其中以海绵窦和颅底骨质侵犯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包绕颈动脉,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破鞍隔,突入蝶窦等,且常伴有坏死或囊变、出血.在T1WI上肿瘤呈低、等信号及混杂信号,T2WI肿瘤呈等信号或不均匀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后肿瘤多呈不均匀强化.结论:MRI检查可清楚显示侵袭性垂体瘤形态、大小、生长方式,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咽部增强CT冠状位扫描对诊断鼻咽癌侵犯颅底的价值.方法:将经病理学检验证实的193例鼻咽癌的CT增强轴位扫描与冠状位扫描颅底情况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93例鼻咽癌中,120例(占62.2%)经两种扫描均未见颅底侵犯;10例(5.2%)轴位扫描未见颅底异常而经冠状扫描发现其受侵犯;15例(7.8%)轴位可疑颅底受侵犯而经冠状扫描肯定侵犯11例,排除4例;轴位扫描显示海绵受窦侵有26例,增强CT冠状扫描则为3例.结论:增强CT冠状扫描对确定鼻咽癌有无颅底骨质侵犯及其侵犯部位、范围与程度均有重要价值,在显示海绵窦受侵犯、肿瘤组织沿脑池或/和脑沟等蛛网膜下腔生长,侵犯周围组织的征像方面,明显优于轴位扫描.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颅底侵犯CT与MRI检查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鼻咽癌侵犯颅底时CT与MRI在显示侵犯程度上的差异.结果:30例鼻咽癌中CT显示骨质破坏12例.MRI显示骨质破坏15例.CT显示海绵窦侵犯2例.MRI显示海绵窦侵犯5例.结论:CT与MRI检查显示颅底侵犯情况效果基本相仿.如果肿瘤侵润骨组织尚未发生骨皮质破坏时,MRI优于CT.MRI在显示病变与颅底、海绵窦、脑、脑膜的关系方面优于CT.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的CT与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目的:比较CT与MRI对鼻咽癌侵犯部位检出率的差别;评价MRI相对于CT对92分期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初诊鼻咽癌250例,所有病例同时具有治疗前鼻咽和颈部的CT及MRI资料.在CT和MRI上分别评价各个解剖部位的受侵犯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别采用CT和MRI进行92分期.结果:MRI对于鼻咽超腔、茎突前间隙、口咽、咽后淋巴结、颅底骨质、海绵窦、鼻窦、颈椎和颞下窝等侵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有统计学意义.CT与MRI对于鼻腔、茎突后间隙侵犯及颈部淋巴结的检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MRI使32.0%的T分期发生改变;11.6%的N分期发生改变;30.0%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结论:MRI对于诊断鼻咽癌的超腔侵犯、颅底骨质、鼻窦、海绵窦受侵,以及咽后淋巴结转移要明显优于CT;而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方面与CT结果一致.MRI主要影响鼻咽癌92分期的T分期;对N分期影响不大,临床分期的改变将有利于指引治疗方案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放疗后海绵窦复发再程放疗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海绵窦复发受侵再程放疗的临床特点及文献复习.方法:回顾分析2000-06- 2006-04我院诊断的鼻咽癌初次治疗后局部海绵窦复发受侵者55例.全部经CT和(或)MR诊断,部分鼻咽局部重新活检;分析海绵窦受侵的CT和MR诊断意义及再治疗的效果、毒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55例海绵窦受侵复发患者,CT检出13例,MR检出43例.全组主要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是外展神经麻痹、颅骨破坏,伴发头痛及前组颅神经受损.再程治疗后、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73%、78.18%、34.54%和9.09%.初治时有无颅底破坏对再次治疗后的生存率有一定影响,但1、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年以上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到复发间隔时间越短再次治疗后生存率越低,与间隔3年以内者比较,间隔>3年者生存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MR较CT能更早期准确诊断鼻咽癌复发中海绵窦受侵,头痛和颅神经症状是海绵窦受侵的主要临床体征,放疗后海绵窦处复发再放疗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7.
增强CT冠状扫描在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咽部增强CT冠状位扫描对诊断鼻咽癌侵犯颅底的价值。方法:将经病理学检验证实的193例鼻咽癌的CT增强轴位扫描与冠状位扫描颅底情况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93例鼻咽癌中,120例(占62.2%)经两种扫描均未见颅底侵犯;10例(5.2%)轴位扫描未见颅底异常而经冠状扫描发现其受侵犯;15例(7.8%)轴位可疑颅底受侵犯而经冠状扫描肯定侵犯11例.排除4例;轴位扫描显示海绵受窦侵有26例。增强CT冠状扫描则为3例。结论:增强CT冠状扫描对确定鼻咽癌有无颅底骨质侵犯及其侵犯部位、范围与程度均有重要价值,在显示海绵窦受侵犯,肿瘤组织沿脑池或/和脑沟等蛛网膜下腔生长,侵犯周围组织的征像方面,明显优于轴位扫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SPTP)的CT及MRI特征性影像表现,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安市人民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23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影像资料,13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其余10例中5例仅行CT检查,另5例仅行MRI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发,境界清,胰尾11例,胰头6例,胰颈4例,胰体2例;囊实性18例,实性4例,囊性1例;其中12例有出血,9例有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均为乏血供,增强后实性区呈轻至中度延迟强化,囊性区无强化,均无主胰管扩张。结论:SPTP的CT及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术前临床定性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MRI与CT对鼻咽癌局部侵犯的检测差异及其对鼻咽癌T分期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68例,放疗前5 d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和增强MRI。在CT和MRI上分别读片判定鼻咽癌局部侵犯范围和T分期。结果 MRI对鼻咽癌侵及头长肌、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咽后淋巴结、颅底骨质、海绵窦和颅内的检出率分别为82.4%、85.3%、39.7%、48.5%、54.2%和20.6%,CT的检出率分别为58.8%、70.6%、17.6%、17.6%、29.4%和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RI和CT对鼻咽癌侵犯鼻咽壁、鼻腔、口咽、副鼻窦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21例(30.9%)T分期发生改变。结论与CT比较,MRI在鼻咽癌诊断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发现咽后淋巴结、头长肌、颈动脉鞘区、颅底骨质、海绵窦和颅内的病灶。MRI可使患者T分期升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鼻咽癌(NPC)颅底侵犯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病理确诊的67例NPC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资料均有CT、MRI平扫和增强扫描。CT常规采用横断面扫描,MRI采用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扫描,扫描层面自口咽到鞍上池水平。结果① MRI扫描显示52例有颅底侵犯,CT显示35例。CT和MRI对颅底结构侵犯显示例数如下:翼板8 例,14例;斜坡22例,25例;岩尖25例,28例;蝶骨体或蝶窦19例,25例;蝶骨翼9例,12例;海绵窦14例,17例。两者的显示差异有显著意义(x2=9.47,P=0.02)。②颅底侵犯的CT表现主要为孔道的骨质破坏和吸收,而MRI除骨质改变外,还能清楚显示通过孔道的肿瘤。③头痛、颅神经受累及两症状均出现的发生率分别为82.7%(43/52)、67.3%(35/52)和57.7%(30/52)。结论头痛和颅神经损害症状是NPC颅底侵犯的主要特征;MRI诊断颅底和脑组织受侵优于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