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3篇
儿科学   29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5篇
内科学   78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189篇
预防医学   83篇
药学   77篇
中国医学   194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幼儿直肠炎便血并中度贫血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例1,女,1岁8个月,因便血5d入院。5d前开始便鲜血及血块,20~50mL/次,共8次,共约300mL。患儿病后大便始终为成形软便,有时表面带血丝,1次/d,无呕吐、腹痛、发热等表现。曾在当地医院检查,外周血象:WBC8.3×109,RBC4.4×1012/L,Hb119g/L,PLT156×109/L,予静脉点滴西咪替丁及酚磺乙胺等(剂量不详)但效果欠佳。入院查体:发育营养中等,精神欠佳,结膜及口唇苍白、心肺无异常,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左下腹未及肿块,肠鸣音活跃,肝脾未及,余无异常。初步诊断:1.下消化道出血(肠息肉?Meckel′s憩室?);2.中度贫血。为明确诊断以99mTc-高锝酸盐核素…  相似文献   
92.
彭燕芳  冯国红 《中原医刊》2005,32(22):42-44
我院自2002年9月~2004年9月对125例以便血为就诊原因而行结肠镜检查,分析其便血原因,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胃、肠镜检,细菌培养,病理诊断等,排除痔、肛裂等肛周疾病而确诊病情,探讨本地区多种大肠病变的依次发病率,从而发现肿瘤仍是本地区的高发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3.
报告2例泻心汤清化湿热、凉血止血,治疗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便血-肠道湿热证(小肠瘅)。男,5岁,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发热2d;T39.2℃,P120次/min,R84次/min,BP85/60mm Hg;血常规:WBC24.4×109/L,中性67%,淋巴细胞20%;腹部X线:中腹小肠充气,未见液平面;便常规:高粱色,无黏液及脓血,白细胞+,蛔虫卵+,潜血++++;合并蛔虫病;泻心汤(大黄后下5g,黄连3g、黄芩各3g,地榆、愧花炒、丹皮、枳实炒各5g,木香2g,当归、甘草各5g),3剂,1剂/d,水煎400m L,早中晚温服;二诊加乌梅、使君子各6g,干姜炒黑2g,2剂,1剂/d,水煎400m L,早中晚温服;三诊上方服2剂,胃纳正常,大便成形,大便潜血3次阴转,继以健脾安蛔治疗1周,出院。男,7岁,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发热3d;T38.8℃,P115次/min,R82次/min,BP80/50mm Hg;血常规:WBC20.4×109/L,中性72%,淋巴细胞20%;腹部X线:左上腹小肠充气、膨胀,肠腔扩大,未见液平面,肠间有异常改变。便常规:大量红细胞和白细胞,培养无细菌生长,隐血试验阳性;泻心汤(大黄后下5g,黄连、黄芩各3g,地榆炒、愧花炒、丹皮、枳实炒各5g,木香2g,当归、甘草各5g),2剂,1剂/d,水煎500m L,早中晚温服;二诊以原方再服2剂;三诊香连丸加减,木香、黄连各2g,陈皮、茯苓、白术、麦冬、西洋参各6g,扁豆9g,焦三仙6g。3剂,1剂/d,水煎500m L,早中晚温服,进食米汤及牛奶;四诊血象、腹部X线检查、大便镜检、隐血试验(连续3次)等检查均已恢复正常,随即出院。  相似文献   
94.
便血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问。便血伴有皮肤、粘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  相似文献   
95.
1993—01/1998—12对我院134例以便血为主诉的老年人进行了大肠镜检查,以提高对老年人便血病因的认识,现将病因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6.
1 病例报告 例1 男,34岁。1992-04-26因上腹胀痛、嗳气、返酸1个月,行全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及内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给予雷尼替丁150mg,2次/d;吗丁啉10mg,3次/d,7d后大便带鲜血,停用吗丁啉2d,便血消失。 例2 男,48岁。1993-10-11因左上腹隐痛、恶心、纳差2个月,行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给予丽珠得乐1包、吗丁啉10mg,3次/d,2d后出现便血,呈暗红色,大便潜血阳性。停用丽珠得乐  相似文献   
97.
大肠息肉18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且大多为腺瘤样息肉,腺瘤属癌前病变己被公认。大肠癌多数由息肉恶变而来,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特征,对早期发现并摘除息肉及降低肠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我院近3年肠镜发现的181例大肠息肉的分析。  相似文献   
98.
补中益气汤是"补土派"李东垣"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经典方剂。刘敬霞教授在继承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病重视调补脾胃学术思想的同时,又有所发挥,治病不仅重视中医辨证论治,主张健脾益气,温阳升清,亦不忘重视滋养脾胃之阴,以全面培补脾胃之"后天之本",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同时还强调西医的辨病论治,重视参考、借鉴现代医学科研方法与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西为中用,中西并用。临证运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多种疑难杂病。  相似文献   
99.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院前急救中常见急症之一,典型表现为呕血、便血、心悸、出冷汗、晕厥等临床症状.院外呼叫时,已多处于严重失血性休克状态,失血量已达30%~40%,所以及时准确的院前急救,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作者自2000年7月至2006年5月成功的院前急救了43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00.
刘筱衡  刘斌 《腹部外科》1989,2(1):23-25
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在鉴别诊断上应注意便血的性质,便血与腹痛和腹部肿块的关系,便血与发病年龄的关系。根据上述情况分别对肛门、直肠、结肠进行局部检查,必要时可作核素扫描或选择性血管造影。要注意内痔和直肠癌同时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