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09篇
  免费   877篇
  国内免费   761篇
耳鼻咽喉   738篇
儿科学   141篇
妇产科学   78篇
基础医学   1013篇
口腔科学   1019篇
临床医学   2833篇
内科学   890篇
皮肤病学   54篇
神经病学   1483篇
特种医学   96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4173篇
综合类   5471篇
预防医学   991篇
眼科学   153篇
药学   1807篇
  38篇
中国医学   1058篇
肿瘤学   341篇
  2024年   127篇
  2023年   556篇
  2022年   465篇
  2021年   588篇
  2020年   562篇
  2019年   588篇
  2018年   278篇
  2017年   456篇
  2016年   546篇
  2015年   616篇
  2014年   1076篇
  2013年   987篇
  2012年   1276篇
  2011年   1287篇
  2010年   1221篇
  2009年   1217篇
  2008年   1475篇
  2007年   1303篇
  2006年   1270篇
  2005年   1307篇
  2004年   1011篇
  2003年   963篇
  2002年   803篇
  2001年   614篇
  2000年   469篇
  1999年   375篇
  1998年   341篇
  1997年   276篇
  1996年   256篇
  1995年   232篇
  1994年   169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讨经旋前方肌下置入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2011年1月,采用掌侧入路保留旋前方肌的方法,于旋前方肌下置入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7例,按AO分类标准:B1型2例,B2型7例,B3型2例,C1型4例,C2型2例。所有病例均采取掌侧入路,术中不切断旋前方肌,或仅切断部分旋前方肌行旋前方肌下置入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结果本组术后随访9~44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全部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7周。均无感染、骨不连、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按改良的Mc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优15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4.1%。结论经旋前方肌下置入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完全可行的,符合现代微创手术的观点。旋前方肌能够覆盖接骨板大部分,减少了腕部肌腱的干扰,减少组织损伤,最大程度地保留前臂的旋转功能,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分析影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肺功能的相关影像学参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7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4例,术前肺功能检查、胸部CT扫描资料完整.分析肺功能结果与站立位全长X线片Cobb角、顶椎偏移、椎体旋转分度(Nash/Moe法)、顶椎肋椎角差值、矢状位T5-12后凸角和胸段累及椎体数目之间相关性.结果 患者年龄平均14.8岁,Cobb角平均52.8°;主弯Cobb角与术前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和一氧化碳弥散量呈负相关;顶椎偏移与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及一氧化碳弥散量呈明显负相关;站立位顶椎凸凹侧肋椎角差值分别与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肺总量、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和一氧化碳弥散量呈负相关;Bending位顶椎凸凹侧肋椎角差值与肺总量、一氧化碳弥散量呈负相关;胸段累及椎体数≥7个组患者50%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75%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最大用力呼气中段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及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数值,比胸段累及椎体数<7个组患者有减少(P<0.05).结论 术前站立位主弯Cobb角愈大,主弯顶椎偏移增大,站立位以及Bending位顶椎凸凹侧肋椎角差值增加,肺功能下降.近胸弯≥30°组较之<30°组,胸段累及椎体数≥7个组较之<7个组,肺功能数值下降.  相似文献   
993.
患者男,50岁,因“腹部渐进性增大包块伴腹胀、食欲下降5月余”于2013年10月25日入院。无特殊既往史。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包块主要在左侧腹部,无压痛,边界清.不伴发热、黑粪、贫血及恶性呕吐等。  相似文献   
99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却较少见。我院近些年收治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134岁,2010年足月顺产侧切分娩一男婴,产后4天侧切口拆线,愈合好。产后半年月经来潮,产后2年自觉月经期侧切处疼痛,可自触及一结节,有触痛,月经过后痛感消失,且结节逐渐增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究与分析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时侧支循环的开放特征。方法 78例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将其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全面展示颅外及颅内动脉病变及侧支代偿情况。结果该组患者中出现侧支循环55例,占70.51%。前交通动脉30例,占54.44%,后交通动脉26例,占47.27%,眼动脉24例,占43.64%,后软脑膜吻合22例,占40.00%,前软脑膜吻合5例,占9.09%。结论单侧颈动脉病变时以前交通动脉作为主要的代偿侧支,且出现侧支数〉2支,临床医师可根据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情况及侧支循环情况进行观察,以为临床选择及预后提供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颅底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和个体化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2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56例颅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50例,次全切除6例。经病理学证实良性脑膜瘤53例,不典型脑膜瘤3例。其中嗅沟脑膜瘤12例,蝶骨嵴内1,3脑膜瘤16例,蝶骨嵴外1/3脑膜瘤26例,幕上型天幕脑膜瘤2例,幕下型天幕脑膜瘤6例,桥小脑角脑膜瘤4例。次全切除及不典型脑膜瘤者,术后均给予放射治疗。56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颅神经麻痹、脑血管痉挛、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5年,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颅底脑膜瘤的位置、大小、质地和血供影响手术入路、疗效和患者预后。个性化的手术人路和显露、瘤内分块切除技术和恰当的显微镜辅助可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静脉窦、脑干,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次全切除和不典型脑膜瘤术后辅以放疗,可防止肿瘤复发,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97.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2岁。因头颈部疼痛5 d加重伴阵发性右侧肢体麻木、无力2d入院。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颈部疼痛,在门诊给予口服药物治疗,疼痛未缓解,第4日夜间始出现右侧肢体阵发性麻木、无力,持续数分钟自行缓解,次日上午多次反复发作上述症状,入院后右侧肢体瘫痪、言语正常,入院查体:BP 140/90 mmHg,神志清醒,右上肢肌力5级弱,右下肢肌力1级,肌张力低,左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四肢深浅感觉无异常,共济试验稳准,右侧巴氏征阳性。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等病史。诊断为: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ehemic attack,TIA)。②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超早期)。预行急诊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责任病变血管,行机械取栓术,必要时行药物溶栓术,术中发现: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以远长节性闭塞,考虑为颈动脉夹层(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s, ICAD)可能性大,给予尿激酶20万U溶栓后,远端血管部分再通,术后2 h患者右下肢肌力恢复至3级。最终诊断为:①颈动脉夹层。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③脑梗死。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82例,其中行外固定支架治疗(Ⅰ组)和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Ⅱ组)的患者各41例。手术后随访12个月,分析比较2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变化及其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期内,2组患者的掌倾角和尺偏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Ⅰ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方式中,外固定支架和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均较好,但外固定支架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99.
编聊编说     
《家庭药师》2014,(9):1-1
“名人”“冰桶挑战”这两个关键词让“渐;东人病”(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进入了公众的视线,而名人冰桶挑战的事件亦成了许多人近期所最热议、关注之事。这不,我们的编辑部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了解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患病率。方法 2011年7月~2012年1月对荔湾区8351名7~15岁在校中小学生进行了脊柱侧凸普查,应用脊柱侧凸两检法(体检、X线照片),体检阳性或可疑阳性者到医院照脊柱全长正侧位X片,采用Cobb法测量,Cobb角≥10°诊断为脊柱侧凸。结果一检阳性结果 175名(2.1%),二检阳性为85名(1.02%),男性31名,女性54名,男∶女患病率比为1∶1.76,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81名,占95.3%,先天性侧凸3名,神经肌肉源性1名。结论荔湾区中小学生脊柱侧凸发病率为1.02%,通过普查,可以早发现、早诊断青少年脊柱侧凸,及时选择适当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