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6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229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291篇
口腔科学   124篇
临床医学   1061篇
内科学   189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21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304篇
综合类   1458篇
预防医学   1106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867篇
  4篇
中国医学   729篇
肿瘤学   3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383篇
  2011年   415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33篇
  2008年   593篇
  2007年   394篇
  2006年   324篇
  2005年   372篇
  2004年   254篇
  2003年   238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医寒热辩证客观化研究需要客观化临床资料,体表温度是中医寒热辨证分析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获取体表温度的可靠性数据,我们研制了ZT-1"体表温度测试仪".该仪器有三个PN结温度传感器,经过测试,反应快,精度高,解决了中医按诊中触摸感知寒热存在的模糊性问题,使体表温度这一体征资料成为定量化数据,对寒热辩证的客观化研究及中医按诊现代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智能化穴位温度检测仪的研制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络穴位的生物物理属性中,由于皮肤温度比较灵敏,易于观察,又能及时反映该处血管的舒缩变化。作者利用铂电阻作为测温控头,用微机进行数据处理,并利用该系统进行人体皮肤温度的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皮肤温差点基本上是循经分布的。  相似文献   
83.
由于人体组织中存在血液对流传热和代谢产热,当皮肤表面绝热后,皮肤表面的温度将上升,体表温升值是人体组织中血液灌注率和动脉血温度的函数,根据实际测量的体表温升与时间的关系就可以测出活体组织的血液灌注率和动脉血温度。根据一维Pennes生物传热方程,推导出了体表绝热后人体组织中及皮肤表面温度分布的解析解,并对人体组织中的血液灌注率及动脉血温度进行了实验测量。由于测量过程中利用的只是皮肤表面的温度信息,无须引入外加热源,对人体组织完全不会造成损伤,亦避免了干扰人体组织的正常生理状态,整个测量系统也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   
84.
研究了膜孔内接枝聚异丙基丙烯酰胺 (PNIPAM)“开关”的温敏型智能膜的制备 ,并对其进行了温度感应开关性能实验。实验中采用等离子体接枝填孔聚合法将 PNIPAM接枝在多孔平板膜的膜孔中 ,结果表明 ,这种接枝了 PNIPAM“开关”的多孔膜具有温度感应特性 ,其利用膜孔内 PNIPAM接枝链的膨胀 -收缩特性实现了感温性开关性能。当环境温度低于 PNIPAM的低临界溶解温度 (L CST)时 ,膜孔内 PNIPAM分子链膨胀而使膜孔呈“关闭”状态 ;而当环境温度高于 L CST时 ,PNIPAM分子链变为收缩状态而使膜孔“开启”。温敏开关的 L CST可通过添加丙烯酰胺 (AAM)与异丙基丙烯酰胺 (NIPAM)共聚来调节 ,AAM与 NIPAM共聚开关的 L CST随 AAM添加量的增加而单调上升。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不同维持温度冷冻对血管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以15% DMSO为低温保护剂,采用两步冷冻保存步骤,设计维持温度为-45℃、-50℃、-55℃、-60℃、-65℃和-70℃,对SD大鼠血管组织进行冷冻预处理后,-196℃液氮保存1周。复温后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用维持温度-55℃、-60℃冷冻预处理的血管,经液氮保存、复温,血管组织超微结构保持良好,优于其它温度值的实验组。结论:-55℃~-60℃是适宜血管组织冷冻的维持温度值。  相似文献   
86.
37℃凝血温度下正常人和哮喘患者血清ECP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室温(20℃)是广泛接受的血清ECP测定凝血温度,但存在一些问题。设想体温37℃可能是血清ECP测定的有效凝血温度。为此,对68例急性发作的哮喘患者在37℃凝血温度下血清ECP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凝血温度分别为20℃和37℃时同一患者血样本的ECP水平变化,结果发现37℃下哮喘患者血清ECP水平(50.9±3.18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17.27±1.36μg/L,P<0.01)。在68例病人中,37℃凝血下有28人血清ECP水平高于正常值,而20℃凝血下只有17人血清ECP水平高于正常值,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7℃凝血温度下血清ECP水平与哮喘症状计分显著相关(r=0.77,P<0.01)。此外,尚测定了37℃凝血温度下101位10~50岁的健康人血清ECP水平,结果显示37℃下正常人血清ECP水平的几何均数是17.81μg/L,血清ECP水平的正常值为70μg/L以下(95%的可信限)。本研究表明,在血清ECP的测定中设凝血温度为37℃不仅是有效、简化的方法,而且还可减少哮喘患者血清ECP水平的假阴性。  相似文献   
87.
目的:利用黄金数比例规律找出环境物理因子对人体的最佳条件:方法:人体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与黄金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把复杂的人体可以简化为比例加破缺的比例实体;环境物理因子:如环境温度、湿度、环境光波和声波以及环境气压和氧分压,当它们处在黄金数比例附近时,会在人体产生和谐合柏作用。结果:环境物理因子选择在黄金数比例附近时,在心理上产生美和舒适感。已经发现,当精神愉快时,人脑电波频率下限(8Hz)和上限(12.9Hz)之比恰为黄金数。结论:环境物理因子的最佳条件是可以选择的。  相似文献   
88.
保存标本的时间和温度对血细胞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一批标本在不同的时问、不同的保存温度在同一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集20例本院健康体检者静脉血每位4m1分别注入2组EDTA-K2真空抗凝管中每管各2ml,其中一组在室温保存,另一组在4℃冰箱保存,用雅培CELL-DYN17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于采血后0、4、8、24h进行检测。结果 室温标本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结果有影响,保存在4℃的标本在24h内完成除MPV外基本保持恒定。结论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尽量在4h内检测完毕,在4℃条件下保存,放置时间也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索疾控机构冷链设备的温度监控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检测试剂、耗材、质控样品、标准菌株和疫苗等产品的存储和运输安全。方法:基于信息云平台的4G无线传输技术,对冷链设备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上传、储存、预警、统计和分析,并监测比较冷链设备的性能状态。结果:通过使用温度传感器并设置监控指标,实现温度数据的自动实时监控、实时采集,实时上传。疾控中心仓储和车载冷链设备实现24小时温度监控和预警,克服了传统模式温度监控的不足,降低了温度管理的工作量,减少了产品“失温”带来的风险。结论:信息云平台满足了疾控中心对冷链设备温度监控的需求,改变了传统温度监控模式,保障了冷藏冷冻产品的安全,但仍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90.
随着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的飞速发展 ,对止血、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 ,无论从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方面均取得了巨大进步 ,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研究不仅使人们对凝血过程和血栓形成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也使疾病的诊断方法、药物监测手段及血栓病的防治措施层出不穷。目前大中型医院普遍采用了全自动或半自动血凝仪来检测凝血、抗凝及纤溶异常 ,这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有利于质控。本文探讨了标本不同存放时间和温度对凝血试验结果的影响及其质量控制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自门诊的健康查体者 40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