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4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50篇
耳鼻咽喉   7篇
基础医学   43篇
口腔科学   1165篇
临床医学   131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1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583篇
预防医学   9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4篇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比较用光固化复合树脂、玻璃离子以及三明治技术三种方法在老年人牙根龋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对老年人牙根面龋进行充填,经12个月后随访观察。结果光固化复合树脂材料充填的成功率为82.0%,玻璃离子材料充填的成功率为86.7%,三明治技术充填的成功率为95.7%,三明治技术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单独应用,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明治技术应用于老年人牙根龋治疗具有很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通过研究牙列拥挤患者拔除双侧第1前磨牙6个月后,上颌牙列生理性漂移的移动量及移动类型,为扩展漂移矫治的适应证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例牙列拥挤需拔除双侧第1前磨牙的安氏Ⅰ类病例,男8例,女12例,年龄11~14岁.拔牙后最初6个月上、下颌牙齿都不戴矫治器.收集漂移前和漂移后6个月的研究模型、头颅侧位片和曲面断层片资料.测量上颌漂移前后的拔牙间隙、前牙拥挤度和前牙不齐指数;尖牙和第1恒磨牙牙冠和根尖的移动量;各个牙轴的倾斜度的变化.用配对t检验比较漂移前后的变化.用Pearson相关分析尖牙远移量与漂移前上牙弓状况的相关性.结果 (1)模型测量显示漂移后上颌拔牙间隙双侧共减少(5.79±4.9)mm(P<0.01);前牙拥挤度减少(5.79±4.12)mm,前牙不齐指数减少(3.17±4.61)mm(P<0.01).(2)头颅侧位片测量尖牙牙冠平均远中移动(4.87±3.54)mm(P<0.01),牙轴由近中倾斜变为直立.(3)上颌第1恒磨牙牙冠平均近中移动(1.18±0.52)mm(P<0.01),根尖位置无变化.尖牙牙冠后移量与漂移前前牙拥挤度和尖牙近中倾斜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拔除双侧第1前磨牙6个月后,尖牙远中直立移动使上前牙拥挤缓解;支抗磨牙移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比较玻璃纤维桩加树脂与铸造镍铬金属桩对上颌前磨牙修复的效果,为临床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期间口腔科收治的牙冠缺损患者145例(152颗牙)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玻璃纤维桩树脂核组与铸造镍铬金属桩组,每组76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总成功率,及咀嚼效能有效率等指标。结果:玻璃纤维桩树脂核组与铸造镍铬金属桩组患者的总成功率分别为94.73%和84.2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铸造镍铬金属桩核组,玻璃纤维树脂桩核组患者的脱落发生率、冠折、根折、牙龈炎及全冠松动的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璃纤维桩树脂桩核组与铸造镍铬金属桩组患者的术后1年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2年的有效率比较,玻璃纤维树脂桩核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铸造镍铬金属桩核,玻璃纤维加树脂桩核在修复上颌前磨牙缺损的成功率更高,患者术后咀嚼功能更理想,临床效果更显著,可以加大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4.
目的:通过建立正畸牙根吸收动物模型,检测牙根面及根周组织中骨型胶原酶(MMP-13)的分布和表达,研究多西环素(DOXY)对根吸收及骨型胶原酶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36只建立正畸牙移动根吸收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注射DOXY对照组、正常牙加力组、注射DOXY加力组。在加力的0天、7天、10天、14天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并取相应时段的标本制作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分析各组中骨型胶原酶(MMP-13)在第一磨牙根吸收组织中的定位表达,检测多西环素对根周组织内骨型胶原酶表达及分布的影响。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比较上述试验结果。结果:在多西环素的影响下,在第7天和第10天给药受力组的MMP-13的阳性表达低于受力不给药组。给药受力组MMP-13的阳性表达在第10天更低(P0.01)。两实验组MMP-13的阳性表达都在第10天到达峰值后第14天趋于平稳。结论:多西环素可能作为骨型胶原酶的抑制剂对破骨细胞的募集及牙根吸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5.
106.
高德  牛晓阳  王辉 《山东医药》2014,(29):84-86
目的:评价玻璃纤维桩根管内固定治疗前牙根折及冠根联合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前牙根折及冠根联合折患者37例、45颗患牙。一处根折者先行患牙断端复位,用结扎钢丝+光敏树脂外固定,即刻行一次性根管治疗,1周后行玻璃纤维桩根管内固定;两处根折者开髓、拔髓,根管内留置根管挫后引导复位,再行外固定。分别于术后1、3、6个月及1、2年随访,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2年,术后1年的成功率为91.1%,术后2年的成功率为75.6%,45颗患牙中失败11颗。根折线是否与口腔相通、不同根折数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玻璃纤维桩根管内固定治疗前牙根折及冠根联合折成功率较高,操作简便易行,适合临床推广应用;根折线是否与口腔相通、不同根折数可能是影响治疗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7.
108.
《口腔医学》2014,(3):239-240
<正>牙根纵裂(vertical root fracture)是指发生于牙齿根部硬组织上沟通根管与牙周膜间隙,且平行于牙长轴的纵向裂纹[1]。1981年我国学者首次报告了未经牙髓治疗牙齿发生牙根纵裂的病例[2],之后陆续报道了相关的研究。目前认为未经牙髓治疗牙齿牙根纵裂的发生多与咬合力失衡有关。而国外对牙根折裂的报道多集中于经根管治疗后的无髓牙劈裂[2-8]。该疾病常同时侵犯牙体、牙髓、牙周组织,早期症状不典型,正确诊断较困难。本文通过5例未经牙髓治疗牙  相似文献   
109.
多生牙是牙齿数目多于正常牙列的一种牙齿发育异常,多见于上颌前牙区,后牙区较少,3枚以上少见。作者报道了2例前磨牙区多颗多生牙病例。  相似文献   
110.
陈玲  顾永春 《口腔医学》2014,(12):907-910
目的揭示苏州地区汉族人群上颌第一、二恒磨牙各型牙根变异的发生状况。方法调取苏州口腔医院放射科接受锥形束CT扫描的汉族患者的CT图像资料,患者共257人。观察上颌恒磨牙牙根变异的牙齿发生率、个体发生率及双侧分布状况。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左、右侧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上颌第一恒磨牙融合根的牙齿发生率3.1%(15/484)。上颌第二恒磨牙3根的牙齿发生率为69.7%(285/409),双侧共同发生率为60.3%(117/194),男、女组间以及双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根变异以2个颊侧根融合最常见(11.7%),其次为融合性单根(10.5%),近颊根与腭根融合的发生率为4.9%。牙根变异在左、右同名牙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ho=0.607(P<0.01)。结论上颌第一恒磨牙较少发生牙根变异;上颌第二恒磨牙融合根在苏州地区汉族人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掌握其分布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