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76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该研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结合的方法对产自甘肃崆峒、陕西黄龙、陕西安康、湖北蕲春及河南桐柏的艾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探究气候因子对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影响。从5个产地的艾叶中分别鉴定出54,52,57,47,55个成分,主要为单萜类、倍半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醛、烷烃及苯系化合物等,其中18种为共有成分。桉油精、樟脑、松油烯-4-醇、丁香酚和石竹烯是艾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灰色关联分析显示,年极低温度和年日照时数对桉油精和樟脑含量的影响较大;年降水量和年有效积温对松油烯-4-醇和石竹烯含量的影响较大;而年日照时数和年极高温度则对丁香酚是较为主要的影响因子。长日照与极端温度条件可能更有利于艾叶挥发性物质的积累,可据此优化艾的栽培条件或选择适宜产区,提高艾叶品质。  相似文献   
62.
荞麦油中脂肪酸和不皂化物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苦荞油、甜荞油中脂肪酸和不皂化物的构成及差异,寻找荞麦降脂功能成分。方法: 将样品用碱法皂化,酸法提取获得脂肪酸,采用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色谱对苦荞和甜荞油中的脂肪酸和甾醇、烃、三萜醇等不皂化物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苦荞油、甜荞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83.2%和81.8%,其中苦荞油中含油酸47.1%,含亚油酸36.1%; 甜荞油中含油酸35.8%,含亚油酸40.2%,含亚麻酸5.8%。苦荞油、甜荞油中不皂化物分别占总脂肪含量的6.56%和21.90%,苦荞油含β-谷甾醇54.37%,甜荞油含β-谷甾醇57.29%,在苦荞中还含有1.41%的β-生育酚。结论: 荞麦油是一类具有保健功能潜力的植物油。  相似文献   
63.
玄参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稳定的玄参ISSR-PCR反应体系,本试验采用5因素(dNTPs、Taq DNA聚合酶、MgCl2、引物及模板)5水平正交设计筛选PCR体系,并利用单因子梯度进一步优化反应体系各因素浓度和扩增程序(退火温度、延伸时间和循环次数)。结果表明:在20μl反应体系中含10×buffer,0.3 mmol/L dNTPs,0.5~1.0 UTaq DNA聚合酶,2.0 mmol/L MgCl2,0.2μmol/L引物,150 ng模板,扩增效果最好。PCR扩增程序: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50~61℃退火(退火温度随引物不同而变化)45 s,72℃延伸1 min,35个循环;72℃延伸7 min。从而建立了适合玄参的ISSR-PCR反应体系,为采用ISSR-PC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参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4.
贺学礼  孙会忠 《中草药》2007,38(5):764-766
目的为了积累蒿属(Artemisia L.)植物种子微形态特征方面的分类学资料,以探讨和解决其分类学中的一些问题。方法对其11种植物的种子进行了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的比较观察研究,其电镜资料为首次报道。结果种子微形态特征具有一致性,种子形态为长椭圆、倒卵形至矩圆形;颜色为灰褐色至黑色;表面纹饰以脑纹状、纵条纹-网状和搓板状梯形为主。在大小、颜色、表面纹饰的次级结构等方面仍存在种间特异性。结论蒿属11种植物的种子微形态特征存在细微的种间差异,对该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5.
海南狗牙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夹竹桃科植物海南狗牙花Ervatamia hainanensis中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用硅胶柱色谱法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化学成分。结果:从海南狗牙花中分离到8个化合物:α-amyrin acetate(1),11-oxo-α-amyrin acetate(2),β-谷甾醇(β-sitosteol,3),cycloart-23-ene-3β,25-diol(4),cycloart-25-ene-3β,24-diol(5),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6),ibogamin-3-one(7),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8)。结论:化合物1,2,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66.
黄芪居群间生物学特性差异及对白粉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膜荚黄芪、蒙古黄芪居群间形态、习性、生理特征、抗病性等差异并进行分类。为黄芪种质资源整理,品种培育、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形态、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和同工酶、可溶性蛋白电泳等生理特点方面对黄芪不同居群进行比较研究,并以同工酶、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同时通过比较各居群感染白粉病的病情指数,研究了它们的抗白粉病能力。结果: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有很大差异;膜荚黄芪中存在一种花期晚、叶多毛的类型。结论:可以把黄芪分为3个类型:蒙古黄芪,早花型膜荚黄芪,晚花型膜荚黄芪。蒙古黄芪极抗白粉病,膜荚黄芪易感白粉病,其中早花型膜荚黄芪尤其易感白粉病。  相似文献   
67.
抗膀胱癌重组免疫毒素的可溶性表达及其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构建抗膀胱癌重组免疫毒素BDI 1 PE38/KDEL的可溶性表达载体 ,并表达、纯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可溶性蛋白。方法 :将抗膀胱癌重组免疫毒素BDI 1 PE38/KDEL的基因片段 ,插入含有大肠杆菌脯氨酰顺反异构酶FkpA基因的共表达载体pTMFK中 ,构建重组共表达载体pTMFK IT。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 1(DE3) Star,共表达目的蛋白与FkpA。表达产物以镍离子金属螯合层析柱及抗PE抗体亲和柱层析进行纯化。用ELISA检测免疫毒素的抗原结合活性 ,用噻唑蓝(MTT)法进行体外细胞杀伤实验。结果 :成功地构建了抗膀胱癌免疫毒素基因与FkpA基因的共表达载体 ,并获得纯度较高的目的表达产物。纯化后的表达产物与BIU 87膀胱癌细胞膜抗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合活性 ,对BIU 87膀胱癌细胞有明显的体外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 :获得了对膀胱癌细胞具有显著特异性杀伤活性的免疫毒素 ,为将其进一步应用于膀胱癌的靶向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8.
目的利用5'端锚定引物及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建立高效、特异性扩增核酸片段的方法,并探讨其在核酸相对分子质量(Mr)标准(DNA标志物)制备中的应用。方法针对常用的pMD19-T载体(2692 bp)序列,利用命令行程序pd4marker.py,结合Primer3及多因素引物特异性评估软件MFEprimer,设计5'端锚定的上游引物和7对扩增不同目的片段的下游引物;其次,以转化有pMD19-T载体的大肠杆菌DH5α菌液为模板,分别进行一至七重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分离及凝胶成像仪采集图像分析;最后,评估该方法在核酸Mr标准制备中的应用。结果制备了特异性较好的一至七重PCR扩增产物,可针对不同实验目的进行不同核酸Mr标准的制备。结论建立了一种快速、特异性扩增核酸片段的锚定多重PCR方法,可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快速制备出不同Mr标准大小的核酸片段,进一步拓展了PCR技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9.
基于杜娟属植物的DNA条形码序列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杜鹃属有毒植物约在60种以上,如羊踯躅等药用植物具有强毒付作用,而目前杜娟属的分类十分复杂。DNA barcoding技术是一种新的物种鉴定技术,COI序列已成功应用于动物的鉴定,但是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找到一个通用序列能鉴定所有植物物种。本文对杜娟属257个物种ITS、ITS2、matK、PsbA—trnH序列比较,运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序列的变异性,然后用Taxon DNA软件评估这四个序列的barcodinggap。筛选适合于杜娟属的DNA条形码序列。分析结果表明:matK和psbA—trnH并不适合于杜娟属的DNA barcoding鉴定。ITS2和ITS序列都可以有效的对杜娟属植物进行DNA barcoding鉴定,但ITS在物种中的扩增效率较低,因此推荐将ITS2序列作为一个潜在的杜娟属植物DNA barcoding鉴定候选序列。  相似文献   
70.
菊苣的药理药效研究及开发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佺珍  崔健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7):2269-2272
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是菊科菊苣属多年宿根植物.菊苣的主要成分有糖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三萜类、倍半萜类和香豆素等;其药效研究主要有降血糖、降血脂、降尿酸作用、保肝作用以及对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作用,并在促进对钙的吸收利用,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过敏、抗菌、抗病原微生物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目前对药效利用主要用于保健饮品、功能性食品和特效药品进行开发,未来在特效药品开发方面极具开发价值和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