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9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5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8篇
内科学   153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185篇
预防医学   66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49篇
  4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89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93篇
  2019年   280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超重及肥胖女性妊娠期胎儿心室收缩功能。 方法选取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单胎妊娠的孕妇80例,所有孕妇均于孕24周行常规胎儿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检查。依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30例、超重组27例和肥胖组23例。采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各组胎儿心脏结构、常规心室舒张及收缩功能指标、全心整体球形指数(GSI)以及左、右心室心内膜整体纵向应变(GLS)和右心室游离壁应变(FWSt)进行评价及比较分析。 结果肥胖组、超重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胎儿左、右房室横径,心脏面积,心胸面积比及四腔心横径、长径,GS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胎儿二、三尖瓣口血流E/A值及瓣环运动速度e/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肥胖组二、三尖瓣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s较正常对照组及超重组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胎儿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右心室面积变化率,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右心室GLS,及右心室FWSt在正常对照组、超重组、肥胖组均依次逐渐减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超重女性妊娠可能会使胎儿心肌功能发生改变,左、右心室纵向应变各参数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超重及肥胖女性妊娠所引起的胎儿心肌收缩功能改变,有利于孕期随访观察及指导孕妇体重管理。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观察依洛尤单抗预处理对小鼠心梗后心衰的改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冠脉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心梗小鼠模型,153只小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梗组(MI组)和心梗+依洛尤单抗预处理组(MI+Evolo组)。分别采用B超检测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心室内径,Masson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PCSK9、SIRT3、cleaved Caspase-9表达量,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qRT-PCR检测心肌组织心房钠尿肽(ANP)、脑钠肽(BNP)的转录水平。采用转录组测序检测各组小鼠之间心室肌中差异化表达基因,并进行细胞实验验证。用缺氧细胞培养箱培养原代心肌细胞构建心肌细胞缺氧模型,将原代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Con组)、缺氧组(hypoxia组)、缺氧+依洛尤单抗预处理组(hypoxia+Evolo组)和缺氧+依洛尤单抗预处理+SIRT3干扰组(hypoxia+Evolo+si-SIRT3组)。Western blot检测原代心肌细胞PCSK9、SIRT3、cleaved Caspase-9表达量,流式细胞仪检测...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乳腺活检(VABB)在导管原位癌(DCI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就诊的90例乳腺患者90个病灶,以开放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按照活检方式分为空芯针穿刺活检(CNB)组与VABB组,分析VABB在DCI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所有病灶均经病理学诊断为DCIS。VABB组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CNB组(97.56%vs. 80.85%,P=0.033),组织学低估率明显低于CNB组(2.44%vs. 17.02%,P=0.048)。VABB组对直径<3 cm病灶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CNB组(100.00%vs. 78.72%,P=0.002),对直径≥3 cm病灶诊断符合率与CN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6.67%vs. 50.00%,P=0.709)。结论 超声引导下VABB可用于DCIS的诊断,与CNB相比,VABB的诊断符合率更高,是3 cm以下乳腺导管原位癌可靠活检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4.
目的关节镜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 embolism,VTE)的预防尚无指南及专家共识可遵循,本研究旨在回顾性研究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VTE的发病情况,并对其术后VTE的风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讨论分析。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对我科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镜手术患者进行随访。共收治慢性退行性及低能量创伤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400例,男性270例,女性130例,年龄(38±15.2)岁。手术均为择期常规手术,手术时间(55±21)min。术后常规应用VTE物理预防措施,不采用抗凝药物预防。术后6周内,根据患者随访时的临床症状、体征决定进一步行血管超声及肺动脉造影检查,分别了解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及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发病率,并对发生VTE患者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术后6周内出现症状性DVT 4例,发生率为1%;其中近心端DVT 1例,远心端DVT 3例;无症状性PE发生。在VTE风险因素中,年龄60岁、手术时间60min可能增加VTE发生的风险。结论常规慢性退行性及低能量创伤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症状性DVT发生率很低,且主要发生于远心端,不建议对所有关节镜手术患者均采取常规药物抗凝措施。但是,需对膝关节镜手术围术期患者VTE风险因素进行个性化评估、筛查,对存在高风险患者可采取更加积极的抗凝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5.
钱济先 《中国骨伤》2018,31(4):297-301
正随着近年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各种微创技术层出不穷。以椎间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方式亦快速发展。由单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到全椎管狭窄的减压,由腰椎到胸椎、颈椎,适应证不断的拓展。1椎间孔镜技术的发展脊柱内镜最早是一种诊断辅助检查设备,由于其创伤大,感染率高,被各国学者放弃。1986年Kambin等[1]提出了基于椎间孔外入路的第1个全内镜下脊柱手术治疗非脱出于椎管内的椎间盘突出。1987年Kambin等[2]首次描述了安全三角或三角形工作区,其外侧边是神经根,下边为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和终板,内侧边为走行神经根,为后续利用更大的工作套管和内镜设备奠定了基础。1999年Yeung和Tsou[3]介绍了YESS(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并于2002年将其应用于椎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微弧氧化(MAO)表面改性3D打印多孔钛合金支撑棒对羊距骨坏死的治疗作用,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 观察3D打印多孔钛合金支撑棒通过MAO表面改性后,其表面形态、元素变化及晶像情况。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大鼠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增殖及分化情况。建立羊距骨坏死模型基础,并置入3D打印多孔钛合金支撑棒,探究其在距骨内的稳定性及其成骨修复情况。结果 通过MAO改性,材料表面形成大小均一的多孔微米结构,Ca、P、O元素分布在材料表面,同时表面形成TiO2晶像。在体外细胞实验中,MAO改性组和对照组均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MAO改性组在细胞接种后8 h黏附能力优于对照组、接种1、4、7 d后细胞增殖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同时接种7 d时细胞分化能力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距骨植入实验表明,术后12周两组支撑棒都有骨长入,但是MAO改性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周围有更多的新生骨长入。定量结果显示MAO组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仿生的3D打印多孔结构为支撑棒提供了优良的力学性能,MAO表面改性进一步提高了其生物活性,使其在治疗羊距骨早期骨坏死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力学和生物学的优势。本临床前研究效果满意,并为其未来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7.
目的构建科学、规范、人性化的早产儿过渡期家庭参与式护理方案,为提高早产儿护理水平和院外护理质量奠定基础。方法采用Delphi法对15名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函询,制订早产儿过渡期家庭参与式护理方案,并对200例参与该方案的患儿父母进行基于KANO模型的问卷调查,分析方案各条目满意度-重要度矩阵分布。结果两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0%;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798和0.800;一、二级指标各条目变异系数在0.072~0.196之间;构建的护理方案包括6项一级指标和36项二级指标。正反向问卷信度分析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16和0.954;满意度-重要度矩阵项目分布中,优势区8项,待改进区6项,次要改进区10项,维持区12项。结论构建的护理方案能够满足早产儿过渡期家庭参与式护理要求,提升早产儿护理质量,并为其院外护理奠定基础,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穿支皮瓣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行穿支皮瓣修复术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皮瓣供区探查,重点记录穿支血管的体表定位、口径、血流信息,并通过分析比较以上信息,选择优势穿支,为术前皮瓣设计、术中对皮瓣解剖提供指导。结果 64例患者的动脉穿支从主干发出部位及其走行于超声下均可显示,选择其中条件良好的优势穿支平均口径0.5 mm,血流峰速平均约16.4 cm/s,阻力指数平均0.7。术中探查所见优势穿支与术前超声检查结果吻合率为92.19%(59/64),超声定位的穿支血管采用率为96.88%(62/64)。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准确指导穿支皮瓣的术前选择、皮瓣设计以及辅助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献血员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及不规则抗体阳性对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方法对排除受血者原因以外9例交叉配血不合的献血员血标本,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DAT和不规则抗体筛选,对DAT及抗体筛选阳性的血标本再采用单特异性抗人球蛋白试剂和谱细胞进行免疫球蛋白分型及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在9例交叉配血不合的献血员血标本中检出DAT阳性4例,其中多特异性抗体和IgG同时阳性3例,多特异性抗体和C3d同时阳性1例;不规则抗体阳性5例,其中抗E抗体3例,抗M抗体2例。结论献血员DAT及不规则抗体阳性可引起交叉配血不合或输血不良反应,对其进行检测既可方便再次输血前交叉配血试验又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Duffy血型不规则抗体的血清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微柱凝胶卡对16例Duffy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患者的血标本进行ABO及Rh血型鉴定,采用盐水试管法和间接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鉴定、抗体性质及其效价测定,采用抗Fy抗体血型定型试剂检测患者红细胞Duffy血型抗原。结果 16例患者血标本在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中出现1+~2+意外凝集,经血型血清学鉴定为Duffy血型不规则抗体,即抗Fya抗体1例(6. 3%)、抗Fyb抗体15例(93. 8%),其中抗Fyb抗体联合抗E抗体2例;男5例(31. 3%)、女11例(68. 8%)。Duffy血型抗原鉴定为Fya-b+1例(6. 3%)、Fya+b-15例(93. 8%)。患者自身对照试验阴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抗体性质为Ig G类,抗体效价为1∶4~1∶16。结论患者Duffy血型抗原为Jka-b+或Jka+b-表现型的个体,由于反复输血或妊娠的免疫刺激而产生Ig G类抗Fya或Fyb抗体,该抗体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也可引起抗体筛选阳性及交叉配血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