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2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45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启东肝癌高发区1972~1991年全人群肝癌生存率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获取启东全人群肝病的生存资料,对启东肝癌高发区1972~1991年以人群为基础的11220例肝癌生存率及相对生存率作出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个10年(1972~1981年)的5年观察生存率为2.1%,第二个10年(1982~1991年)为2.0%。而两个阶段的5年相对生存率分别为2.2%及2.3%。女性的生存率优于男性,第一阶段的男、女性5年生存率分别1.7%比3.5%,差异有显著性。第二阶段分别为1.8%比2.6%,差异无显著性。1982~1991年的资料还显示出年龄组的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男性0~34、35~44、45~54、55~64和65岁以上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2%、1.9%、1.3%、2.2%和1.5%,女性为3.7%、3.1%、2.8%、2.1%和2.6%。同样,男女性5年相对生存率分别为2.2%、1.9%、1.4%、2.4%、1.9%,及3.7%、3.1%、2.9%、2.2%、3.0%。表明全人群肝癌的预后甚差,亟待加强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检,早期发现及采取治疗措施,以提高肝癌的总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92.
目的:明确糖尿病在原发性肝癌发病的作用。方法:将2008年1月~2017年12月在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启东市人民医院住院原发性肝癌患者和早已建立数据库的HBsAg阳性者10年定期免费体检结果汇总,共计肝癌患者2 970例,对照组为同期在医院住院非肿瘤患者共计3 129例,研究糖尿病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作用。结果:①原发性肝癌高血糖不同性别分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R值分别为1.50、3.59,χ~2值为11.2、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原发性肝癌伴HBsAg阳性者与原发性肝癌组比较,OR值分别为1.66、2.67,χ~2值为32.3、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糖尿病病程<5年、5~10年、>10年患者的OR值分别为1.166、1.658和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高血糖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肿瘤患者对照组,原发性肝癌伴HBsAg阳性者显著高于原发性肝癌组,且随着糖尿病病程增加,患肝癌危险性显著增加。糖尿病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BsAg阳性者合并糖尿病协同叠加增加发生原发性肝癌风险。  相似文献   
93.
对肝癌高发区启东市1987-1997年肝硬变死亡资料分析表明,1987-1993年死亡率略有上升,1994年后略有下降;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男性高于女性;在因消化系统疾病死亡中的比例略有上升。应加强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相似文献   
94.
黄兴华  孙燕 《天津医药》1999,27(8):454-456
目的;分析受乙肝疫苗保护后部分儿童的“免疫无效”现象。方法:采用巢式PCR-SSCP银染技术对15例曾受疫苗保护的儿童血清中HBV DNA S基因片段进行研究。结果:在HBsAg阴性血清中存在HBV S基因点突变,该突变位于从HBV基因组EcoR I位点算起的第367 ̄769核地酸区域内。结论:在肝癌高产地区启东发现存在HBV逃脱变异。疫苗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体不能中和入侵的HBVa决定簇并阻断HB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肝癌术后长期生存患者临床病理及P53、c-myc癌基因表达的特点和意义。方法:以启东肝癌高发区34例肝癌术后生存10年以上的病例(A组)作为研究对象,42例肝癌术后5年内死亡的病例(B组)为对照,进行临床病理特点观察,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癌及癌旁P53和c-myc表达。结果:肝癌组织中P53、c-myc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58%(43/76)和60.53%(46/76),A组中分别为47.06%(16/34)和50.00%(17/34),B组中分别为64.29%(27/42)和69.05%(29/42),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癌旁组织中P53、c-myc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2.11%(32/76)和57.89%(44/76),A组中分别为26.47%(9/34)和41.18%(14/34),与B组中54.76%(23/42)、71.43%(30/4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85.29%(29/34)的病人有完整包膜,显著多于B组的21.43%(9/42);5.88%(2/34)有门脉栓塞,38.24%(13/34)伴有肝硬化,显著低于B组(69.05%,78.57%)。结论:癌周组织中P53、c-myc表达与术后生存呈负相关;肝癌包膜完整、无门脉栓塞、无肝硬化的单结节病人,预后好,术后生存期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96.
肝癌患者ABO血型与HBV,家族史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HC)患者ABO血型分布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家族肝癌史等的关系。方法,根据204例PHC患者ABO血型分布以及有无HBV感染、家族肝癌史、性别等进行分组比较,以卡方(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各血型的PHC患者合并HBV感染远多于无感染者、男性远多于女性,但A型血的PHC患者具有家族肝癌史者显著多于其它血型(P<0.01)。合并HBV感染,或有家族肝癌史的PHC患者中,仅A型血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与0.001)。结论:感染HBV和/或有家族肝癌史的A型血者罹患PHC的倾向性最高,应密切关注;肝癌遗传易感基因和A抗原物质对PHC的发生发展可能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7.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不同对象的血清透明质酸(HA),结果表明:肝癌组、肝硬化组、急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它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组与肝硬化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HA在肝硬化患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92.5%),明显高于白球蛋白测定法,是目前预测肝硬化较好的指标之一。本文认为:HA作为预测肝硬化及作为肝癌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判断肝癌是否伴有肝硬化,作为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将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
陆若飞  施海辉  倪城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5):50-50,101
目的探讨无水酒精联合碘油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靶血管内灌注化疗药并无水酒精联合碘油乳剂栓塞治疗。结果无水酒精联合碘油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肿块缩小率、术后6个月生存期明显高于单纯碘油栓塞组(P〈0.05)。结论无水酒精联合碘油栓塞治疗是安全的,不良反应较轻,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由于病程进展快,治疗难度大,预后差,死亡率高,迄今都主张采用“早期、积极、综合”的治疗手段,以冀获得根治,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的治疗目的。笔者就1988年以来使用我所研制的中药复方健肝软坚胶囊治疗341例肝癌中存活1年以上(包括1年)的141例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0.
高危新生儿接种酶母重组乙肝疫苗12年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接种酶母重组乙肝疫苗(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与免疫持久性,为基因疫苗的推广应用及高危新生儿乙型肝炎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1985年-1986年HBsAg( )产妇93例及所生的新生儿94例,按0,1,6免疫程序接种美国Merck基因疫苗(5μg/剂),分别于免疫接种后6个月,12个月及12周岁后采血放射免疫法(RIA)作HBsAg及抗-HBs检测。[结果]新生儿接种基因疫苗12年后,母亲HGsAg阳性但HBeAg阴性者(单阳性)的HBsAg阳性率为4.17%,显著低于母亲HBsAg及HBeAg均阳性者(双阳性)的23.40%(P<0.05)。两组对象12周岁时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1.66%与74.00%,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并未显示出能提高基因疫苗接种者的HBsAg阻断率及抗-HBs血清阳转率(P>0.05)。[结论]Merck基因疫苗的短期和远期免疫效果可以肯定,其对于乙肝高危产妇所生儿童的有效保护率至少可以持续12年,联合使用BHIG并不增加基因疫苗的长期免疫效果,基因疫苗可以取代乙肝血源疫苗,并将在乙肝免疫预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