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7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血管移植搭桥治疗巨大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高流量血管搭桥方法对颅内巨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8例巨大和颅底复杂动脉瘤患者,主要表现头痛发病者5例,视力减退者2例,面部麻木者1例。未破裂动脉瘤6例,2例患者发生动脉瘤破裂,Hunt-Hess分级分别为Ⅰ级和Ⅱ级。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体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C4段)4例、床突上段(C1段)2例、大脑中动脉M2~M1段者2例动脉瘤大小为2.5~6.0cm,平均直径3.7cm。其中6例动脉瘤为梭形,2例为宽颈动脉瘤。8例患者均采用额颞开颅,骨瓣要尽可能低到颅底,以缩短搭桥移植血管在颅外走行长度。通常用7-0显微缝线吻合移植血管与颈外动脉,用8-0缝线吻合移植血管与颅内段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4例患者利用大隐静脉移植搭桥,4例患者利用桡动脉移植搭桥。颅内、外搭桥完毕后将动脉瘤近心端和远端的供血动脉结扎和夹闭,阻断动脉瘤的全部血供。对3例有压迫脑神经或颅内占位引起颅压高的患者,将动脉瘤切除。结果5例术后头痛消失,1例视力减退者明显改善,1例动眼神经麻痹恢复。5例术后行脑血管造影检查,3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7例搭桥吻合血管全部畅通,动脉瘤消失。2例术后出现暂时性一侧肢体力弱,肌力在Ⅱ~Ⅲ级之间,术后1个月完全恢复。结论中、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可作为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难治性癫痫伽码刀治疗后开颅手术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行伽玛刀治疗后,癫痫发作不缓解或加重或好转后再发作的原因;再次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γ-刀放射治疗后的26例经再手术前综合评价后,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开颅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后近期疗效好,16例(61.6%)患者能完全控制其癫痫发作;4例(30.8%)减少发作80%以上,4例减少发作50%;2例无效,其中1例出现癫痫持续状态而死亡。远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结论γ-刀治疗癫痫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对γ-刀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行再次开颅手术治疗,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22岁.间断性头痛、头晕伴多饮多尿2个月.头部CT示:额部偏右大片状低密度影,其内伴条、点状高密度影,边界尚清.MRI示:右侧额部见一长T1长T2信号影,信号不均匀,大小约5 cm×6 cm×6 cm,呈不均匀强化,与周围脑组织边界相对较清楚(图1).行右额开颅肿瘤切除术,见肿瘤位于右侧额叶前内下方向脑外生长,边界清楚,经大脑镰下方向左侧额部发展.肿瘤呈黄色,实性,质地较软,供血一般.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总结原发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影像、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17例原发性CNS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4种类型,分析不同类型患者的年龄、影像特点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17例患者中6例为A型(脑表型),5例为B型(脑池型),4例为C型(深部孤立型),2例为D型(椎管及其他型)。表现为颅高压症状者11例、局部神经功能障碍者9例、癫痫者3例。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出现T1高信号者12例。播散转移13例,其中11例呈线片状。手术切除14例、活检3例,6例术后进行了抗肿瘤治疗。总体中位生存期7个月,综合治疗的患者较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20.6±7.9)个月vs (3.3±0.9)个月]。各分型间症状、影像及治疗方式均有明显差别。结论 原发CNS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低,多具有较明显的影像特点,临床可分为4种类型。该病需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等进行综合治疗,但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帕金森病用药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但是这些年来,帕金森病患者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量增加。同时,帕金森的姐妹病(如痴呆等),发病率也在增加。原因一方面与老龄化日益严重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预防治疗不善有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率非常低,即便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治疗率也不到40%。  相似文献   
6.
Rasmussen脑炎(RE)于1958年由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的Rasmussen教授首先报道,是一种少见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综合征。RE的癫痫发作可以通过外科治疗得到有效控制,根治率达62%~85%,否则病情将不断恶化:病变一侧半球将进行性萎缩,出现肢体瘫痪及认知功能倒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传统开颅手术与神经内镜手术在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86例基底节区HICH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神经内镜组(40例)和开颅手术组(46例),开颅手术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神经内镜组采用神经内镜微创血肿清除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基底节区HICH患者皮肤切口大小、骨窗大小、皮层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近期与远期疗效和病死率。结果神经内镜组患者的皮肤切口大小、骨窗大小、皮层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开颅手术组(P 0.01);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开颅手术组的28.3%(P 0.05);神经内镜组患者近期疗效良好率为90.0%明显高于开颅手术组的60.9%(P 0.01);神经内镜组患者远期疗效良好率为92.5%明显高于开颅手术组的63.0%(P 0.01);开颅手术组患者死亡3例,病死率6.5%;神经内镜组患者死亡2例,病死率5.0%;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基底节区HICH可以减小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提升近期与远期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骨窗入路显微外科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高血压基底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入院治疗的102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手术,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比较二组患者GCS评分、溃疡及癫的发生率,二组患者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以及术后再出血率,比较二组患者脑梗死、脑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对二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h 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癫及溃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以及术后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脑梗死、脑积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良好率为80.4%,明显高于对照组54.9%,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入路显微外科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临床效果显著,手术操作时间更短,患者并发症更少,患者恢复生活能力的良好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远端自动切割骨芯提取装置微创治疗骨样骨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四肢骨样骨瘤22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和瘤体位置将其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和微创手术组,每组11例。收集手术相关指标如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复发率等,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AS)作为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将2组手术前后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创手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比传统组减少,切口长度明显减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VAS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随访时间VAS评分改善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均获术后2年随访,均无复发。结论应用自制远端自动切割骨芯提取装置微创治疗骨样骨瘤具有操作简单、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等优点,适用于所有肢体长骨骨样骨瘤,应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医学中投入了数以累计的人力及物力,同时也要求广泛的国际医学交流。这些交流表现在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医学动态及前沿的医学知识,在国际医学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进行有效的国际医学交流,而完成这些交流的前提是必须对医学专业英语达到良好的掌握。将着重论述作者对于研究生英语各个方面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