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比较时辰化疗与常规化疗联合调强放疗在局部进展期鼻咽癌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免疫功能、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治局部进展期鼻咽癌患者159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前瞻性将159例初治局部进展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时辰化疗组与常规化疗组,前者采用时辰化疗模式给药,后者采用常规模式给药,两组均采用调强放射治疗,评价近期疗效及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时辰化疗组与常规化疗组近期疗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CR+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辰化疗组的白细胞减少(Z=-2.222,P<0.05)、中性粒细胞减少(Z=-1.999,P<0.05)、呕吐(Z=-2.298,P<0.05)、口腔黏膜炎(Z=-3.571,P<0.05)发生率低于常规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辰化疗组CD16+56+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常规化疗组(Z=-2.332,P<0.05)。结论 时辰化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模式,与调强放疗联合可在不降低临床疗效的同时减轻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减轻免疫抑制,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时间调节化疗联合调强放疗与常规化疗联合调强放疗对局部晚期初治鼻咽癌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分组法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本科收治的局部晚期初治鼻咽癌患者66例分为2组,即时辰组36例和常规组30例。两组均采用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方案诱导化疗2周期,时辰组采用电子化疗全自动注药泵静脉输入给药,常规组采用常规静脉输液,两组均采用同步顺铂联合调强放射治疗。根据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CTC3.0标准评价远期不良反应。结果 时辰组和常规组3年的总生存率(OS)分别为86.1%和93.3%,3年的无进展生存(PFS)分别为83.3%和93.3%,3年的无复发生存(RFS)分别为88.5%和93.3%,3年的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分别为94.1%和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辰组口干及听力下降较常规组有降低趋势。时辰组CD3+、CD3+CD4+、CD3+CD4+CD8+、CD4+/CD8+较常规组有升高趋势。结论 时间调节化疗联合调强放疗与常规化疗联合调强放疗相比,两组中期疗效相当,但前者有降低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UGT1A1基因不同表型与FOLFIRI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及毒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部肿瘤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临床分期为Ⅳ期结直肠癌或根治性手术后复发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24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初次行FOLFIRI方案化疗前抽血,提取全血中的DNA,采用PCR技术行UGT1A1基因型检测;接受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者发生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分别采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分析UGT1A1基因不同表型与FOLFIRI化疗疗效的相关性,分解模型及广义估计方程多应变量回归分析UGT1A1基因不同表型与FOLFIRI化疗毒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共发现3种UGT1A1基因表型,分别为UGT1A1*1/*1(纯合野生型TA6/6型 188/240 78.3%)、UGT1A1*28/*1(杂合突变型TA6/7型 47/240 19.6%)和UGT1A1*28/*28(纯合突变型TA7/7型 5/240 2.1%)。UGT1A1基因型中TA6/7型TA6/6型相比,FOLFIRI化疗无应答风险增加16%,但无统计学差异;本组转移器官>2个的患者中TA6/7型和TA6/6型相比,血液学及非血液学毒副反应发生的风险均增加了9.377 3倍(P=0.007 9),其中消化道毒副反应发生风险增加了42.806 6倍(P=0.025 9);本组行FOLFIRI化疗≥4周期的患者中,TA6/7型比TA6/6型的患者发生血液学毒性的风险增加了22.324 6倍(P=0.003 5)。结论:TA6/6型为我省结直肠癌患者最为常见的UGT1A1基因表型,而TA7/7型罕见;晚期结直肠癌转移器官数超过2个行FOLFIRI化疗的患者中UGT1A1基因TA6/7型较TA6/6型患者血液学及非血液学毒副反应发生的风险均明显增加,其中消化道毒副反应发生的风险更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棕色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9月确诊棕色瘤3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全部病例均为多发。其中2例以病理性骨折就诊,另1例因右大腿疼痛发现股骨囊性病变就诊。同期我院诊治原发性甲旁亢病人7例,其余4例患者相关检查提示广发骨质疏松,但未提示棕色瘤表现。所有棕色瘤患者实验室检查均有高钙血症,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PTH)均明显升高,2例伴低磷血症。X-线检查均提示多发囊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均行甲状旁腺B超、甲状旁腺显像、颈部CT增强明确甲状旁腺占位,并转甲状腺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均回示为腺瘤,术后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碱性磷酸酶均恢复正常。骨科予以手术干预1例,行病理性骨折内固定术;其余2例1例行骨病变穿刺活检,1例行石膏外固定术,恢复满意。结论棕色瘤在临床上少见,临床以上易于漏诊及误诊,钙磷代谢异常有重要意义,结合甲状旁腺素及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该疾病为代谢性疾病,以病变甲状旁腺切除为主,骨科主要在于处理病理性骨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