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41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48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海市浦东新区大气PM_(2.5)与气温交互作用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浦东新区居民逐日死亡资料、大气污染资料和气象资料,利用基于Poisson回归的广义相加模型,通过建立双变量响应曲面模型和温度分层模型,探讨气温对PM_(2.5)死亡效应的修饰作用。【结果】2016—2017年期间浦东新区非意外总死亡共43 345例。大气PM_(2.5)日平均浓度39.1μg/m~3,日平均温度17.7℃,相对湿度75.0%。基础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死亡前1日PM_(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分别增加0.56%(95%CI:0.11%~1.01%)、0.49%(95%CI:-0.19%~1.18%)和0.22%(95%CI:-1.14%~1.60%),且男性和65岁以上人群中效应更显著。温度分层模型显示,中等温度时PM_(2.5)每增加10μg/m~3,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分别增加0.59%(95%CI:0.04%~1.14%)、0.51%(95%CI:-0.32%~1.35%)和0.51%(95%CI:-0.32%~1.35%);较高温度时,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分别增加1.04%(95%CI:-0.60%~2.70%)和1.13%(95%CI:-1.40%~3.73%),效应约是较低和中等温度分层时的2~4倍;在较低温度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增加1.05%(95%CI:-1.15%~3.30%),效应约是中等温度分层时的2倍。但气温与PM_(2.5)的交互项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气温对PM_(2.5)的死亡效应可能存在修饰作用,且在不同疾病别死亡中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自 2 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 ,因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 ,性传播疾病 (STD)发病率连年以两位数上升。至 2 0 0 0年已占甲、乙类传染病的 5 0 % ,顺位第一 ,上海的STD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浦东新区 1998~ 2 0 0 0年报告的淋病、梅毒发病率为 2 0 2 / 10万 ,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 30 %。为此 ,对浦东区东方医院 1998~ 2 0 0 0年STD门诊初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医院 1998~2 0 0 0年STD门诊所有初诊患者共 82 10名 ,其中男性 5 6 5 5名 ,女性 2 5 5 5名。1 2 资料分析 使…  相似文献   
3.
杨琛 《社区卫生保健》2005,4(4):267-268,284
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伤害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已引起政府相当的重视。伤害发生的严重性往于其致残多、后遗症多,不仅严重危害居民的健康,而且给社会和家庭也带来负担国内对伤害有过一些研究,大多资料都为2000年之前。浦东新区老年人口由1993年的14.3万增长为2001年的25.8万,老年人口由1993年的10.1%增长为2004年的14.5%,已进入老龄社会。  相似文献   
4.
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方式及干预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实施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 ,探讨社区干预措施对心脑血管病预防控制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潍坊社区部分居委为干预组 ,对其中 2 2 31名高血压患者从 1998~ 2 0 0 0年进行分级管理 ,又随机抽取部分居委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结果 高血压患者的管理率达 89 5 3% ,控制率达 78 73% ;干预组脑卒中发病率为 198 73/ 10万 ,死亡率 77 2 8/ 10万 ;对照组脑卒中发病率为 2 2 2 2 3/ 10万 ,死亡率 80 81/ 10万。两组标化后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干预组脑卒中的标准化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 ,说明高血压分级管理的社区干预措施对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控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大气污染物与浦东新区居民每日肺癌死亡人数的相关性,为制定针对肺癌病人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浦东新区200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之间的每日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因素以及居民肺癌死亡资料,利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并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讨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对浦东新区居民肺癌死亡的影响。结果 大气污染物(PM10, SO2, NO2)浓度与浦东新区居民肺癌死亡风险呈正相关。PM10, SO2, NO2浓度对居民肺癌死亡风险的影响均在累积8 d(Lag 0~7)最强。PM10, SO2, NO2浓度上升10 μg/m3累积8 d(Lag 0~7)居民肺癌死亡风险分别上升1.09%(95%CI:0.35%~1.83%), 3.78%(95%CI:1.98%~5.61%)与2.76%(95%CI:1.10%~4.44%)。女性人群肺癌死亡对PM10与NO2的影响不敏感(P>0.05)。大气污染物对高龄人群与低文化水平人群肺癌死亡效应较强,人群间效应差异不显著。结论 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可以升高浦东新区居民肺癌死亡风险,以累积8 d(Lag 0~7)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用新媒体技术,对浦东新区男男性行为者(MSM)网络人群规模进行估计,了解新媒体软件使用频率、HIV检测及高危行为调查,为艾滋病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同志交友软件获取在浦东新区内的网络MSM人群注册信息,于2019年3月28日和4月11日这两天五个时间点,分别对登陆同志交友软件的MSM展开计数,通过比对登录名和注册信息,确定被计入的MSM,采用捕获-再捕获法计算网络MSM人群规模。同时对在线MSM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浦东新区当地MSM网络人群规模约为13 174(95%CI:9 672~16 676)。多性伴比例占72.5%。经有序多分类logistics分析,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听过艾滋病的讲座、是否在VCT门诊接受过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是艾滋病了解程度的影响因素。结论新媒体技术为估计MSM人群规模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MSM人群防范艾滋病风险意识仍需加强,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技术在艾滋病健康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11年与2017年南京2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豆类摄入不足的缺血性心脏病(IHD)疾病负担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为IHD的饮食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2011年和2017年南京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南京市死因监测和2017全球疾病负担(GBD)资料,采用GBD团队提供的Excel插件程序计算人群归因分值(PAF),估算豆类摄入不足导致的IHD死亡和寿命损失。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2017年,南京市因豆类摄入不足导致IHD的死亡例数占IHD总死亡例数的13.73%,较2011年(12.44%)增长了10.37%。2017年南京市归因于豆类摄入不足的IHD死亡例数和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分别为645例、8116人年,较2011年(449例、6610人年)分别上升43.65%、22.78%;而标化归因死亡率和标化YLL率分别由2011年的11.05/10万、155.72/10万下降至2017年的8.86/10万、118.66/10万,下降率分别为19.82%、23.80%。2017年,豆类摄入不足导致的IHD死亡使期望寿命损失0.17岁,男性、女性分别损失0.13、0.21岁;与2011年相比,2017年男性、女性及总人群归因于豆类摄入不足的期望寿命损失均上升。结论豆类摄入不足已成为影响南京市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的饮食危险因素之一,应积极倡导合理膳食,增加居民豆类摄入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上海市应对2003年非典(SARS-CoV)、2009年甲型流感(H1N1)、2013年禽流感(H7N9)和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措施和结果,为当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整理,基于疫情发展时间轴,采用关键事件分析法,从政府措施、防治体系建设、科技支撑、社会动员和防治结果等层面比较4次疫情的应对措施和结果。【结果】上海市积极应对2003—2020年的4次传染病疫情,明确疫情首月即灵活施政,"关闭活禽市场"和"三个闭环+四个100%"等防控措施积极有力,疫情防控效果显著且事后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有所增益。但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建设未能跟上经济发展步伐,多数为疫情后建设,且存在一事一办,临时组建队伍和制定措施,个人、家庭和各行业无基础操作规范和指南而难以发挥由下而上灵活应对的作用等问题。【结论】从疫情防控的战略、战术和操作层面构建群众参与的联防联控措施并定期演练,可能是传染病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上海市某区化学烧灼伤事故的发生特点、人群和时间分布特征、主要原因及发生趋势,为制订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5年10月至2002年9月间发生的68例化学烧灼伤病例报告卡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该区化学烧灼伤发生率由1996年的8.48/万上升至2002年的21.08/万;7年累计发生率为男性(1.56%)高于女性(0.20%);化学烧灼伤发生季节以第2、3季度为主;引起化学烧灼伤的化学物品以硫酸(27.9%)、氢氧化钠(16.2%)为主;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以违反安全操作规程(23.5%)、无个人防护用品或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不当(17.6%)及产品包装或作业岗位无警示标志(16.2%)为主。[结论]从1995~2002年该区发生化学烧灼伤主要原因是违反安全操作规程、个人防护用品缺乏或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不当等。应从加强安全教育、配备相应个人防护用品等方面综合防制。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上海市浦东新区职业病发病状况,分析发病规律,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我们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996~2005年职业病报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科1996~2005年收集的职业病报告卡,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