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疾病的热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低,且与其他治疗方法如放疗、化疗等有协同作用,近年来已成为继手术、放化疗和生物治疗后的一种抗肿瘤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热疗主要通过直接对肿瘤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和热诱导的放射增敏效应来发挥提高放化疗效果的作用,故现在热疗正逐渐应用于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本文主要对肿瘤热疗在联合传统化疗、放疗、免疫治疗以及新材料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等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熊果酸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小鼠肾纤维化和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differentiation,EMT)的影响,探索TGF-β1/Smads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熊果酸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通过单侧输尿管结扎手术造小鼠肾纤维化模型,术后连续灌胃不同剂量的熊果酸7 d。给药结束后留取小鼠血清,测定小鼠血清生化指标(肌酐和尿素氮);处死小鼠留取左侧梗阻肾组织标本,病理切片染色(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各组小鼠肾组织中EMT标志蛋白(E-cadherin和α-SMA)、TGF-β1、p-Smad2/3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不同剂量熊果酸组小鼠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呈现显著降低趋势;胶原沉积程度显著减轻,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显著改善;E-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升高、α-SM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TGF-β1和p-Smad2/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熊果酸减轻肾脏纤维化和EMT程度,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熊果酸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香茶菜属植物体外抗肿瘤成分及作用的差异,初步阐明其抗肿瘤药效物质。[方法]制备香茶菜属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乙酸乙酯提取物,以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分析研究香茶菜属植物及其不同入药部位的成分差异;MTT法研究不同样品对人源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作用,筛选出具有体外抗肿瘤活性的香茶菜属植物种类及入药部位;以有效乙酸乙酯提取物与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共同孵育,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分析孵育前后成分的变化,推测其可能的抗肿瘤药效物质的化学结构类别。[结果]TLC分析显示,浙江香茶菜属不同种植物地上与地下部分之间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其中香茶菜[Isodon amethystoides(Bentham)H.Hara]、大萼香茶菜[Isodon macrocalyx(Miquel)Kud觝]与本属其他植物对比成分明显不同;对MCF-7细胞抑制作用最好的是大萼香茶菜的地上部分,半数抑制浓度(50%inhibiting concentration,IC50)为8.29μg·m L-1;UPLC分析显示,该样品中存在能够与GSH结合的成分,可能为迈克尔受体分子型二萜类成分。[结论]浙江产大萼香茶菜的地上部分具有较强抗肿瘤作用,初步确定其抗肿瘤药效物质为迈克尔受体分子型二萜类成分。  相似文献   
5.
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存与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肿瘤的药物治疗中,化疗是常用手段之一,但由于其特异性低、不良反应大、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应用受到较大限制。基于DNA损伤修复机制开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 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PARP抑制剂是一类靶向抑制PARP-1蛋白,诱导BRCA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发生“合成致死”现象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已成功应用于卵巢癌、乳腺癌等肿瘤的治疗。近年来PARP抑制剂更是与各类一线化疗药、靶向制剂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进行联合治疗,扩大了临床适用范围。本文将对PARP抑制剂的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其耐药机制等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PARP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合理指导。  相似文献   
6.
王林 《中国药师》2020,(7):1326-1331
摘要:目的:建立舒筋活血片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以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柱(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以甲醇(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85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以4-甲氧基水杨醛为参照,绘制13批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年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采用SPSS 22.0软件对13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同时测定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紫丁香苷、绿原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芦丁、4-甲氧基水杨醛、α-香附酮、山柰素9种成分的含量。结果:13批舒筋活血片指纹图谱标定了共有峰24个,指认了其中9个化学成分。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紫丁香苷、绿原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芦丁、4-甲氧基水杨醛、α-香附酮、山柰素9种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0.999 2~0.999 8),平均回收率在97.8%~100.8%之间。结论: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测定可为舒筋活血片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孕酮对肉碱/有机阳离子转运体2(carnitine/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 2,OCTN2)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抑制肾脏OCTN2功能改变左旋肉碱肾脏排泄,从而降低妊娠期血浆左旋肉碱浓度。方法 采用已构建的稳定高表达人OCTN2的MDCK-hOCTN2细胞模型,分别以米屈肼和氘代左旋肉碱为底物,考察孕酮对OCTN2的抑制作用。正常雌性ICR小鼠皮下注射孕酮,使其达妊娠晚期血清孕酮浓度,比较其与对照组小鼠左旋肉碱尿液排泄差异,以及血浆和各组织中左旋肉碱浓度差异。结果 孕酮显著抑制OCTN2对米屈肼和氘代左旋肉碱的摄取,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8.7μmol·L-1和14.0μmol·L–1。孕酮给药组小鼠血清孕酮浓度为462~1 153 nmol·L-1,与妊娠晚期生理浓度相当,左旋肉碱的尿液排泄量以及血浆、肝脏、肾脏和心脏中左旋肉碱浓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孕酮显著抑制OCTN2功能,但与妊娠晚期生理浓度相当的孕酮不影响左旋肉碱的肾脏排泄及体内稳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考察乌药叶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降血脂作用以及对肝脏LKB1-AMP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诱导的混合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以高、低剂量(1.6,0.8 g·kg-1以生药量计)的乌药叶提取物灌胃,阳性药组给予非诺贝特20 mg·kg-1,连续8周。分别在4,8周后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实验末处死大鼠,解剖取肝脏,计算肝脏指数,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脂质蓄积程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LKB1-AMPK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连续给药4周,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血清TG水平有显著降低(P<0.05)。连续给药8周,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血清中TC、TG、LDL-C的水平(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高、低剂量组和模型组肝脏指数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高、低剂量组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细胞脂质蓄积严重,脂肪变性程度高,高剂量组肝细胞脂质蓄积和脂肪变性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高、低剂量组均可显著提高模型大鼠肝脏AMPKα蛋白磷酸化水平。结论 乌药叶提取物能够降低血清脂质水平,改善肝细胞脂质蓄积,并且增加AMPKα蛋白磷酸化水平,激活AMPKα,从而促进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苯甲酸雌二醇不同造模给药次数诱导的小鼠胸腺萎缩模型的差异。方法:将44只ICR小鼠平均分为4组,隔天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每次0.1mg),其中雌二醇A组共注射3次,雌二醇B组共注射6次,雌二醇C组共注射9次,对照组不做任何实验操作。末次给药24h后检测其胸腺和脾脏指数、血液指标、胸腺病理变化、胸腺细胞的凋亡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雌二醇A、B组小鼠胸腺指数显著降低(p<0.01);血细胞分析结果中雌二醇B组的白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A、B组的淋巴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降低(p<0.01);雌二醇B、C组血浆中MDA的含量显著性升高(p<0.01),A组血浆GST的含量较对照组升高(p<0.05);HE染色与TUNEL凋亡检测结果表明雌二醇B组胸腺病变最严重,细胞大量凋亡,而C组已与对照组接近。雌二醇B组胸腺凋亡及炎症蛋白(caspase3、NF-κB)大量激活,远高于其他组别(p<0.01)。结论:造模给药3次与6次的雌二醇模型较为理想,而增加造模给药次数不能使其维持模型状态。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放疗是肺癌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40%-50%的患者在放疗后会出现局部肿瘤未控或复发,放射抵抗是导致肺癌局部控制失败的重要原因。然而,体外放疗抵抗模型的缺乏是阻碍其机制研究的主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人肺腺癌H1975和H1299辐射耐受细胞株,为未来开展肺癌放射抵抗相关性研究创建体外模型,并初步探索其放射抵抗机制。方法 对H1975和H1299细胞进行等剂量的X射线分次照射,构建辐射耐受细胞株H1975DR和H1299DR;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比较H1975和H1975DR细胞、H1299和H1299DR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线性二次模型拟合细胞存活分数曲线;DNA损伤修复能力的检测采用彗星实验,并计算DNA尾部百分比(Tail DNA%);利用光学显微镜、CCK-8、FACS、细胞划痕和侵袭等方法比较细胞形态、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凋亡水平和周期分布、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等生物学特性;通过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DNA-PKcs、53BP1、RAD51、p-ATM等DNA损伤修复因子的表达。结果 历经5个月的照射及持续培养获得稳定的辐射耐受细胞株H1975DR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