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54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48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50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143篇
内科学   86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306篇
预防医学   128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141篇
  1篇
中国医学   100篇
肿瘤学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研究康脑液2号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1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与康脑液2号高、中、低剂量组。线栓法复制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缺血2h,于再灌注1、3、7、14、21d,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VEGF、Ang-1的表达,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再灌注21d后免疫荧光法标记细胞膜糖蛋白CD105,观察新生血管,计算MVD。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康脑液2号高、中、低剂量组病理变化更显著,VEGF、Ang-1在每个时间点表达显著增高,脑梗死周围区域MVD显著增大。结论:康脑液2号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病理变化,保护梗死区域神经细胞,其机制可能与增加VEGF、Ang-1等促血管新生因子表达而促进脑坏死周围区域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丹皮酚对高脂血清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20%高脂血清作用于HUVECs细胞24 h制备高脂血清损伤模型。丹皮酚组细胞加入20%高脂血清24 h后再分别加入丹皮酚124,247和495μmol.L-1。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HUVECs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用RT-PCR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大部分细胞出现片状分离和脱落,然而丹皮酚干预后细胞形态趋于正常。丹皮酚能够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P<0.01)。经丹皮酚124,247和495μmol.L-1干预后,细胞存活率从模型组的(53.0±10.1)%依次升高至(68.4±9.1)%,(84.5±6.7)%,(98.1±7.5)%。丹皮酚能够显著提高NO含量和eNOS mRNA水平(P<0.01)。NO含量从模型组的(54±4)μmol.L-1依次升高至79±6,115±5和(136±6)μmol.L-1;eNOS mRNA的表达水平由模型组的0.215±0.060增加至0.451±0.045,0.563±0.013,0.704±0.068。结论丹皮酚可能通过上调高脂血清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NOS的表达促进NO的合成,从而发挥其对高脂血清损伤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索用SPF级Balb/c小鼠经X线照射后,尾静脉注射转染GFP及NeoR基因的K562细胞株以制备白血病模型的方法。方法:实验组小鼠分别经X线照射2Gy和3Gy,24小时后取对数生长期的K562(GFP+/Neo+)细胞尾静脉注射2×106个/只。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结果:实验组在接种5-7天时发病,分别于30、24天内全部死亡;生存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体重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小鼠的白血病发病率为100%,无自发缓解。随照射剂量的增加,小鼠的存活时间缩短,且外周血及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所占比例增加。流式细胞仪测定及PCR方法也证实了GFP+细胞和NeoR基因在外周血、骨髓、肝、脾中的存在。结论:Balb/c小鼠经照射后从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株可以获得白血病模型。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喹烯酮能诱导HepG2细胞S期阻滞,引起DNA和染色体损伤。本研究旨在对喹烯酮致HepG2细胞S期阻滞机制进行筛选和分析。方法:本研究对喹烯酮染毒后HepG2细胞和未染毒HepG2细胞进行了Agilent全基因组的表达谱芯片检测,应用Genespring软件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相关通路分析,并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部分DNA复制相关表达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在芯片点样的41000个寡聚核苷酸片段中,喹烯酮染毒HepG2后,差异表达基因共1750个,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共446个,表达下调的基因共1304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与细胞周期、MAPK通路、DNA复制及DNA修复等通路相关的基因表达差异显著。经荧光定量PCR验证,DNA复制相关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与芯片检测结果相一致。结论:DNA复制相关基因的下降导致S期DNA复制的不完全性以及DNA损伤后引起的DNA修复,使得HepG2细胞在喹烯酮染毒后引起S期阻滞。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分析的结果为喹烯酮致HepG2细胞S期阻滞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5.
经皮内镜下胃和空肠造口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和空肠造口术的方法. 方法: 114例病人胃造口术(PEG)采用Pull法,26例空肠造口术(PEJ),在PEG基础上用异物钳钳夹胃腔内空肠造口管,推送胃镜将其送至Treitz韧带以下. 结果: PEG成功率为100%,通过改良胃镜下直接置管方法,26例PEJ全部一次放置成功.15例局部有活动性出血, 8例局部有分泌物和红肿,经相应处理后缓解.21例引起呼吸道感染,用抗生素治愈,1例胃黏膜下出血,形成血肿, 1例在第8天发现胃造口内固定片嵌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PEG简单、安全、可行;PEJ方法可一次使造口管到达空肠,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6.
MRA与MRI联合检查对脑梗死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RA与MRI联合检查对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行MRI平扫及MRA扫描检查,并对MRA原始图像进行MIP重建。结果80例患者均获得了清晰的MRI及MRA图像,用每一个患者的这两种检查所得图像相对比,总结分析其优缺点。结论MRI显示脑梗死部位,MRA显示梗死部位的血供情况,这为临床了解病情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抗生素的用药状况和使用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在神经外科2008年度调取全年810份病历,其中气管切开患者48例。应用调查表,根据调查内容逐个进行登记,然后统计分析获得资料。结果通过对抗生素使用时间以7d为限,对于使用一联抗生素、二联或三联抗生素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外科抗生素的使用广泛,尚存在滥用现象,应加强管理,按照科学理论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测量肺动脉高压(PH)患者右室瓣环的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与测量反映收缩的时间指标作对比性研究,探讨其评价右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和30例正常人,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常规测量右室游离壁厚度、舒张末期面积、右室射血分数(RVEF),应用脉冲TD1测量三尖瓣环(前叶瓣环、后叶瓣环、隔瓣瓣环)的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Sa)及前瓣瓣环收缩期射血时间(ET)、局部射血前时间(PEP)。结果肺动脉高压组前瓣瓣环的中、重度组Sa较对照组相比减低(P〈0.05);后瓣瓣环重度组Sa较对照组相比减低(P〈0.05)。时间指标:中度组及重度组的PEP延长、ET缩短、PEP/ETI-b值升高(P〈0.05)。结论脉冲TD1测得的Sa、ET及其PTP均能反映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收缩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09.
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溃疡的疗效。方法86例经胃镜检查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并经快速尿素酶法和组织学测定为Hp阳性,随机分为雷贝拉唑组(46例)和奥美拉唑组(40例)。两组分别予以三联疗法:雷贝拉唑20 mg或奥美拉唑20 mg,每日2次;克拉霉素0.5 g,每日2次;阿莫西林1.0 g,每日2次。经2个疗程(14 d)结束后分别单独使用雷贝拉唑20 mg或奥美拉唑20 mg,每日1次连续2个月,分别记录用药第1、3、10月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停药后1月复查胃镜及Hp,观察溃疡愈合和Hp根除情况。结果雷贝拉唑组第1、3月症状缓解率分别为65.2%和93.5%;奥美拉唑组为20.0%和45.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雷贝拉唑组溃疡治愈率为95.7%,奥美拉唑组为7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雷贝拉唑组Hp根除率为97.8%,奥美拉唑组为90.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溃疡,溃疡愈合迅速、症状消失快,治疗...更多中雷贝拉唑组在症状缓解率及溃疡愈合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筛选急性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血清外泌体蛋白,分析其生物学过程及功能,以期为早期临床诊断KD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KD患儿(n=13)纳入KD组;同期选取因细菌感染入该院治疗的患儿(n=13)纳入感染对照组.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