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血肿早期周围组织病理形态结构、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不同时机介入针刺对脑出血病理状态下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尾状核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四个针刺组。针刺组分别于造模成功后3 h、9 h、24 h、48 h开始针刺,每日针刺2次,连续针刺3 d,针刺组与模型组均在造模成功后5 d处死,断头取脑,观察相关指标。结果:针刺能改善脑血肿周围组织病理改变,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炎症反应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这些作用均与介入时机正性相关。结论:针刺能减轻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炎症反应,提示超早期介入能获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62.
在人类不断生息繁衍过程中,骨骼的合成再生与重吸收的过程维持着精密的动态平衡,其通过细胞间的协同作用对骨进行物质传递交换的微调过程。研究发现,骨再生不仅仅是通过细胞间的相互协作,其可通过一种可携带和传递蛋白质、脂质以及RNAs的外囊泡-外泌体(Exosomes)介质与其他组织进行着密切沟通与联系,大量研究报道外泌体广泛参与除细胞外组织的信息传递和交换,且外泌体对不同骨细胞都会产生一定的修复及促进再生的作用,进而调控骨组织的正常及病理状态。笔者综述近年来国内外针对外泌体骨再生重建领域的报道,简要阐述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3.
Objective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manipulation intervention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DLS).MethodsThis 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 full-scale retrieval method was performed until February 1, 2021, including nine databases. The homogeneity of different studies was summarized using the Review Manager. The quality of studies was determined with the Cochrane risk-of-bias tool. The evidence quality was graded with 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s approach.ResultsA total of 6 studies involving 524 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 The review demonstrated that manipulation h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for treating DLS according to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s (mean difference, 3.7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2.63 to 4.90; P < .001) and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s (mean difference, ?1.5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66 to ?1.33; P < .001)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One study reported that the difference in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between the traction group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anipulation and traction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5), while another reported that manipulation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umbar spine rotation angle on X-ray images compared with the baseline data (P < .05). Moreover, the manipulation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had fewer adverse events than the lumbar traction group (control group).ConclusionManipulation intervention is more effective and safer for DLS. Nevertheless, large-scal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re required to confirm the current conclusions.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近几年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被证明与胆固醇代谢相关,而他汀类药物能否治疗AD也颇具争议。现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联合常规药物治疗A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联用他汀类药物类药物治疗A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由2名研究者独立平行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SCI中他汀类药物与AD的相关文献,筛选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8篇,共计8个随机对照研究(RCT),609例患者,其中他汀类药物联合常规用药治疗组304例,对照组305例。与对照组相比,他汀类药物类药物联合治疗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更高(MD=1.30,95%CI:0.70~1.90,P<0.00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更低(MD=-5.28,95%CI:-7.61~-2.96),P<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82,95%CI:0.37~8.99),P=0.46)。结论 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可进一步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A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5.
目的:评价针刀松解法对膝骨关节炎关节周围压痛的影响。方法:18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入针刀组和电针组,每组各90例,分别给予针刀松解法和电针干预,共3周。采用11点数字评分法测量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6月随访时膝关节周围压痛。结果:两组治疗后和随访时膝关节周围压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轻,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压痛评分差值,治疗后与治疗前压痛差值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随访时与治疗前压痛差值比较针刀组优于电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刀松解法可减轻膝骨关节炎关节周围压痛,且远期疗效优于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66.
目的评价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复发因素对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10例,采用中央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106例,对照组104例。试验组采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3年随访,由患者自己填写复发及相关因素的患者自身评价表。结果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3年随访时,复发率分别为4.88%、16.46%、26.82%、39.63%。对随访患者复发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长时间电脑操作、长时间驾车、高枕、不良坐姿、颈肩受寒、手提重物、颈部外伤、近视、情绪紧张、缺乏体育锻炼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的相关因素。结论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长时间电脑操作、颈肩受寒、手提重物、颈部外伤等因素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复发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7.
目的临床观察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e-CHB)与前C基因及C基因变异的关联性。方法将慢性乙型肝炎193例进行血清HBe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前C基因核苷酸1896G→A点突变及C基因核苷酸1762碱基A→T和1764G→A联合突变的检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193例中,①HBeAg阴性70例(36.27%),HBeAg阳性123名(63.73%)。②HBeAg阴性前C基因变异率76%,HBeAg阳性前C基因变异率3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C基因变异率51%,HBeAg阳性C基因变异率3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HBeAg阳性患者中,前C基因或C基因变异群的HBV-DNA水平低于未变异群,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eAg阴性患者中,前C基因或C基因变异群与非变异群比较,血清HBV-DNA水平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CHB中,前C基因变异与HBeAg转阴具有密切关系,而C基因变异与HBeAg转阴关系不明确;前C基因和C基因变异不能增强病毒毒性,与疾病严重程度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补骨生髓方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Smad/ER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通过采取去性腺法(摘除睾丸法)建立骨质疏松症大鼠实验模型,造模成功后按照实验方案对大鼠进行灌胃治疗,2个月后处死各组大鼠,HE常规染色,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及各中药干预组去势大鼠ERK、p-ERK、Smad4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补骨生髓方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ERK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剂量组与模型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骨生髓方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p-ERK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剂量组与模型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骨生髓方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Smad4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骨生髓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上调ERK、p-ERK、Smad4蛋白的表达水平,其可能是通过调控ERK蛋白磷酸化介导的Smad/ERK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ERK、Smad4可能是今后治疗骨质疏松的潜在作用靶点,但仍需要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9.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医疗卫生资源,在骨质疏松症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动物模型是医学实验研究过程中的重要载体,采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疾病已成为中医药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旨在对目前常用的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和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及评价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从事骨质疏松症实验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评价骨碎补总黄酮(强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实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骨碎补总黄酮(强骨胶囊)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安全使用。方法 计算机检索国内外7个常用数据库,筛选骨碎补总黄酮(强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SYRCLE动物实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研究,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经过初筛和严格评价,纳入12个研究,共246例样本,纳入文献质量普遍偏低。Meta分析结果显示,骨碎补总黄酮(强骨胶囊)有助于提高大鼠腰椎(WMD=0.03,95%CI 0.02~0.04,P<0.001)、股骨(WMD=0.03,95%CI 0.02~0.03,P<0.001)骨密度,以及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BG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CTX水平,但对大鼠血清钙、血清磷水平的作用及量效关系,仍需更多动物实验加以探索与验证。安全性方面纳入文献中均未报告。结论 骨碎补总黄酮(强骨胶囊)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骨密度水平及部分骨代谢血液指标。但考虑到纳入研究在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的局限性,本研究所得结论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予以证实和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