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8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32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19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54篇
中国医学   1250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环境因子对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及药理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其合成过程受到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成酶(CHS)、查尔酮异构酶(CHl)、黄烷酮醇还原酶(DFR)、异黄酮合成酶(IFS)等系列酶的调控,而这些酶的活性及其分子合成水平又受到光照、温度、水分、矿物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列出了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并对环境因子影响黄酮生物合成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62.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川芎愈伤组织及悬浮培养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建立川芎愈伤组织及悬浮培养体系,收集愈伤组织及连续三代的悬浮培养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川芎愈伤组织及悬浮培养物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川芎愈伤组织及悬浮培养物含有相似的成分,但与原植物中的成分区别很大,原植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在愈伤组织及悬浮培养物中也未发现。结论愈伤组织及悬浮培养物的特性与原植物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63.
泥胡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泥胡菜的化学成分。方法:对泥胡菜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色谱分离,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1),络石苷(2),尿嘧啶(3),8-羧甲基-对羟基肉桂酸(4),3-O-p-香豆酰奎尼酸(5)。结论: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4.
基于GIS的川芎产地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自主研发《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I),并以四川都江堰为道地基点县,分析了川芎的全国适宜产地。结果表明按川芎药材生长所需要的生态土壤条件分析,除川芎的四川传统产区外,四川东部地区、湖北、贵州、陕西的部分地区也是川芎的适宜产地。但川芎苓种繁育要求与药材栽培地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由此决定了川芎的栽培道地产区集中在四川都江堰(原灌县)、彭县、郫县等地区。结果对于认识川芎的道地产区形成、适宜区的划分及引种栽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5.
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概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陈建民  张雪辉  杨美华  金钺 《中草药》2006,37(3):463-466
介绍了近10年来中药污染黄曲霉毒素检测概况,早期研究主要采用TLC和ELISA法均发现部分中药污染了黄曲霉素,但实验报告结果差异很大,而且尚未形成公认的标准方法。评述了TLC、ELISA和IAC-衍生化HPLC荧光检测法。认为ELISA法可能发展成为样品的快速检测方法,而IAC-HPLC检测法是最有前途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在食品检测中采用的多种衍生物方法均可引入用于中药检测。  相似文献   
66.
三种内生真菌对铁皮石斛、金线莲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高微微  郭顺星 《中草药》2002,33(6):543-545
目的研究开唇兰小菇、石斛小菇、兰小菇等3种小菇属内生真菌对兰科濒危药用植物铁皮石斛、金线莲生长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植物无菌原球茎及试管苗与真菌进行双重培养,观测原球茎增殖及苗的生长情况.结果接种3种内生真菌后,铁皮石斛苗的生长量高于对照3~5倍,石斛小菇、兰小菇对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也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接种3种真菌的金线莲苗,侧芽及侧根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结论3种小菇属内生真菌能够促进铁皮石斛幼苗生长,促进金线莲侧芽及侧根的萌发,对铁皮石斛、金线莲的成功栽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7.
真菌对植物的诱导作用及其在天然药物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侯丕勇  郭顺星 《中草药》2002,33(9):855-857
介绍了真菌对植物诱导作用中,其诱导子的类别,信号转导模式及其在植物次生代谢和天然药物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8.
69.
丹参冠瘿组织的生长和总丹参酮的积累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IM To determine the dynamics of growth and total tanshinones accumulation in crown gall culture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in MS and 67-V liquid media. METHODS Fresh, dry weight and total tanshinones yields in the cultures and in the medium were determined every 5 days in crown gall suspension cultures. RESULTS In MS medium, the logarithmic growth phase of crown gall cultures in S.miltiorrhiza was from the 5th to 30th days, and the stationary growth phase was from the 30th to 35th days. From the 25th to 30th days, physiological activity of crown gall cultures was higher and their growth was better. However, in 67-V medium, the logarithmic growth phase of crown gall cultures was from the 10th to 25th days, and the stationary growth phase was from the 25th to 35th days. Total tanshinones were largely accumulated in the cultures and in the medium after 25 days. The total tanshinones yield (60 mg.L-1) was reached at the 35th day. CONCLUSION Knowing the regularity of the growth and total tanshinones accumulation in crown gall cultures of S.miltiorrhiza will be helpful to take proper regulative measure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maximum total tanshinones yield.  相似文献   
70.
Two new bisbenzylisoquinoline alkaloids, neothalfine (1) and thaliatrine (2), together with three known dimeric alkaloids, thalifaberine, thalistine, and thalirecebine,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Thalictrum atriplex Finet et Gagnep. Their structur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by spectroscopy. Compound 1 showed in vitro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