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54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95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36篇
中国医学   287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2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针对电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上下楼梯运动生物力学特性改变进行有限元仿真研究,对比分析膝关节生物力学行为改变与电针治疗疗效的相关性。基于CT和MRI图像数据,结合Mimics和Geomagic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建立人体膝关节下楼梯屈曲15°和上楼梯屈曲50°时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股骨、胫骨、腓骨、内外侧半月板、股骨软骨、内外侧胫骨软骨结构等。通过临床力学实验,测取电针治疗前后膝关节所受支反力、力矩,并施加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的应力分布情况。膝骨性关节炎在电针治疗后,内外侧半月板、股骨软骨、内外侧胫骨软骨的应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与治疗前相比,下楼梯屈曲15°时最大应力值分别减小0.543、0.236、0.194、0.239和0.327 MPa,上楼梯屈曲50°时分别减少0.253、0.31、0.227、0.112和0.122 MPa,软骨的应力峰值趋向于正常值,应力分布范围也更接近于正常膝关节,且关节内侧软骨及半月板比外侧受到的负荷大,软骨应力比更接近于正常值,这与临床上内侧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多于外侧型患者的现象相符合,从而证明电针治疗可影响膝关节中力的传递,使病变膝关节的应力吸收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电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能有效改善关节软骨的压应力,使关节内力平衡得到恢复,延缓关节软骨退变,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电针治疗下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可为膝关节临床治疗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稳定平面下进行体轴回旋结合节律性呼吸训练锻炼核心肌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物理治疗部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n = 25)和试验组(n = 25),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试验组增加体轴回旋结合节律性呼吸训练,两组训练总时间相同,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10米步行速度(10MW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LE和BBS评分、10MWS较治疗前显著提高(|Z| > 4.375, P < 0.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Z| > 3.415, P < 0.01);两组TUGT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Z = -4.372, P < 0.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Z = -2.804, P < 0.01)。结论 体轴回旋结合节律性呼吸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甘能缓"理论,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应用"和百药"药对的配伍规律。方法:选取符合"甘能缓"理论的张仲景"和百药"药对标准的经方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网络图链接关系、关联规则等方法探讨张仲景的"和百药"药对的用药及配伍规律。结果:在166方中,有122味药物,其中最常用甘草进行药对配伍。数据挖掘得出与甘草高频配伍的有毒药为半夏、附子、苦杏仁,解毒关联规则13条、强链接2组,得到药对"甘草-附子""蜂蜜-乌头"等;缓和药性关联规则24条、强链接11组,得到药对"甘草-石膏-麻黄""甘草-桂枝"等。结论:"和百药"药物可通过药对配伍缓和药物毒性、缓和药物寒热之性、缓和药力、缓留药效、缓和药物滋味。  相似文献   
14.
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在国内外医药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的药用部位包括根、茎、叶、枝和种子等。通过在线数据库的搜索,本文对巴戟天属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总结。迄今为止,已鉴定巴戟天属环烯醚萜类化合物50余种,多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抗肿瘤、骨保护作用等多种生物活性,以期为巴戟天属环烯醚萜类成分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肌少-骨质疏松症"(sarco-osteopenia)的提出是基于两者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其中涉及八类主要影响因素.简要概括为机械因素作用于骨细胞构成的机械支架和肌管;肌肉-骨骼系统相互影响彼此化学因子的释放;甲基转移酶样蛋白21C(METTL21C)和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简称肌抑素)以及硬骨抑素(sclerostin,SOST)作为共同的遗传因素调控肌肉-骨骼系统;肌肉和骨骼在旁分泌和内分泌水平上的串扰、脂肪浸润因素导致肌力的下降和骨折发生率增加;炎性反应、糖尿病和糖皮质激素过量影响肌肉的丢失以及骨丢失;营养缺乏加速骨丢失和肌肉蛋白质合成减少;个体运动量的减少和神经-肌肉功能减弱间接影响肌肉和骨骼的合成代谢.深入研究"肌少-骨质疏松症"共同的致病机制,以推动生物检测特异性指标的确定、临床疾病的评估和诊断以及有效治疗药物和设备开发工作,最终目标是有效地治疗和预防"肌少-骨质疏松症".本文对"肌少-骨质疏松症"共同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和光化学诱导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磁共振影像及超微结构的差异。方法分别建立大鼠MCAO和光化学诱导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利用小动物磁共振成像系统观察脑缺血区域及周边血管分布,结合透射电镜技术比较两种模型缺血区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MCAO模型缺血区范围较大且不稳定,细胞结构破坏严重,血管变形显著,新生血管较少。光化学诱导模型缺血区范围较小且稳定,细胞结构损伤区域较小,新生血管较多。结论两种模型方法各有优缺点,均为脑缺血后血管损伤保护及溶栓治疗的研究提供实用性工具,可根据科研需求选取适合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7.
症状性病名是病名演变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也是以症状为纲目编撰医籍的需要,虽然症状性病名因症病概念混淆饱受诟病,但基于症状性病名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当前临床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继续继承及发展症状性病名同时,综合应用中医诊断基本要素、西医病名诊断与客观检查指标,弥补症状性病名应用短板。  相似文献   
18.
“症”是中医诊断体系中最具体的要素,症状信息规范化其关键在于明确“症”的认识和理解,文章系统分析中医“症”的内涵,分析目前“症”规范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缺乏统一标准、各家之言迥异、中西医“症”的混杂等,这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临床与科研,不利于中医学术的交流及中医诊断学的现代化研究。因此提出从明确症名定义、统一规范症名、拆分复合症名、区分症状轻重、避免诊断性症名、纳入客观指征等几个方面对中医“症”的描述进行规范,通过建立系统标准体系,进行“症”的量化分级,规范信息采集过程,借助微观指标辨证等开展中医“症”的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木郁克土”角度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PPS)肝郁证大鼠胃肠动力的改变。方法选择3月龄SPF级SD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PPS组、PPS肝郁组和柴胡疏肝散组,采用去势法结合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建立PPS肝郁证大鼠模型,用柴疏疏肝散进行干预,观察大鼠体重增长率、饲料消耗量、胃残留率及肠推进率变化。结果在体重增长率方面,PPS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PPS肝郁组显著低PPS组(P<0.01);柴胡疏肝散组显著高于PPS肝郁组(P<0.01)。在饲料消耗方面,PPS组高于假手术组,PPS肝郁组低于PPS组;柴胡疏肝散组高于PPS肝郁组。在胃残留率方面,PPS肝郁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PPS组(P<0.01);柴胡疏肝散组显著低于PPS肝郁组(P<0.01)。在肠推进率方面,PPS肝郁组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PPS组(P<0.01);柴胡疏肝散组显著高于PPS肝郁组(P<0.01)。结论PPS肝郁大鼠的体重和饲料消耗量发生了改变,体重的增长与饲料的消耗量存在一定的联系,且与大鼠胃肠动力有关。从“木郁克土”角度提示其机制可能是肝郁状态影响到了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Stroke presents as a transient or chronic brain dysfunction and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high mortality. The doctors and scientists would like to argue how to enhance the validity of th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nd h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treatment on stroke.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current worldwide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strok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and ClinicalTrial.gov in the past 10 years. METHODS: We conducted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 articles regarding stroke rehabilitation published in English from 2003 to 2013 and indexed in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and Web of Science databases. Data were downloaded on March 15, 2013. RESULTS: (1) From 2003 to 2013, 2 654 clinical trials investigating stroke were indexed in ClinicalTrials.gov. There were only 58 clinical trials registered in 2003, and there was a marked increase from 2005. A total of 605 clinical trials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were conducted in the past 10 years. (2)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trials in the field were registered by North American institu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Asian countries, China and Taiwan area of China also published a reasonable proportion of the trials, but comparatively speaking, the number of trials is really rare. Most of the interventions were drugs, followed by the devices,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were ranked third. (3) In the past 10 years, there were 4 052 studies on stroke indexed by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CONCLUSION: From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progress, we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clinical trials and papers on stroke rehabilitation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past 10 years, between them a remarkable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