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66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探讨实验性肱骨骨折持续动态压应力内固定环境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新西兰兔行肱骨干横断截骨,实验组以形状记忆接骨器内固定产生持续动态压应力的生物力学环境,对照组以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后立即剖取完整的肱骨一内固定标本,行轴向压缩、扭转和三点折弯力学试验。结果:术后即刻两组的扭转刚度、最大扭矩和最大弯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弯曲刚度略高于对照组(P〈0.05)。轴向压缩试验则显示实验组的抗压刚度和应力遮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1),而抗压强度与对照组差别不显著。结论:形状记忆接骨器在维持骨折端稳定的基础上在骨折间隙产生持续动态的轴向压应力,其特殊的材质选择和结构设计,有助于在避免内固定失败风险与保持骨折间隙内刺激骨痂生长所需的合理应变水平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92.
Background contextRat models with altered loading are used to study disc degeneration and mechano-transduction. Given the prominent role of mechanics in disc function and degeneration, it is critical to measure mechanical behavior to evaluate changes after model interventions. Axial compression mechanics of the rat disc a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uman disc when normalized by geometry,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umbar and caudal disc have been quantified in axial compression. No study has quantified rat disc torsional mechanics.PurposeCompare the torsional mechanical behavior of rat lumbar and caudal discs, determine the contribution of combined axial load on torsional mechanics, and compare the torsional properties of rat discs to human lumbar discs.Study designCadaveric biomechanical study.MethodsCyclic torsion without compressive load followed by cyclic torsion with a fixed compressive load was applied to rat lumbar and caudal disc levels.ResultsThe apparent torsional modulus was higher in the lumbar region than in the caudal region: 0.081±0.026 (MPa/°, mean±SD) for lumbar axially loaded; 0.066±0.028 for caudal axially loaded; 0.091±0.033 for lumbar in pure torsion; and 0.056±0.035 for caudal in pure torsion. These values were similar to human disc propertie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ranging from 0.024 to 0.21 MPa/°.ConclusionsUse of the caudal disc as a model may be appropriate if the mechanical focus is within the linear region of the loading regime. These results provide support for use of this animal model in basic science studies with respect to torsional mechanics.  相似文献   
93.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骨粘连蛋白作为广泛分布的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与骨的生长和重建、肿瘤发生、细胞分化等多种生命活动有关。 目的:对骨粘连蛋白的结构、主要生物学功能进行简要综述,从而较全面地概括其各方面可能存在的作用。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2010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万方数据库(http://www. wanfangdata.com.cn)。英文检索词为“osteonectin, SPARC, matricellular protein, fracture healing, tumorigenesis”,中文检索词为“骨粘连蛋白,细胞外基质蛋白,骨折愈合,肿瘤发生”。计算机初检得到59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保留27篇进一步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作为一种广泛表达的细胞外蛋白,骨粘连蛋白不仅能作为细胞外基质的结构蛋白,同时也能作为多种物质的调节蛋白。骨粘连蛋白主要通过与Ca2+及胶原结合的方式,调节多种生命活动,但对其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其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另一方面,虽然有许多骨粘连蛋白病理状态下在人体内异常表达的报道,但有关骨粘连蛋白的前瞻性研究至今仍停留在动物实验及体外细胞实验,主要是用骨粘连蛋白基因敲除的小鼠进行研究,而将其应用于临床或许还有较为长远的过程。但是可以预见,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骨粘连蛋白会在骨折愈合、肿瘤治疗等临床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股骨头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Pipkin骨折)的外科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月我科收治的18例Pipkin骨折病例资料,按:Pipkin分型:Ⅰ型5例,Ⅱ型7例,Ⅲ型1例,Ⅳ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4天,平均7天.采用后外侧Kocher-Langenbeck入路、改良髋外后侧入路或联合入路进行手术治疗,股骨头骨折均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Ⅲ型合并股骨颈骨折者采用钛质空心螺钉固定;Ⅳ型合并髋臼骨折者采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固定髋臼骨折.结果 18例获12~48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术后18个月,按D'Aubigue-Postel评分法,本组病例随访,优8例,良7例,中1例,差2例;优良率83.3%.2例差者均为Ⅳ型合并复杂性髋臼骨折者,其中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髋周异位骨化.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可吸收螺钉断裂及异物反应现象,均无深部感染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选择手术治疗的Pipkin骨折病例,后方入路有利于显露骨折部位、不破坏股骨头前方血运等优点,可吸收螺钉、ATMFS是治疗Pipkin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压应力环境下骨折愈合时环氧化酶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愈合时的组织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方法新西兰兔行单侧肱骨干横断截骨,试验组以形状记忆接骨器内固定,在骨折端造成持续动态压应力,对照组以加压钢板内固定。分别于术后第3、7、14、21、28、56和84天时在骨折间隙内取材。行组织学、生物化学和Real-time RT-PCR等研究。结果环氧化酶-2mRNA的表达量较骨折前显著上升。且术后21~28d时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生物化学结果则显示21~28d时试验组的骨痂钙磷含量和血中B-ALP活性也较高,而此时试验组骨折间隙内软骨内成骨也领先于对照组。结论形状记忆接骨器产生的持续动态压应力诱导了COX-2基因的转录,并因此促进了软骨内成骨,加速了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96.
任可  张春才  汪光晔  赵建宁  陆维举  李波 《医学争鸣》2007,28(19):1778-1782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压应力环境对实验性骨折愈合时环氧化酶mRNA表达水平以及前列腺素E2 (PGE2)和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的影响. 方法:80只新西兰兔行单侧肱骨干横断截骨,实验组以天鹅记忆接骨器内固定,在骨折端造成持续动态压应力,对照组以4孔加压钢板固定. 分别于术后第3, 7, 14, 21, 28, 56, 84日时,在骨折间隙内取材,行组织学、放射免疫和Real-time RT-PCR等观察及检测. 结果:环氧化酶-2(COX-2) mRNA的表达量以及PGE2和cAMP的含量均较骨折前显著上升,且实验组在术后3~4 wk时以上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织学结果则显示实验组骨折间隙内软骨内成骨和编织骨向板层骨的改建均领先于对照组. 结论:天鹅记忆接骨器产生的持续动态压应力通过COX-2,PGE2和cAMP这一信号通路使得成骨细胞分化成熟,促进了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97.
脊神经后根小范围选择性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加内收肌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珠临床效果。方法 对18例以下肢痉挛为主要症状的脑瘫施行SPR术及内收肌切断术。结果 通过术后2年以上随访,症状较轻的8例中,有6例能单腿站立,症状较重的10例中,有6例能在室内脱手行走。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收肌切断术加SPR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不但缩小了SPR在脊柱上的手术范围,而且减少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  相似文献   
98.
99.
记忆合金弓齿钉处理踝关节骨折中的下胫腓联合分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方法。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采用记忆合金弓齿钉固定治疗的24例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19~71岁,平均43岁。所有患者结合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按Lauge-Hansen分型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按照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骨折获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9.2周。术后AOFAS评分为(87.50±13.16)分。1例并发创伤性关节炎,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临床疗效优16例,良5例,可2例,差1例。结论:记忆合金弓齿钉处理踝关节骨折并发的下胫腓联合分离,不仅能保留踝关节及下胫腓联合的生理活动,且负重前无须常规取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0.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远端节段楔形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长期随访时融合区下方邻近节段楔形变相关的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指导手术治疗。方法 2003年3月~2006年1月连续收治的64名诊断为LenkeⅠ型或Ⅱ型的AIS患者纳入分析,所有患者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手术治疗。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末次随访(≥术后2年)时记录各项影像学数据,主要包括冠状面指标、矢状面指标、肩平衡指标及融合区平衡指标。分析这些指标与术后末次随访时融合区下方邻近节段成角及楔形变的相关性。结果融合区下方椎间隙成角术前为4.59°±4.75°,术后2周为1.46°±2.82°,末次随访时为2.81°±6.43°。末次随访时的融合区下方椎间隙成角与术后即刻椎间隙成角、矢状面平衡以及融合下终椎偏移相关(r2=0.743 3,P〈0.01)。末次随访时的融合下终椎倾斜与术后即刻的下终椎成角、远端末融合节段前凸、下终椎偏移以及冠状面平衡相关(r2=0.887 9,P〈0.01)。结论应用全椎弓螺钉系统矫形时,当脊柱侧凸矫形术后融合区下方邻近的椎间隙成角、下终椎倾斜或偏移时,极易发生术后远期的邻近节段倾斜或椎间隙楔形变。术前完善的手术策略制定、术中保持融合下终椎水平对于防止术后下方邻近节段退变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