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12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1.
髋臼后壁厚度的解剖学测量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髋臼后壁的解剖厚度,为后壁后柱骨折的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解剖男女各8例成人新鲜冷冻尸体骨盆标本,对髋臼后壁后柱采用"4-6"分割法,分别测量不同分割点后壁厚度以及后柱壁宽度、髋臼直径和深度。结果:根据"4-6"分割法,髋臼后壁两侧厚度较中间高,中点厚度最低。髋臼后壁外1/4分割线厚度为:男(12.78±1.87~8.25±1.14)mm,女(11.90±0.61~7.99±1.01)mm;1/2分割线厚度为:男(25.15±3.40~19.03±3.22)mm,女(24.24±1.12~19.00±2.40)mm;内1/4分割线上下各两个钉道不入关节,中间3点厚度为:男(30.66±2.24~29.87±1.94)mm,女(30.13±2.09~29.72±3.63)mm。结论:根据"4-6"分割法便于估计髋臼后壁不同进针点的厚度,对于后柱壁骨折重建术中避免内固定物进入关节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12.
目的研究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应力分析。方法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正常骨盆模型和模拟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盆模型,并根据坐位承重情况,对比研究相关应力分布。结果成功建立正常骨盆模型和模拟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盆模型,并对其在坐位时承重情况进行加载分析,证明:(1) 完整骨盆受到外力后,力的传导沿腰椎→骶骨→双侧骶髂关节面→髂骨→坐骨支的传导途径,力的分布比较分散, 相应节点上受到的压强平均,最高压强局限;而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盆模型在受到外力后,由于丧失了大部分的骶骨,使得力的传导受限。(2)去掉骶骨后,骶髂关节周围和坐骨支处的节点受到的压强超过完整骨盆,即骨盆的稳定性降低,导致骨盆完整性的改变。结论建立骶骨肿瘤切除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与完整骨盆模型对比,说明其稳定性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13.
赵雪  王攀峰  章云童  张春才  许硕贵  张欣 《中国骨伤》2014,27(12):1008-1011
目的:探讨改进植骨方式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的方法.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改进植骨方式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12例胫骨中下段骨不连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0~69岁,平均47岁.初次外伤至此次骨不连手术时间为9个月~5年,平均1年7个月.伤后行外固定支架治疗4例,钢板内固定治疗6例,髓内钉治疗2例,其中2例来院时已出现钢板、螺钉断裂.11例为非感染性骨不连,1例为感染性骨不连.术前X线及CT检查提示全部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死骨、硬化骨形成.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根据术后X线片复查情况评价骨愈合时间.术后10个月参照Johner-Wruhs标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手术时间90~185 min,平均(125.00±20.15) min;术中出血量225~750ml,平均(415.00±120.00) ml.12例均获随访,时间10个月~2.5年,平均1.5年.术后复查X线片提示,全部病例4个月内骨断端形成骨桥样骨连接,3例6个月达到类骨板样骨愈合,其余9例术后8~12个月达到类骨板样骨愈合.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钢板、螺钉断裂等手术并发症.术后10个月根据Johner-Wruhs标准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价,优10例,良1例,可1例.结论:采用改进植骨方式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在骨不连断端充分加压的基础上建立骨断端多点支撑,实现有效固定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14.
目的比较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自体骨加强的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31例伴骨质疏松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14例采用PMMA加强钉道,17例采用自体骨加强钉道。记录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侧凸的矫正效果。结果两种手术除口服止痛药使用时间和手术费用外,其他临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MA加强组中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神经损伤的症状。结论两种手术对伴骨质疏松的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PMMA加强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可减少口服止痛药的用量,但治疗费用相对较高,且存在骨水泥渗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215.
目的 观察N-对甲苯磺基-L-苯乙胺酰氯甲基酮(N-tosyl-L-phenylalanyl-chloromethyl Ketone,TPCK)干预对延缓晶状体混浊程度的作用,并初步分析TPCK在晶状体氧化应激状态下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同窝SD大鼠离体培养晶状体36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过氧化氢组(H2O2组)和药物干预组(TPCK组),每组12个。于晶状体培养12 h显微镜下观察离体培养晶状体混浊的情况并分别计分;然后每组取一个晶状体匀浆进行热稳定性分析;其余所有晶状体匀浆后测定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结果 TPCK组晶状体混浊程度(8.33%)明显低于H2O2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62,P<0.05)。TPCK组GSH含量为(2.36±0.29)μmol·g-1,与H2O2组(1.12±0.08)μmol·g-1相比明显升高,低于空白对照组(3.52±0.30)μmol·g-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89,P<0.05)。结论 TPCK作为一种烷基化试剂竞争性结合晶状体蛋白巯基而减轻了其氧化损伤程度。TPCK能稳定晶状体蛋白的热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