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34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0 毫秒
31.
目的:探索复杂性髋臼骨折(complex acetabular fractures,CAF)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及多处骨折的治疗方法与对策。方法:2000年8月-2005年3月,收治复杂性髋臼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及多处骨折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4~51岁,平均37.5岁,皆系高能量损伤。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3处,平均2.6处。采用改良髋臼入路,应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空心加压螺钉、Richard钉、交锁髓内钉、天鹅记忆接骨器(SMC)等固定骶髂关节分离、复杂性髋臼骨折、股骨颈、股骨干、胫骨干、肱骨、尺桡骨骨折。结果:术后随访6~31个月,平均13.5个月。12例复杂性髋臼骨折均获解剖复位并达骨性愈合;同侧股骨颈骨折也获解剖复位,10例达骨性愈合。术后3~7个月(平均4.6个月),髋关节功能达到健侧水平;1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关节置换;1例股骨头坏死合并异位骨化导致关节骨性融合。4例骶髂关节分离获解剖复位;其他23处骨折,均获骨愈合。根据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3例,良6例,一般1例,差2例。结论:采用改良髋臼入路、应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固定髋臼骨折,同时固定股骨颈骨折及合并的多处骨折,配合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可以使髋关节获得良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32.
复杂性髋臼骨折(complex acetabular fractures,CAF)为高能量损伤,受损同时往往合并有严重的内脏器官或皮肤软组织损伤,治疗抢救过程中又可能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复杂性髋臼骨折尽量争取早期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合并有结肠、膀胱造瘘、褥疮和入路附近皮肤挫伤感染的复杂性髋臼骨折,如何确定手术指征、争取手术时机、采用合理的术式、改善患者愈后生活质量是复杂性髋臼骨折治疗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3.
34.
形状记忆合金聚髌器结合拉力螺钉治疗髌骨纵形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但纵形骨折属于特殊类型的髌骨骨折,临床上少见[1],容易误诊、漏诊[2],其治疗原则是保留髌骨、解剖复位、有效固定、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避免髌股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价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加单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2月―2009年12月收治相邻三节段颈椎病患者31例,其中采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加单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19例(A组);采用两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12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Association,JOA)评分的改善率、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12~30个月,平均20个月。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评估都显著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率A组为100%,B组为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两组JOA评分均有改善,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加单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较两椎体次全切除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6.
应用组合式植骨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部骨不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改进的植骨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部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16~59岁,平均32.5岁。4例并发神经损伤,肘关节平均屈伸活动度45°(10°~55°)。均应用组合式植骨 组合式内固定方法重建肱骨髁部。结果:12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12例均获得临床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为术后4.5个月(3.5~10.0个月)。所有病例术后疼痛均明显减轻,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明显改善。按照HSS肘关节评分标准,术前平均(57.16±1.75)分与术后平均(89.53±2.67)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317,P<0.01)。结论:组合式植骨 组合式内固定方法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真正实现肱骨髁部的解剖重建和多点位、多维空间的加压固定,同步实现骨愈合与关节功能康复,是治疗肱骨髁部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7.
骨不连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各种创伤后骨折治疗中,骨不连的治疗仍然是全世界骨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据相关资料统计,美国每年发生的约600万骨折患者中,约5%~10%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1]。骨不连的治疗方法可分为手术治疗、生物及物理治疗等,目前依然以采取手术内固定自体骨植骨为主,生物治疗、物理治疗正逐渐成为行之有效的新的治疗手段。1植骨和内固定植骨骨移植物通过成骨作用、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支持新骨的形成。常用的移植物有自体骨组织、同种异体骨组织、骨替代材料以及新近发展的生长因子和基因治疗。目前自体松质骨因其自身优点仍然作为首选,异体…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应力分析。方法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正常骨盆模型和模拟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盆模型,并根据坐位承重情况,对比研究相关应力分布。结果成功建立正常骨盆模型和模拟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盆模型,并对其在坐位时承重情况进行加载分析,证明:(1) 完整骨盆受到外力后,力的传导沿腰椎→骶骨→双侧骶髂关节面→髂骨→坐骨支的传导途径,力的分布比较分散, 相应节点上受到的压强平均,最高压强局限;而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骨盆模型在受到外力后,由于丧失了大部分的骶骨,使得力的传导受限。(2)去掉骶骨后,骶髂关节周围和坐骨支处的节点受到的压强超过完整骨盆,即骨盆的稳定性降低,导致骨盆完整性的改变。结论建立骶骨肿瘤切除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与完整骨盆模型对比,说明其稳定性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9.
赵雪  王攀峰  章云童  张春才  许硕贵  张欣 《中国骨伤》2014,27(12):1008-1011
目的:探讨改进植骨方式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的方法.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改进植骨方式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12例胫骨中下段骨不连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0~69岁,平均47岁.初次外伤至此次骨不连手术时间为9个月~5年,平均1年7个月.伤后行外固定支架治疗4例,钢板内固定治疗6例,髓内钉治疗2例,其中2例来院时已出现钢板、螺钉断裂.11例为非感染性骨不连,1例为感染性骨不连.术前X线及CT检查提示全部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死骨、硬化骨形成.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根据术后X线片复查情况评价骨愈合时间.术后10个月参照Johner-Wruhs标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手术时间90~185 min,平均(125.00±20.15) min;术中出血量225~750ml,平均(415.00±120.00) ml.12例均获随访,时间10个月~2.5年,平均1.5年.术后复查X线片提示,全部病例4个月内骨断端形成骨桥样骨连接,3例6个月达到类骨板样骨愈合,其余9例术后8~12个月达到类骨板样骨愈合.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钢板、螺钉断裂等手术并发症.术后10个月根据Johner-Wruhs标准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价,优10例,良1例,可1例.结论:采用改进植骨方式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在骨不连断端充分加压的基础上建立骨断端多点支撑,实现有效固定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观察N-对甲苯磺基-L-苯乙胺酰氯甲基酮(N-tosyl-L-phenylalanyl-chloromethyl Ketone,TPCK)干预对延缓晶状体混浊程度的作用,并初步分析TPCK在晶状体氧化应激状态下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同窝SD大鼠离体培养晶状体36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过氧化氢组(H2O2组)和药物干预组(TPCK组),每组12个。于晶状体培养12 h显微镜下观察离体培养晶状体混浊的情况并分别计分;然后每组取一个晶状体匀浆进行热稳定性分析;其余所有晶状体匀浆后测定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结果 TPCK组晶状体混浊程度(8.33%)明显低于H2O2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62,P<0.05)。TPCK组GSH含量为(2.36±0.29)μmol·g-1,与H2O2组(1.12±0.08)μmol·g-1相比明显升高,低于空白对照组(3.52±0.30)μmol·g-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89,P<0.05)。结论 TPCK作为一种烷基化试剂竞争性结合晶状体蛋白巯基而减轻了其氧化损伤程度。TPCK能稳定晶状体蛋白的热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