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3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HPLC-ESI-MS/MS法同时测定珠子参中15种皂苷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三重四极杆质谱法(HPLC-ESI-MS/MS)同时测定珠子参中15种皂苷类化合物(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o、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3、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c、人参皂苷Rh2、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f、三七皂苷R1、姜状三七皂苷R1、竹节参皂苷IVa)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Sunfire TMC18色谱柱(150 mm×1.5 mm,5μm),以含0.05%甲酸的乙腈-水(10∶9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离,HPLC-ESI-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外标法定量。优化了色谱分离条件、质谱去簇电压(DP)、碰撞能量(CE)和碰撞池出口电压(CXP)等参数,并考察了浓缩温度、提取时间等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 15种皂苷类化合物在0.000 9~2 952.592 3μg/m L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检出限范围为0.003~626.554 ng/m L,定量限为0.075~1 762.150 ng/m L,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8.15%~101.12%,RSD为0.82%~2.1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可以对珠子参中多种皂苷类化合物进行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42.
目的 研究山楂核干馏液抗炎和抗菌的主要物质基础。方法 使用干馏釜制备山楂核干馏液;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对干馏液进行分离;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山楂核干馏液进行分析;以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生成一氧化氮模型评价山楂核干馏液的抗炎作用,采用微稀释法评估其体外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活性,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其谱效关系,以评估其抗炎和抗菌活性,并筛选主要活性化合物。结果 山楂核干馏液及其4个亚流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和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作用,其中Fr.B的抗炎和抗菌作用均较强。从山楂核干馏液4个流分的色谱图中确定12个共有峰,其中发挥主要抗炎作用的成分为4、6、2、9号峰,质谱分析鉴定4个峰分别对应2,6-二甲氧基-4-甲基苯酚、1,2,5-三甲氧基-3-甲基苯、2,6-二甲氧基苯酚和乙酰丁香酮;发挥主要抗菌作用的成分为4、2、9、11号峰,质谱分析鉴定这4个峰分别对应2,6-二甲氧基-4-甲基苯酚、2,6-二甲氧基苯酚、乙酰丁香酮和二氢芥子醇。结论 山楂核干馏液具有较好的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生成一氧化氮的作用,同时对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明确了山楂核干馏液中2,6-二甲氧基-4-甲基苯酚、1,2,5-三甲氧基-3-甲基苯、2,6-二甲氧基苯酚和乙酰丁香酮4个成分对其抗炎作用贡献最大,2,6-二甲氧基-4-甲基苯酚、2,6-二甲氧基苯酚、乙酰丁香酮和二氢芥子醇对其抗菌作用贡献最大。研究结果为山楂核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相关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比较林下种植重楼和珠子参根际土壤与原生林地土壤特征差异,了解植被变化对土壤特征的影响。方法 以林下移栽种植重楼和珠子参为对象,测定根际土壤特征并与相对应的原生林地土壤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珠子参根际土壤有机碳(46.14 g·kg–1)、有机质(79.55 g·kg–1)、全钾(9.65 g·kg–1)和硝态氮(0.006 g·kg–1)质量分数较高,而全磷(0.49 g·kg–1)、速效磷(0.03 g·kg–1)和铵态氮(0.01 g·kg–1)质量分数的最高值出现在重楼根际土壤中。原生林地土壤中蔗糖酶(51.66 mg·g–1·d–1)、脲酶(372.6 μg·g–1·d–1)、过氧化氢酶(9.65 μmol·g–1·d–1)和亚硝酸还原酶(932.04 μmol·g–1·d–1)活性最高。重楼根际土壤脲酶活性高于珠子参根际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则与之相反,其他几种酶的活性在2种药用植物根际土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发现,3种土壤在养分构成、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方面的变化趋势不同。结论 土壤特征之间差异表明,植被类型养分需求和获取策略有所不同,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受到植株自身生理状态和环境条件的双重影响,且往往出现复杂的网状联系。探明药用植物适宜的土壤类型差异能为引种栽培区域划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胡鑫洁  陈梅  李楠  朱虹丽  白俊  周瑞 《中医药导报》2021,27(3):155-158,163
运用中医学理论,结合现代医学,从中医分期辨证的角度出发,对宫颈癌前病变期、围手术期、放化疗期3个阶段进行概述。根据宫颈癌形成、发展的不同时期,治疗上第一阶段应侧重祛邪为主,佐以补虚;第二阶段应补虚与祛邪并重,同时注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第三阶段着重扶助正气,兼顾他症。倡导中医药使用不同的治法进行分期论治,提高人们对中医分期辨证论治的认知度,运用中西医的优势互补,为临床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5.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药成分、中药剂量、中药炮制、中药配伍、机体状态5个方面探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为临床治疗中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6.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正源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并进行细胞水平实验验证。方法: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文献检索获得正源方活性成分,通过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Similarity Ensemble Approach数据库筛选活性成分潜在靶点,通过OMIM、GeneCards疾病数据库收集肝纤维化的相关靶点,运用Venny平台获得正源方与肝纤维化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建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通过Cytoscape-CytoNCA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功能注释(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模拟关键候选活性成分与核心基因的结合活性。建立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肝星状细胞LX2活化模型,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正源方活性成分145个及相关靶点1109个,肝纤维化靶点1573个,正源方抗肝纤维化潜在作用靶点415个,拓扑分析得关键靶点61个;PPI网络分析核心靶点为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GO富集分析得到1753个条目,其功能主要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酶结合等有关;KEGG富集分析得到174个条目,主要涉及癌症通路、PI3K-Akt通路、细胞凋亡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木犀草素、熊果酸等与Akt1、VEGFA、Jun原癌基因(JUN)等靶点结合活性较强;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正源方给药后,可以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LX2细胞的活化,降低磷酸化PI3K(p-PI3K)/PI3K、磷酸化Akt(p-Akt)/Akt蛋白表达,且具有质量浓度依赖性。结论:正源方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7.
《孙子兵法》与中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其军事思想对历代医家的理论思维和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与中医养生学、攻邪理论、立法遣药、药物归经说等皆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48.
周瑞  唐志书  武婧  谢培  崔春利  宋忠兴  刘妍如 《中草药》2019,50(5):1182-1188
目的评价山茱萸水提液(CO)、0.05μm无机陶瓷膜微滤液(CO-0.05)及中空10 K纤维膜超滤液(CO-10K)对成纤维样滑膜细胞(HFLS)和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抗炎作用,评价膜分离技术富集山茱萸抗炎组分的适用性。方法制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HFLS炎症模型,CCK-8和ELISA法分别检测CO、CO-0.05及CO-10K对HFLS活力和分泌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制备AA大鼠模型,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CO(120 mg/kg)组、CO-0.05(120 mg/kg)组、CO-10K(120 mg/kg)组、阳性对照白芍总苷(TGP,0.125 mg/kg)组,造模同时ig给药,共给药23 d。检测各组大鼠足趾肿胀、体质量,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IL-1、IL-6、前列腺素E_2(PGE_2)、TNF-α水平。结果 CO、CO-0.05及CO-10K均可以显著抑制IL-1β/TNF-α诱导的滑膜细胞分泌细胞因子(P0.05、0.01、0.001),并且能够显著缓解AA大鼠足趾肿胀(P0.05、0.01、0.001),改善大鼠体质量增长缓慢的情况(P0.05、0.01、0.001),减少AA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P0.001)。通过山茱萸膜微滤液和膜超滤液对炎症细胞因子产生的抑制率比较,发现膜超滤液具有更显著的抑制炎症因子产生的作用。结论 CO-0.05和CO-10K均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而中空纤维膜超滤分离技术更适用于山茱萸抗炎组分的富集。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评估基于双层光谱CT腰椎扫描获得的椎体体积HU值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门诊患者9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过腰椎双层光谱CT扫描,包括QCT。同时测量纳入患者L1和L2椎体的体积HU值和基于QCT扫描的体积骨密度值。依据腰椎QCT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骨量正常组、低骨量组和骨质疏松组,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体积HU值与QCT测量的体积骨密度的关系。使用ROC曲线分别计算体积HU值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最佳诊断阈值以及使用逻辑回归模型确定性别、年龄和体积HU值与骨质疏松发生的关系。结果 L1和L2的平均体积HU值与QCT测量的BMD之间有极好的相关性(r= 0.941, P<0.001);ROC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最佳阈值分别为154.73 HU(灵敏度为92.9 %)和106.52 HU(灵敏度为86.6 %);年龄和基于双层光谱CT测量的体积HU值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显著相关(P<0.001),OR值分别为1.172和0.928。结论 基于双层光谱CT测量的体积HU值和QCT测量的体积BMD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基于腰椎体积HU值的阈值能准确预测骨量异常减低和骨质疏松,因此,体积HU值可以作为临床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50.
目的:调查我院呼叫器及遥控器的污染情况。方法:原则上每个临床科室随机采样1个呼叫器和1个遥控器,按物品和环境表面监测方法进行,共采集样本52例。结果:呼叫器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8.46%,遥控器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0.77%。污染的菌种为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产酸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粘质沙雷菌、异型枸椽酸杆菌等。结论:呼叫器和遥控器污染严重,除皮肤上常见菌丛,还有医院感染的主要细菌-革兰氏阴性菌,应加强呼叫器及遥控器的清洁消毒,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