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顾健  仇焱  龙绍疆 《中药材》2005,28(8):695-697
目的:研究大黄、川芎对关木通致大鼠急性肾毒性的影响.方法:测定关木通水煎剂总马兜铃酸的含量并复制关木通大鼠急性肾毒性模型,观察大黄、川芎对关木通所致大鼠急性肾毒性模型血尿素氮、肌酐、尿蛋白、尿钠、尿渗透压、尿NAG酶及肾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结果:关木通水煎剂(3 g生药/ml)总马兜铃酸含量平均值为13.4 mg/ml,大黄、川芎均能使大剂关木通所致的大鼠血尿素氮、肌酐升高状况降低,对尿钠、尿蛋白也有降低作用,对尿量、尿NAG酶无明显影响,肾脏组织病变程度也较关木通组轻.结论:大黄、川芎对大剂量关木通所致大鼠急性肾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2.
川芎GAP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我们在川芎规范化种植(GAP)课题研究中,栽培技术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相关的体会与经验教训;还讨论了中药材GAP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53.
联合应用UPLC-Q-TOF-MS与GC-MS技术,结合基于多元统计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运用UPLC测定并比较甘松新酮等5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对仿野生栽培甘松与野生甘松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综合分析。基于LC-MS与GC-MS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一致,即仿野生组的G1、G2与野生组的G8~G19聚为第1类,而野生组的G7与仿野生组的G3~G6聚为第2类;剔除G1、G2、G7离群数据后,仿野生组的G3~G6聚为一类,野生组的G8~G19聚为一类。根据LC-MS检测的正、负离子模式共鉴定了26个化学成分;运用UPLC对5个指标性成分(VIP>1.5)进行含量测定,仿野生组中的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蒙花苷、甘松新酮和总含量分别是野生组中各成分的1.85、1.52、1.26、0.90、2.93、2.56倍。基于GC-MS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得到10个差异峰,其中仿野生组中α-葎草烯、马兜铃烯的相对含量分别极显著(P<0.01)、显著(P<0.05)高于野生组,而5,6-环氧-3-羟基-7-巨豆烯-9-酮、γ-桉叶醇和juniper camphor等7个成分和12-isopropyl-1,5,9-trimethyl-4,8,13-cyclotetradecatriene-1,3-diol的相对含量分别极显著(P<0.01)、显著(P<0.05)低于野生组。因此仿野生栽培甘松与野生甘松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别基本一致,但仿野生组中的非挥发性成分较野生组中的含量高,部分挥发性成分反之。该研究为综合评价仿野生栽培甘松与野生甘松的药材质量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测定坚杆火绒草及其不同炮制品中绿原酸、咖啡酸和木犀草素的含量.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s色谱柱(50 mm×2.1 mm,1.7 μm),流动相A为甲醇、B为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35℃,流速0.2 mL· min-1,进样量1 μL,多波长分段检测.结果 绿原酸、咖啡酸和木犀草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68 ~73.60 ng(r =0.9999)、1.00 ~20.00 ng(r =0.9999)、0.90 ~40.50 ng(r =0.9999).坚杆火绒草中绿原酸、咖啡酸和木犀草素的含量差异较大,同一植株的叶、花和果实中绿原酸和咖啡酸的含量明显高于根和茎中的;根和茎中均未检测到木犀草素,而花和果实中均含有木犀草素.结论 藏医火灸柱水煮后晒干的工艺不建议义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以半乳糖基修饰的脂质(LAC)为肝靶向材料,制备载波棱芴酮肝靶向脂质体,考察其与波棱芴酮脂质体对CCl4致肝损伤小鼠保护作用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波棱芴酮半乳糖化脂质体、波棱芴酮脂质体,并对半乳糖化的波棱芴酮脂质体进行质量评价。体内药效实验,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波棱芴酮单体组、波棱芴酮脂质体组、波棱芴酮半乳糖化脂质体组。每日给小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单体、波棱芴酮脂质体、波棱芴酮半乳糖化脂质体1次,给药剂量20 mg/kg,共7天。实验末期,腹腔注射CCl_4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肝脏称重,计算肝脏系数,并测定各组小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指标,HE染色对肝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制备的波棱芴酮半乳糖化脂质体平均粒径(128.9±1.8)nm,分散系数为0.172±0.006,给药剂量为20mg/kg的体内药效结果表明,与波棱芴酮脂质体组相比,半乳糖化的波棱芴酮脂质体组显著降低CCl_4致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脏系数和血清ALT、AST水平,肝组织病理形态损伤减轻,肝脏SOD和GSH-Px活性升高,减少肝组织匀浆中MDA的含量。结论:经半乳糖基修饰的脂质体能够提高药物在肝脏的聚集,增强CCl_4致化学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6.
曾锐  任桂友  王爽 《中成药》2014,(5):1081-1084
目的优选复方龙砂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响应面法,以挥发油体积为响应值,选取加水量、浸泡时间和蒸馏时间三个因素进行中心组合试验优化挥发油提取工艺;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黄芩苷量和干膏率二者的综合评分值为指标,对挥发油提取残渣与地龙等其余6味药材合并后所进行的提取工艺中的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进行优选。结果挥发油提取最佳工艺为加10倍量水,浸泡36 min,蒸馏提取5.5 h;水提取最佳工艺为提取3次,每次加水10倍,提取1 h。结论实验合理的利用了两个设计方案的特点,所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57.
《中成药》2017,(2)
彝医药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彝药剂型集中体现了彝医几千年来临床用药的特点。其起源与发展主要从4个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考证,从彝族创世史诗中搜寻彝药剂型的起源及传统剂型,从彝族毕摩经典中挖掘关于彝药剂型的积淀,从彝医药古籍专著中总结归纳彝药剂型的种类及其发展,在其他史料的客观记载中追溯彝药剂型的久远历史。同时,结合目前国内彝成药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其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葛根总黄酮-黄连总生物碱"组分对小鼠进行急性毒性反应试验,给予大鼠灌胃观察其亚急性毒性反应,初步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采用灌胃给药方法给予小鼠不同剂量葛根总黄酮-黄连总生物碱,观察急性毒性反应症状、体征、死亡时间和累计死亡率,用Bliss法分别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及其95%可信限。对大鼠进行灌胃给药30d,给药期间观察大鼠的一般外观活动和行为活动状况,第30d末给药后1h,对大鼠进行系统尸解,检测血液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0.60424g/kg;LD5=0.25093g/kg;LD95=1.4550g/kg,95%可信限:0.50594~0.72163 g/kg。小鼠急性毒性表明葛根总黄酮-黄连总生物碱配伍急性毒性低于生品黄连毒性(黄连生品LD50=0.44679g/kg),组分对小鼠肝肾影响为一过性药物影响。大鼠给药有效成分剂量为空白组和1.4769、0.9233、0.3692g/kg剂量组心、肝、脾、肺、肾、胃、十二指肠、肾上腺、睾丸、附睾、精囊腺、子宫、卵巢等脏器未见由药物引起的明显组织、结构改变。血常规检查与血液生化指标检查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9.
目的考察民族药白花丹的主要有效成分白花丹醌大鼠原位胃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原位灌注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肠灌注液中白花丹醌含量的变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酚红的浓度。结果白花丹醌在十二指肠、回肠、空肠、结肠的吸收率分别为41.37%,49.86%,44.37%和41.36%,最佳吸收部位为回肠段。不同质量浓度的肠灌注液(50,100,200 mg.L-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为:0.688 8,0.662 0和0.530 8;白花丹醌胃吸收特点有待进一步考察。结论白花丹醌肠道吸收较好,最佳吸收部位为回肠。  相似文献   
60.
目的 采用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的紫杉醇和多西他赛,分别考察两者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点和差异.方法 将16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单次注射多西他赛和紫杉醇;采用DAS药动学程序对经时血药浓度进行室模型拟合,并用SPSS软件比较参数.结果 多西他赛与紫杉醇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均符合二室模型;两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