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2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87篇
耳鼻咽喉   68篇
儿科学   37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180篇
口腔科学   34篇
临床医学   490篇
内科学   388篇
皮肤病学   89篇
神经病学   125篇
特种医学   96篇
外科学   468篇
综合类   927篇
预防医学   403篇
眼科学   53篇
药学   396篇
  5篇
中国医学   96篇
肿瘤学   116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49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85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6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中国药房》2019,(9):1251-1255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细胞色素P_(450)(CYP)酶的亚型CYP3A4、CYP2C8和CYP3A5的基因多态性与羟氯喹不良反应、血药浓度的相关性,为羟氯喹的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病例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因长期(>6个月)服用羟氯喹(日剂量为200~400 mg)出现不良反应的77例AID患者,收集患者信息、血样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不良反应发生部位分为肝功能正常组和肝功能异常组、肾功能正常组和肾功能异常组、眼部正常组和眼部异常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羟氯喹全血药物浓度,MassARRAY系统检测患者CYP3A4、CYP2C8和CYP3A5的基因型,通过χ~2检验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羟氯喹不良反应的发生差异,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基因型患者羟氯喹血药浓度的差异。结果:CYP3A5 rs4646453位点在肾功能正常组与肾功能异常组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异常组患者中CC基因型较AA+AC基因型的发生率高;CYP2C8 rs10882526位点在肝功能正常组与肝功能异常组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异常组患者中等位基因G较等位基因A的发生率高,AG基因型较AA基因型的发生率高。77例AID患者CYP3A4、CYP2C8和CYP3A5的基因多态性与血药浓度无显著相关性。在亚组分析时,5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CYP2C8 rs10882521的GT、GG和TT基因型的平均血药浓度分别为514.1、735.3、785.9 ng/mL,其中GG和TT基因型明显高于GT基因型(P<0.05)。结论:AID患者携带CYP3A5 rs4646453 CC基因型服用羟氯喹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更高,携带CYP2C8 rs10882526位点的等位基因G和AG基因型服用羟氯喹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更高。SLE患者服用相同剂量羟氯喹,携带CYP2C8 rs10882521 GT基因型较其他基因型患者血药浓度低。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后注意网络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20位行DSA和15位未行DSA的脑卒中患者的基础认知功能。应用注意网络测试(ANT)评估两组患者警觉、定向、执行控制等三个注意网络成分效率,并比较上述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5天的网络功能的变化特点。结果 DSA组和非DSA组术前MMSE、焦虑抑郁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注意网络功能方面警觉网络[(27.95±32.19)vs (26.47±43.12)ms]、定向网络[(53.90±32.52)vs(52.67±26.31)ms]和执行控制网络[(157.20±94.68)vs(157.07±79.92)ms]反应时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较术前,DSA组术后第5天的警觉网络反应时显著减少[(27.95±32.19)vs(11.35±26.80)ms,P=0.010],非DSA组反应时显著增加[(26.47±43.12)vs (39.60±38.67)ms,P=0.035];两组的定向和执行控制网络在两个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控制基础水平的差异后,DSA对两组警觉网络效率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SA组警觉网络效率的变化值与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变化值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1)。结论 DSA对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意网络功能有一定程度损害,主要体现在警觉网络效率,可能表现为患者不能及时灵敏地接受到外部信息刺激。  相似文献   
93.
目的建立肿瘤患者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评价标准,评估rhG-CSF临床使用的合理性。方法以rhG-CSF药品说明书、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等发布的相关药物指南或专家共识为依据,制定肿瘤患者应用rhG-CSF评价标准,对2018年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50例肿瘤患者使用rhG-CSF的归档病历采用加权TOPSIS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rhG-CSF的不合理应用主要集中在给药途径未首选皮下注射、给药剂量不准确和用药疗程不足等。50例病例中相对接近度(Ci)≥80%的有3例(6%), 60%≤Ci<80%的有33例(66%), 40%≤Ci<60%的有14例(28%)。结论基于加权TOPSIS法的rhG-CSF合理性评价发现,该院肿瘤患者应用rhG-CSF基本合理,但仍存在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用药疗程不合理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吐根碱逆转耐药肝癌耐药细胞HepG2/DDP的耐药性及机制。方法 采用顺铂(DDP)大剂量冲击结合低剂量持续诱导方法构建肝癌耐药细胞株HepG2/DDP;采用反向虚拟筛选、分子对接、表面离子体共振实验和免疫印迹实验寻找吐根碱逆转耐药的靶标;转染实验验证吐根碱作用靶标;细胞毒实验检测吐根碱联合DDP对HepG2/DDP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实验验证吐根碱的增敏作用;免疫印迹实验分析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及Cleaved-caspase-3的表达。结果 吐根碱能够增强DDP对HEPG2/DDP细胞的敏感性,使HEPG2/DDP对DDP的耐药指数(RI)由3.69降低到0.93;反向虚拟筛选、分子对接、表面离子体共振实验揭示吐根碱和PARP-1有良好的结合作用;免疫印迹实验显示吐根碱在细胞内显著抑制PARP-1活性;siRNA干扰实验显示HepG2/DDP细胞中PARP-1表达抑制后吐根碱增敏DDP细胞毒性的作用基本消失;流式细胞实验显示吐根碱能够增强DDP对HepG2/DDP细胞的促凋亡作用。结论 吐根碱能够增强HepG2/DDP细胞对DDP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  相似文献   
95.
目的综合对比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各指标,探讨健康男性各年龄段前列腺健康指数(PHI)指标潜在价值及意义。方法对238名1090岁年龄段马鞍山地区健康男性统一检测tPSA、fPSA、p2PSA等指标,按每10岁一组共分为8组,分别计算各组均值及其95%可信区间(CI),综合对比tPSA、fPSA、%fPSA、p2PSA、%p2PSA及PHI指标,绘制各指标年龄相关分布曲线并统计分析曲线特征。结果与其他曲线趋势不同,PHI指标终生随年龄变化特征相当显著:PHI曲线在1090岁年龄段马鞍山地区健康男性统一检测tPSA、fPSA、p2PSA等指标,按每10岁一组共分为8组,分别计算各组均值及其95%可信区间(CI),综合对比tPSA、fPSA、%fPSA、p2PSA、%p2PSA及PHI指标,绘制各指标年龄相关分布曲线并统计分析曲线特征。结果与其他曲线趋势不同,PHI指标终生随年龄变化特征相当显著:PHI曲线在1029岁期间相对平稳,但随后出现2个高峰和1个低谷,分别为青春期高峰于3029岁期间相对平稳,但随后出现2个高峰和1个低谷,分别为青春期高峰于3039岁,PHI=31.83±10.29(95%CI 10.2939岁,PHI=31.83±10.29(95%CI 10.2953.37);老年期最高峰于6053.37);老年期最高峰于6069岁,PHI=42.85±9.06(95%CI 23.9669岁,PHI=42.85±9.06(95%CI 23.9661.75);中年期低谷于4061.75);中年期低谷于4049岁,PHI=9.16±2.05(95%CI 8.1949岁,PHI=9.16±2.05(95%CI 8.1916.76)。与fPSA终生持续缓慢上升不同,PHI与tPSA两者均在老年期转向下,但PHI转折点(6016.76)。与fPSA终生持续缓慢上升不同,PHI与tPSA两者均在老年期转向下,但PHI转折点(6069岁)较tPSA提早约10年。结论 PHI与年龄的相关性较PSA单一指标更敏感更超前,似能更准确反映前列腺总体功能在男性各年龄段的生理或病理动态变化特征。同时综合计算多指标而获取的PHI新指标,可能较以往PSA单一肿瘤标记物具有更多的潜在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6.
向下转诊是双向转诊制度重要组成部分,是双向转诊发挥有效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等作用的重要环节[1-2].然而,近几年研究发现,下转患者数明显低于上转患者数[3-6].分析影响下转患者数低的原因对寻找对策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对转诊过程重要参与者——医院医生的问卷调查,结合一些患者的调查数据,探讨现阶段下转患者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7.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木瓜蛋白酶所致大鼠肺气肿模型的早期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木瓜蛋白酶气管内滴注的方法,将体质量170~220 g 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模型组(R),ATRA治疗组(R1),棉籽油组(R2)各15只.后3组向大鼠气管内滴注5%木瓜蛋白酶1 ml/kg,N组同样滴注等量生理盐水,14d后,分别向R1组和R2组大鼠腹腔内连续注入1 000 μg/kgATRA和棉籽油,第90天杀死全部大鼠.取出肺组织,行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的肺脏的病理变化,和病理形态学图像分析了解肺气肿模型是否建立及ATRA对于木瓜蛋白酶复制的大鼠肺气肿模型的早期干预效果.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各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Ⅱ)凋亡率,及Bax蛋白、Bcl-2蛋白阳性细胞个数,比较各组之间AECⅡ凋亡率,及Bax蛋白、Bcl-2蛋白阳性细胞个数的差异.结果 肺体积结果显示:R、R1、R2组的肺体积与N组比较,明显增大;R、R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泡形态学结果显示:R、R1、R2与N组比较,每个视野内的肺泡数明显减少,平均肺泡面积增大,平均内衬间隔较大,R2组相对于R组,肺泡形态学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R2组与N组比较,大鼠肺组织AECⅡ凋亡明显增多,R1与R组比较,AECⅡ凋亡率明显下降,R2与R组比较,AECⅡ凋亡率无明显变化,R、R1、R2组在造模后肺泡壁细胞Bcl-2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N组,R组肺泡壁细胞Bcl-2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R1组,R组肺泡壁细胞Bcl-2阳性细胞百分比与R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R2组在造模后肺泡壁Bax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N组,R组肺泡壁细胞Bax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R1组,R组肺泡壁Bax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与R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1组Bcl-2/Bax比例明显高于R、R2组,而与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TRA治疗可降低大鼠肺气肿模型AECⅡ凋亡率,调节Bax蛋白、Bcl-2蛋白表达,对大鼠肺气肿进程起到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98.
成年雄性昆明种小鼠分为对照组、丙基硫氧嘧啶(PTU)组、PTU+T4组,造模8周后,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神经颗粒素(Ng)表达,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小鼠海马区Ng表达降低,用T4治疗可使之恢复,提示海马内Ng减少可能是成年期甲减雄性小鼠认知功能受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
周超  孙耕耘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2):1541-1544
目的调查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近10年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学构成与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方法比较两个不同时间段(1996年6月~2001年6月和2001年7月~2006年6月)病原学分布特点及细菌耐药性的变迁。结果10年间,有完整病历资料、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共1236例,VAP发生率为44.34%(538/1236);在538例VAP中,2种及2种以上致病菌感染占56.51%;革兰阴性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为VAP的主要致病菌(68.63%)(385/561);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为VAP的主要革兰阳性致病菌(75.40%)(95/126);真菌占20.98%(183/872);铜绿假单胞菌在两个时间段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不动杆菌属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8.23%~15.23%);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的敏感性明显下降,耐苯唑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显著升高(18.75%~71.43%)。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是我院VAP的主要革兰阴性致病菌,10年间,致病菌的分布及细菌耐药菌性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临床初始经验性治疗面临更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100.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是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成和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为特征的疾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常见并发症。因SLE中过早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上升,在过去30多年里,人们开始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和其后遗症正逐渐成为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