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3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47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98篇
内科学   41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21篇
综合类   618篇
预防医学   5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25篇
中国医学   1441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目的】 研究狼疮性肾炎(LN)继发骨质疏松(OP)患者的常见证型及其证型演变和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及风湿病科住院的LN且行骨密度检查的1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密度值,将患者分为OP组和非OP组,分析2组患者的证型分布、临床特征以及OP组患者的早期证型特点。【结果】(1)131例患者中,OP组66例,非OP组65例。(2)一般特征方面,与非OP组比较,OP组患者的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有骨折发生史者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2组患者的性别、饮酒史、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免疫抑制剂使用史、钙剂和维生素D使用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证型分布方面,OP组以脾肾阳虚证为主,占83.3%(55/66),而非OP组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占58.5%(38/6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组脾肾阳虚患者的早期证型以热毒炽盛及脾肾气虚为主,分别占了50.9%(28/55)及40.0%(22/55)。(4)临床表现方面,OP组患者出现腰痛/酸、骨痛、水肿、心包积液、胸水、畏寒的比例明显高于非O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N继发OP患者的常见中医证型为脾肾阳虚证,早期证型为热毒炽盛和脾肾气虚证,且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临床多表现为腰痛、骨痛、水肿、浆膜腔积液。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观察健脾益气方联合化疗对肺脾气虚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根据是否服用健脾益气方汤药将 185 例肺脾气虚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 98 例和对照组87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观察组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加服健脾益气方汤药,疗程为21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神疲乏力、气短、食欲不振等症状积分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疗效、目标病灶改善疗效及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KPS评分疗效方面: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的KPS评分提高率为67.3%(66/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5%(3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咳嗽、神疲乏力、气短、食欲不振等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目标病灶改善疗效方面: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的稳定率为63.3%(62/98),高于对照组的47.1%(41/87),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患者化疗后的白细胞(WBC)减少、中性粒细胞(NEU)减少、血红蛋白(HGB)减少、血小板(PLT)减少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健脾益气方联合化疗治疗肺脾气虚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能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显示出中医药治疗肿瘤“带瘤生存”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93.
收集陈纪藩教授门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病例的中药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录入处方,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分析陈纪藩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组方规律,探索新组方。结果共纳入278首中药处方,使用中药95味;用药频次大于50次的有17味,其中杜仲、牛膝、七叶莲、桑寄生、巴戟天、炙甘草、丹参、宽筋藤、川萆薢、茯苓、鹿衔草等11味中药使用频次超过100次,为高频用药;高频药对组合124组,强关联组合56个,从中推演得到核心组合12个,新组方6首。分析结果提示陈纪藩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处方用药以攻补兼施为原则,重在补益肝肾、利湿化痰,辅以祛风除湿、渗利湿邪、活血化瘀,以达到缓解症状、预防筋伤骨损、调理体质的治疗目标。分析结果可为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林昌松教授临床从事中医药治疗风湿病30余年,在采用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有较独特的经验。林昌松教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病机为“风湿瘀阻,肝肾不足,筋伤骨损”,与“湿”“瘀”“虚”有关;治疗当辨活动期与缓解期。活动期以“祛风湿”为主,多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旨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缓解期以“通血脉,强筋骨”为 主,选用断藤益母汤治疗,在祛风湿的基础上,加强通利血脉。常见兼证为湿邪下注及气血不足,可分别采用五苓散加减、黄芪桂枝五物汤、八珍汤等。林昌松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以“祛风湿,通血脉,强筋骨”为治则,同时审因立法,三因制宜,既病防变,已病防残,重视患者的健康宣教、心理治疗、运动疗法、用药后随访等,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5.
【目的】 观察中频电刺激颈肩部穴位区结合推拿按摩治疗甲状腺手术后颈肩部不适的临床疗效,为甲状腺切除术后出现颈肩部不适的患者提供更多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将86例甲状腺手术后颈肩部不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甲状腺术后常规护理和经穴推拿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经穴推拿按摩后,对颈肩穴位区(天柱、颈百劳、阿是穴)进行中频脉冲电刺激,2组均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 d。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前(术后第1天)和治疗后(术后第3天)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颈椎活动度(ROM)评分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镇痛疗效和患者满意度。【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VAS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ROM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颈椎前屈、后伸、左右旁屈方面的 ROM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改善颈椎左右旋转度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CRP浓度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 CRP 浓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42/43),对照组为 76.7%(33/4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总体满意度为76.7%(33/43),对照组为46.5%(20/43)。治疗组总体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频穴位电刺激联合推拿治疗甲状腺术后颈肩不适,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颈椎活动度,降低患者CRP浓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中药治疗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术后是否使用中药将78例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者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31例。2组患者均给予腹腔镜手术切除阑尾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仅使用西药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在对照组西药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黄牡丹汤加减方口服治疗,疗程为 7 d。观察 2 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EU)的变化情况。【结果】(1)手术情况:78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5.49 ± 30.5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7.09 ± 6.72)mL,术中引流管留置率为61.7%。(2)术后情况:2组患者的术后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并发症情况:2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肠梗阻、肠黏连、腹腔残余脓肿、粪瘘等并发症发生。(4)炎症指标情况: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WBC和NEU水平均降低(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WBC水平降低,NEU水平升高(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NEU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联合中药治疗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疗效确切,与术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联合中药治疗有助于缩短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7.
【目的】 通过Meta分析对穴位注射治疗产后尿潴留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从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4月20日。搜索关于穴位注射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相关文献。由2名评价员独立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后,运用RevMan 5.3和Stata 1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9篇文献,涉及2 916例样本。有效率对比:穴位注射优于肌肉注射(P<0.000 01);穴位注射优于体针针刺(P<0.000 01);穴位注射优于诱导排尿治疗(P<0.000 1);穴位注射与中药灌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6);穴位注射与腹针针刺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穴位注射与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5)。穴位注射较对照组可有效减少膀胱残余尿量(P<0.000 01)以及有效缩短首次排尿时间(P = 0.000 8)。【结论】 穴位注射能提高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但仍需更多更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支持。  相似文献   
98.
【目的】 观察益气养血补髓膏治疗肺癌虚证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肺癌虚证癌因性疲乏患者随机分为膏方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包括干预期间指导患者合理作息、适当运动、心理辅导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益气养血补髓膏治疗,疗程为21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Piper疲乏量表评分、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血液分析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过程中,膏方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膏方组28例、对照组29例患者完成全部疗程的治疗。(2)治疗21 d后,膏方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为67.86%(19/28),对照组为37.93%(11/29),组间比较,膏方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气虚评分、血虚评分和中医证候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膏方组的气虚评分、血虚评分和中医证候总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4)治疗后,2组患者Piper疲乏量表的行为、情绪、感觉、认知等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膏方组的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5)治疗后,2组患者QLQ-C30量表的躯体、角色、情绪、认知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膏方组的躯体、情绪、认知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膏方组的HGB、RB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等血液分析指标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研究过程中,未发现与益气养血补髓膏相关的不良反应,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和尿常规等均无异常变化。【结论】 益气养血补髓膏对肺癌虚证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前期接受西药治疗对中医规范化治疗突发性聋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71例(371耳)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2组:入院前在外院接受过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溶栓剂、神经营养药等西药治疗者归入A组(181例),未接受过西药治疗者归入B组(190例)。2组患者均接受统一的中医规范化治疗,比较2组的基线资料及疗效的差异。【结果】(1)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听力下降曲线类型分布、耳聋程度、眩晕伴发率和疗程等可能影响疗效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经过中医规范化治疗后,B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6.32%(50/190)、64.21%(122/190),A组分别为14.92%(27/181)、45.30%(82/181);组间比较,B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前期接受过西药治疗无效者,使用中医规范化治疗仍有一定疗效,但西药的使用可能降低中医治疗效果,其原因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易损伤脾胃、加重失眠,改善微循环类药易致出血及耗气伤血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挖掘国家专利数据库中肺癌化疗期专利中药复方的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检索关于肺癌化疗期的中药复方专利,将中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统计药物频次,进行药物关联组合及关联规则分析,并提取内在核心组合和新方组合。【结果】 共录入89首处方,涉及390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较高的有黄芪、甘草、白花蛇舌草、麦冬、半枝莲、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贝母、半夏、瓜蒌等;常用药物组合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黄芪,白术”“黄芪,甘草”“人参,黄芪”等,频度较高的药物关联规则有“白术→黄芪”和“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并挖掘出内在核心组合8个以及新方4首。【结论】 治疗肺癌化疗期以扶正固本、兼顾祛邪为原则。扶正以益气养阴、固肾健脾为主,尤以补益肺脾气阴为核心;祛邪则在解毒抗癌的基础上,以活血化瘀、理气化痰为基本治法。各专利中药复方的用药具有以下特点:补气健脾以培土生金,祛瘀化痰以散结除积,清热解毒以抗癌消瘤,养阴生津以补虚清燥,固本补肾以填精益髓疗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