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8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5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17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20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81.
钙离子(Ca~(2+))作为细胞内普遍存在的第二信使,其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机体内多种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信号转导,具有广泛和重要的生理学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在心肌损伤的机制研究中,钙超载学说已得到医学学术界的公认,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钙超载是引发心肌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查阅了近10年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针灸对心肌细胞钙超载的保护机制主要有细胞膜Ca~(2+)转运途径、肌浆网膜Ca~(2+)转运途径及线粒体途径(即能量代谢途径)等。  相似文献   
82.
目的:分别整理、分析国内外被引用频次排名前100位的针灸研究论文特征,并初步总结国内外针灸研究异同。方法:分别收集CNKI、万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从2000年以来论文引用频次排名前100位针灸研究论文,对其发表杂志、论文题目、作者、国家地区、出版年份、引用频次、论文类型、研究设计及研究领域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00篇英文论文的引用频次在98~448之间,平均约为159,主要发表于47种杂志;中文论文的引用频次在108~408,平均约为143,主要发表于28种杂志;其中英文刊文数排前两位的杂志是《Pain》和《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中文刊文数排前两位的杂志是《中国针灸》和《上海针灸杂志》。发表英文最多的是美国(38篇),德国(18篇)、英国(17篇)紧随其后,其中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10篇)最多,中文则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同居榜首(8篇);所有论文可分为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文献研究三类,其中英文论文涉及11类疾病,且有近50篇与疼痛相关,中文论文涉及22类疾病,排名前两位的是脑病和代谢性疾病。结论:引用频次分析能有效显示国内外针灸研究论文特征和现状,并初步表明国内外针灸研究存在异同,为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83.
〖H探寻可供临床和教学参考的八髎穴骨度折量定位方法。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1月至6月的100例俯卧位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5mm层厚连续横断面扫描,建立3D图像。测量L5棘突下至尾骨尖、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L5棘突下至八髎穴、后正中线至八髎穴、后正中线至髂后上棘等距离。结果 ①设立骶部骨度表,得到4个骶部折量寸:即L5棘突下至尾骨尖约6寸,L5棘突下至骶管裂孔约3寸,L5棘突下至髂后上棘的垂直距离约1寸,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约2寸。②根据骶部骨度分寸,八髎穴可定位如下:上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1寸,L5棘突下1寸;次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寸,L5棘突下1.7寸;中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2.5寸;下髎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9寸,L5棘突下3.5寸。③根据骶部体表标志,八髎穴可定位如下:从骶部纵向距离观察,上髎穴约平髂后上棘,次髎穴约平L5棘突下和骶管裂孔连线的中点,中髎穴约平L5棘突下和尾骨尖连线的中点,下髎穴约平骶管裂孔;从骶部横向距离观察,次髎穴位于髂后上棘至后正中线距离的一半,八髎穴呈“倒八字”型排列,其连线与后正中线的夹角约25°。结论 以表面标志为基础,用比例关系和骨度分寸来定位八髎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4.
《中成药》2014,(2)
目的比较3种不同磷脂,其组成为大豆磷脂(SPC)、氢化大豆磷脂(HSPC)、复合磷脂(SPC∶HSPC为3∶1,摩尔比)马钱子总生物碱隐形脂质体的体外肝癌细胞SMM7721的摄取特性与抗肿瘤作用。方法硫酸铵梯度法制备马钱子总生物碱隐形脂质体并考察其基本药剂学性质,MTT法比较马钱子总生物碱溶液和3种不同磷脂组成隐形脂质体的抗肿瘤效果,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肝癌细胞对香豆素-6标记的3种不同磷脂组成隐形脂质体的摄取率。结果不同磷脂组成马钱子总生物碱隐形脂质体的体外抗肿瘤效果与SMMC-7721细胞摄取量均具有显著差异,马钱子总生物碱溶液、复合磷脂隐形脂质体、SPC隐形脂质体、HSPC隐形脂质体的IC50分为64.4、17.8、29.6、40.9μg/mL,肝癌细胞对香豆素-6标记的复合磷脂隐形脂质体、SPC隐形脂质体、HSPC隐形脂质体的转染率分别为92.1%、86.2%、18.6%。结论复合磷脂脂质体作为马钱子总生物碱的载体,能显著提高药物进入肝癌细胞的摄取量,增强体外抗肿瘤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5.
心血管疾病社区康复意义重大,在社区开展心血管疾病的社区运动疗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目前,我国开展社区心血管疾病运动疗法主要面对的问题包括:社区心血管病患者运动治疗意识淡薄,专业康复人才缺乏,社区运动疗法实践不充分和社区康复资金缺乏。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强社区心血管疾病运动疗法实践,促进社区康复和医院康复的合作,多方位努力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6.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均高,病情缠绵,且病因病机尚不清楚,目前已成为世界性攻关项目之一。西医由于缺乏对其病因的了解,故尚无治疗的特效药与针对性药物。而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以多层次、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作用于机体,阻止病变发展,在防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本文就中医对RA的研究进展及思路方面,试陈管见。 1 病因病机 RA属中医痹证范畴,但历代又有“历节”、“痛风”、“骨痹”、“顽痹”、“鹤膝风”、“鼓槌风”等称谓。表明RA不同于一般痹证,在病因病机上有其特殊性。目前对…  相似文献   
87.
隔木香饼灸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隔木香饼灸法对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6例),分别采用隔木香饼灸法和乳癖消贴膏外敷治疗,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各组临床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乳房症状、体征、乳房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IL-2、IL-6的改变以及治疗方法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隔木香饼灸法能够明显改善乳腺增生病的症状、体征,降低乳腺病变区的血流阻力指数,提高血清LI-2、IL-6水平,且本疗法对冲任失调型乳腺增生的疗效优于其他证型;结论:隔木香饼灸法治疗乳腺增生有明显疗效,这一疗效是通过改善乳房血运、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人迎寸口脉法针灸的临床意义。方法借助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仪(简称TCD)观察随机选取的62例正常人与62例高血压病患者人迎脉与寸口脉的脉动差异。结果高血压病患者人迎寸口脉之间的脉动差异明显大于正常人(P<0.01);高血压病患者中阳盛组人迎脉动大于寸口脉动,阴盛组寸口脉动大于人迎脉动(P<0.01)。结论人迎寸口脉法临床上可以用来诊察疾病,并可以指导临床辨证,判断病性。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温肾固疏方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氧化应激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通过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造模后,将4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温肾固疏方高、中、低剂量组、雌二醇组、模型组;假手术组仅切除卵巢旁脂肪组织。干预2月后,检测骨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骨密度,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PINP、BGP、TRACP5b、RANKL、OPG的含量。比色法检测血清中MDA、CAT、SOD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股骨近端和股骨总BMD均明显降低,模型组血清MDA活力明显升高(P0.05),而CAT活力下降明显(P0.01),血清TRACP5b、BGP、PINP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OPG、OPG/sRANKL比值下降(P0.05),骨形态改变与骨质疏松症一致;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骨组织形态改善。雌激素组、温肾固疏方高、中剂量组BMD均明显增高(P0.05)。雌激素组、温肾固疏高、中剂量组血清PINP、BGP含量下降(P0.05)。雌激素组、温肾固疏中剂量组TRACP5b含量下降(P0.05)。温肾固疏中、低剂量组血清OPG含量升高(P0.05)。温肾固疏高、中剂量组OPG/sRANKL比值升高(P0.05),低剂量组比值明显升高(P0.01);雌激素组、温肾固疏中剂量组血清MDA活力降低(P0.05),温肾固疏中、高剂量组血清CAT活力升高(P0.05)。结论温肾固疏方可降低骨代谢高转换水平,增加骨形成,减少骨吸收而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抗氧化应激机制可能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