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29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77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41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马方综合征(MFS)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腹主动脉瘤是MFS的罕见症状[2,3,4,5]。该文报道了1例男性患者,22岁,3年前因腹主动脉瘤破裂入院,行腹主动脉+左侧髂动脉置换术,今再发主动脉夹层破裂和腹主动脉瘤。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 A-PRF)膜应用于前庭沟加深术,探讨其促进种植体周附着龈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7月在本院因种植体周附着龈不足而需前庭沟加深术的患者共26例,运用统计学中简单随机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13),实验组应用A-PRF膜,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手术。术后不同时间点对附着龈再生、黏膜状态、疼痛程度进行评价。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2周、12周,实验组新增附着龈分别为(3.15±0.36)mm和(2.81±0.36)m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3±0.29)mm和(2.52±0.30)mm(P<0.05)。实验组术后黏膜愈合状态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3 d疼痛程度为(51.03±12.20)分,与对照组(58.22±9.86)分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A-PRF膜应用于前庭沟加深术可有效促进创口愈合,缓解术后疼痛,并增加种植体周附着龈再生。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制备两亲性聚己内酯-聚乙烯吡咯烷酮(PCL-PVP)聚合物水凝胶用于负载布洛芬-精氨酸药物共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物质的量比1:1布洛芬-精氨酸药物共晶;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制备PCL-PVP聚合物凝胶。将布洛芬-精氨酸共晶负载于PCL-PVP聚合物凝胶上,考察不同亲疏水比例载药物共晶凝胶(PCL:PVP=1:9,3:7,5:5)在pH 5.8,7.4的PBS中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在pH 5.8 PBS中,布洛芬释放速率及释放量受载药凝胶亲疏水比例影响较大,释放72 h后, PCL:PVP=3:7的载药凝胶累积释放量达到约80%,为3组凝胶中的最大值。在pH 7.4 PBS中,不同亲疏水比例的载药凝胶的释放速率差别不大,布洛芬的释放速率较pH 5.8 PBS中的释放速率明显增大,在释放开始12 h后三者累积释放率均已接近或超过80%。结论:药物共晶的体外释放受多种因素影响,两亲性PCL-PVP聚合物凝胶可用于布洛芬-精氨酸药物共晶的载体,具有一定控释作用。  相似文献   
104.
背景 抑郁障碍与脑血管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影响患者的康复,目前的研究多以脑血管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社区脑血管病患者共病抑郁障碍的研究鲜见。目的 调查河北省社区脑血管病患者共病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为疾病预防与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4-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河北省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的精神障碍患病率及相关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以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调查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居住地、精神疾病家族史、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婚姻状况、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饮茶、规律体育锻炼)、心理社会问题(是否存在群体支持问题、住房问题、经济问题、卫生保健服务问题)。以满足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的被调查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符合抑郁障碍诊断将其分为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组和脑血管病未共病抑郁障碍组。对脑血管病患者共病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符合脑血管病诊断的患者485例(2.32%),其中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组56例(11.55%)、脑血管病未共病抑郁障碍组429例(88.45%)。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组与脑血管病未共病抑郁障碍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精神疾病家族史构成、家庭年收入分布、饮酒比例、饮茶比例、体育锻炼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组患者存在经济问题、卫生保健服务问题比例高于脑血管病未共病抑郁障碍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精神疾病家族史〔OR(95%CI)=0.177(0.061,0.520)〕、经济问题〔OR(95%CI)=0.184(0.093,0.365)〕、卫生保健服务问题〔OR(95%CI)=0.194(0.087,0.432)〕是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共病抑郁障碍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存在精神疾病家族史、经济问题、卫生保健服务问题可能是脑血管病共病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5.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最初被认为主要对呼吸系统产生影响,随着研究深入,目前已经发现SARS-CoV-2感染会影响人体的多个器官系统,心脏是继肺部感染之后的一大目标靶器官。临床上经常能观察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心脏损伤,其中心肌炎在COVID-19心肌损伤中占1%~7%,这类患者临床预后常较差。令人遗憾的是,目前COVID-19是如何引起心肌损伤,又是如何进展为心肌炎,其相关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目前仍未知。从目前资料分析发现,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介导打击机制较为学者认可外,细胞因子风暴及免疫介导引发心肌损伤等机制目前仍是推测性的,鉴于心脏MRI、心内膜活检的应用受限,而COVID-19相关心肌炎的尸检等基础研究资料较少,因此,COVID-19相关心肌炎的诊断及治疗对临床医生而言仍是一大挑战。本文就COVID-19相关心肌炎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机制予以综述,以期有助于增进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进而降低总体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6.
背景 对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远期预后预测目前应用的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评分,其在ACS中占比逐年升高,有超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趋势,二者虽同属ACS,但其发病率、急性期死亡风险及远期预后存在明显差异。然而截止到目前,尚无有关针对于NSTEMI患者远期预测的有效工具的文献。目的 分析NSTEMI患者院外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评分系统。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入院诊断为NSTEMI的患者32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Killip分级、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心功能、既往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溶栓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陈旧性脑梗死、脑出血、贫血〕、吸烟、饮酒。记录患者院内是否心力衰竭、院内用药、GRACE评分、射血分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球蛋白、白蛋白、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离子、血脂以及治疗策略选择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至2020-09-01,观察MACE及全因死亡发生情况。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分析NSTEMI患者院外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评分系统。结果 (1)与非MACE组相比,MACE组患者年龄、高血压≥2级比例、院内应用倍特类比例、总蛋白、球蛋白、院内心力衰竭比例、未血管重建比例均较高,吸烟比例、肾小球滤过率、低密度脂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均较低(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细胞计数〔OR=0.621,95%CI(0.408,0.946),P=0.026〕,血红蛋白〔OR=0.983,95%CI(0.969,0.996),P=0.013〕,未血运重建〔OR=2.030,95%CI(1.153,3.573),P=0.014〕,总蛋白〔OR=2.412,95%CI(1.244,4.675),P=0.009〕是NSTEMI患者发生院外MACE的影响因素。(3)进一步建立危险因素的回归方程:logit(P)=3.98-0.476X1-0.018X2+0.88X3+0.708X4(注:X1表示淋巴细胞计数,X2表示血红蛋白,X3表示总蛋白,X4表示未血运重建)。结合各因素的危险系数β,最终建立了总分值为21分,预测截断值为9分的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为0.704。结论 NSTEMI患者远期发生MACE较为常见,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总蛋白、未血运重建是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了总分值21分,预测截断值9分的远期MACE发生预测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制备载姜黄素的透明质酸-熊果酸-硫辛酸交联纳米粒(Cur/cLA-HU NPs),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 以载药量、包封率为指标,采用超声法,通过单因素考察优化Cur/cLA-HU NPs的制备工艺,并对Cur/cLA-HU NPs的粒径、Zeta电位、形态和体外释药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分析HepG2细胞对Cur/cLA-HU NPs的摄取,以MTT法考察Cur/cLA-HU NPs对HepG2细胞的毒性。结果 最佳载药工艺为:以甲醇为药物姜黄素有机溶剂,以药质比4∶10进行投料,超声于100 W下次数为3次,每次处理3 min,超声程序设置为开2 s、停4 s。Cur/cLA-HU NPs的包封率为(87.91±1.51)%,载药量为(16.64±0.45)%,粒径为(172.3±2.57)nm,PDI为(0.174±0.021),分散均匀,Zeta电位为(−35.3±2.12)mV。Cur/cLA-HU NPs具有还原响应性,释放药物的快慢受到GSH浓度的影响;靶向肿瘤细胞,且被细胞快速摄取;对HepG2人肝癌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Cur/cLA-HU NPs载药量和包封率高,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稍优于姜黄素,具有肿瘤靶向性。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将聚水杨酸(poly-salicylic acid,PSA)连接到羧甲基壳聚糖上,使其形成自组装纳米粒(nanoparticles,NPs),并进行表征和体外评价。方法O-羧甲基壳聚糖(O-carboxymethyl chitosan,OCMC)作为亲水骨链,通过二硫键将PSA连接在羧甲基壳聚糖上。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红外光谱(IR)确证聚合物的结构;采用超声法制备自组装NPs,并对其粒径、Zeta电位进行表征;采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NPs的临界聚集浓度(critical aggregation concentration,CAC);测定载DOX NPs包封率和载药量;MTT试验考察载药NPs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OCMC二硫键连接PSA NPs(OCMC-SS-PSA NPs)的粒径为(148.5±2.3)nm;CAC值为(0.069 3±0.001 3)mg·mL-1;还原响应性和pH敏感性良好。DOX/OCMC-SS-PSA NPs的粒径为(160.5±1.7)nm,载药量为(17.43±0.56)%,包封率为(89.67±1.23)%。MTT试验表明OCMC-SS-PSA NPs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细胞摄取试验表明DOX/OCMC-SS-PSA NPs在细胞内滞留时间更长。结论 OCMC-SS-PSA NPs粒径较小,具有良好的还原响应性、pH敏感性和生物安全性。OCMC-SS-PSA NPs可作为兼具还原响应性和pH敏感性的纳米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09.
背景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数量居于我国肺癌患者数量的首位,其中大多数老年NSCLC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失去手术机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该类患者数量逐年增加。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生存率将会降低整体肺癌患者的死亡率。探索识别接受非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指标对患者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作用,并为后续根据分层采取不同诊疗策略以提高患者生存率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目的 探讨系统免疫炎症营养指数(SIINI)与非手术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1-01至2018-06-30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初治的、年龄≥65岁的231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基础疾病、体质指数(BMI)、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根据治疗前血常规、血清白蛋白、BMI计算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衍生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d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后营养指数(PNI)、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晚期肺癌炎症指数(ALI)和SIINI〔基于临床回顾性数据探索发现,将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BMI以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淋巴细胞计数×BMI×血清白蛋白水平)的计算方式得出〕。绘制各指标判断老年NSCLC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临界值并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诊断价值,若AUC<0.5,则根据中位数取临界值,根据各指标临界值分为高、低水平。治疗结束后通过门诊复查、电话或短信等形式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死亡,随访时间截至2020-02-01。比较不同特征患者的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并采用Graphpad 8.0.2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 NLR、dNLR、PLR、PNI、SII、ALI和SIINI的临界值分别为3.30、2.51、179.99、273.65、736.54、46.05和102.89。不同年龄、性别、吸烟情况、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NLR、dNLR、PLR、ALI、SII、PNI、SIINI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70岁与≥76岁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中分化患者与高分化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生存曲线与Ⅰ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6岁(P<0.001)、高分化(P<0.001)、临床分期Ⅲ期(P=0.012)、临床分期Ⅳ期(P<0.001)和SIINI(P=0.001)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不同NLR、dNLR、PLR、ALI、SII、PNI、SIINI患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临床回顾性数据探索发现综合免疫、炎症、营养等形成的新指标SIINI是预测非手术治疗的老年NSCLC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相较于NLR、dNLR、PLR、PNI、SII、ALI,其在预后判断方面可能更具有应用价值及深层次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0.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临床课程,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运用能力。课题针对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成果为导向教育(OBE)教育理念与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定位、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学习效果以及考核评价标准认定中去,形成“闻-见-试-思-悟”的产出式、应用式优化教学模式。课程还引入学校与附属医院“以医促教,以教惠医”共建课程模式,以此搭建新型实用性“医-教-学”良性互动平台,最终实现将课程建设与培养目标对接、培养目标与专业需求契合的专业课程授课目标。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学生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素质的提高有良好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