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9篇
  免费   452篇
  国内免费   108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58篇
基础医学   254篇
口腔科学   346篇
临床医学   955篇
内科学   549篇
皮肤病学   48篇
神经病学   263篇
特种医学   164篇
外科学   605篇
综合类   4416篇
预防医学   908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502篇
  2篇
中国医学   1825篇
肿瘤学   29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288篇
  2020年   194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549篇
  2013年   434篇
  2012年   710篇
  2011年   896篇
  2010年   795篇
  2009年   869篇
  2008年   832篇
  2007年   813篇
  2006年   700篇
  2005年   612篇
  2004年   697篇
  2003年   669篇
  2002年   619篇
  2001年   272篇
  2000年   251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991.
992.
993.
目的:观察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74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吞咽困难患者恢复的有效率高达94.59%,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对比,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有很好的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明显降低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促进了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94.
格列苯脲低血糖反应致死亡37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格列苯脲低血糖反应致死亡病例的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37例格列苯脲低血糖反应致死亡病例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男女比例为1.6∶1,87.8%的病例为老年人(>60岁),86.5%的病例不规范用药,8.1%单独用药,75.7%联合用药,100%的病例临床表现均为不同程度的低血糖昏迷,54.1%的病例因发现不及时、误诊、漏诊等原因而延误治疗、抢救时机.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56.8%的病例因长时间低血糖昏迷造成多器官衰竭或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结论 格列苯脲低血糖昏迷危害极大,要重视降糖药物安全性.使用时须慎重考虑年龄、用法用量等相关因素,做到合理用药,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格列苯脲低血糖反应及其严重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中PTEN基因第7外显子缺失,突变及PTEN蛋白的表达,分析PTEN基因与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64例胶质瘤标本中病理分化为高分化组(Ⅰ,Ⅱ级)29例,低分化组(Ⅲ,Ⅳ级)35例.采用双重PCR,PCR-SSCP,DNA测序对PTEN基因第7外显子的异常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PTEN蛋白表达进行分析.结果:PTEN基因第7外显子总的缺失和突变率为52%.高分化组14%,低分化组83%,2组差异显著(P<0.05).PTEN 蛋白的表达率为48%.高分化组66%,低分化组34%,2组差异显著(P<0.05).PTEN蛋白表达在PTEN基因异常组阳性表达率3%,低于PTEN基因正常组的97%,2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PTEN基因缺失和突变是胶质瘤发生的晚期事件,与其蛋白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PTEN蛋白阳性表达随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β分泌酶抑制剂对岗田酸(OA)诱发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培养的PC12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OA损伤组和药物保护组。OA损伤组用OA处理细胞,药物保护组在用OA处理前30min加入β分泌酶抑制剂。采用MTT法、免疫组化法观察β分泌酶抑制剂的保护作用,Western blot检测全长APP和β-C末端片段(β-C-terminalfragment,βCTF)。结果:药物保护组与OA损伤组相比细胞数显著增多,受损变圆的细胞数较少;OD490值显著升高(P〈0.01)。OA诱导PC12细胞内全长APP和βCTF含量增加,β分泌酶抑制剂进一步增加细胞内全长APP含量,并减少βCTF含量。结论:β分泌酶抑制剂对岗田酸(OA)诱发PC12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和β分泌酶抑制剂减少βCT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对胆肠吻合术后胆道逆行性感染的预防作用。 方法:将2年间收治的50例接受胆肠吻合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除传统的胆肠吻合术后处理外,对照组于术后给予维生素C,而观察组则给予UDCA。比较两组术后胆道逆行性感染的发生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结果:观察组术后胆道逆行感染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4.0%vs.32.0%)(P<0.05)。 结论:胆肠吻合术后应用UDCA安全,可显著降低术后胆道逆行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对胆肠吻合术后胆道逆行性感染的预防作用。
方法:将2年间收治的50例接受胆肠吻合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除传统的胆肠吻合术后处理外,对照组于术后给予维生素C,而观察组则给予UDCA。比较两组术后胆道逆行性感染的发生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
结果:观察组术后胆道逆行感染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4.0%vs.32.0%)(P<0.05)。
结论:胆肠吻合术后应用UDCA安全,可显著降低术后胆道逆行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99.
CA19-9在良性胆道疾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CA19-9在良性胆道疾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胆道系统疾病住院并进行CA19-9检查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胆总管结石18例(12例合并急性胆管炎);良性非梗阻性胆道疾病4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30例。动态检测上述患者的CA19-9以及白细胞、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酞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及该标志物与其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CA19-9在1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有11例(61.11%)升高,在3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中有27例(90.00%)升高,而47例良性非梗阻性胆道患者中仅有9例(19.15%)升高,两组与胆总管结石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在恶性胆道梗阻、胆总管结石、良性非梗阻性胆道疾病患者中CA19-9中位数分别为374.25 U/L(18.90~1 000.00 U/L),79.61 U/L(6.00~1 000.00 U/L),16.6 U/L(1.30~82.00 U/L),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总管结石患者在入院时CA19-9升高,其与白细胞、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酞酶均呈正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242,0.593,0.677,0.682和0.662),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19-9在胆总管结石中尤其是伴有急性胆管炎时可能升高,但在其他良性胆道疾病中无明显升高。动态检测CA19-9可作为胆总管结石的辅助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押癌基因RASSF1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8例胰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RASSF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癌旁正常组织RASSF1A mRNA的表达量高于高分化腺癌组织RASSF1A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腺癌组织RASSF1A mRNA的表达量高于中低分化腺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NM分期Ⅲ期RASSF1A mRNA的表达量低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SSF1A mRNA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RASSF1A表达缺失或低下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