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0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20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95篇
临床医学   75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08篇
外科学   1089篇
综合类   168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脊柱结核在骨与关节结核中发病率居于首位,约占40%~50%。近年来由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抗结核药物的进步,其发病率已有所减少,但在脊柱炎性疾患中仍居首位脊柱结核中绝大多数为椎体结核,单纯的椎弓结核很少,这与椎体以松质骨为主、负重大、劳损多、肌肉附着少、血供差以及椎  相似文献   
12.
几丁质膜引导兔桡骨缺损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引导骨组织再生原理进行长管状骨缺损修复实验。取兔10只,造成双侧桡骨8mm节段性骨缺损,一侧采用几丁质膜覆盖成管室状,另一侧作为空白对照。术后6周,对愈后情况进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对照侧均呈骨不连,骨端圆纯、髓腔闭合,治疗侧在膜表面形成薄形骨痂使骨缺损取得愈合。结果表明,几丁质膜具有引导骨组织再生、防止骨不连作用。而膜管内骨痂稀少可能与膜管阻碍了一些成骨因子进入膜管内有关,在膜管中植入BMP,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胸腰椎管内肿瘤延误诊治原因探讨(附4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一组44例原发性椎管内肿瘤初期延误诊治,其中10例为腰椎间盘突出而手术,2例为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原发性椎管内肿瘤与脊柱退变性疾病分属两种不同的疾病范畴。为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本文就误诊原因作以下讨论。  相似文献   
14.
胫骨延长后骨痂直径与新生骨预后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骨延长后骨痂直径与新生骨预后的关系.方法 1996年1月~2001年12月,对68例胫骨延长者测量达所需延长长度时的骨痂直径,计算骨痂直径率(callus diameter ratios,CDR);统计拆除外固定架后2~4周时新生骨发生骨折例数及畸形角度,比较骨折和成角畸形与CDR的关系.结果拆除外固定架前胫骨前屈角度5度以上畸形19例,其中11例发生骨折;拆除外固定架后胫骨出现5度以上畸形6例,其中2例骨折;其余43例胫骨延长骨痂正常愈合.计算CDR值:CDR值小于80% 23例,其中发生新生骨骨折13例,成角畸形5度以上者21例;CDR在81%~85%之间6例,成角畸形5度以上4例;CDR值超过86% 39例,无畸形或新生骨骨折.结论胫骨延长时CDR小于80%时,容易发生新生骨骨折和畸形;CDR大于85%时,无新生骨骨折和畸形发生;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R是判断骨痂能否正常愈合较为理想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在脊柱外科手术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例越来越高。而正确的术前评价是保证手术疗效良好的因素之一。本组选择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39例,并经低毒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椎管造影及多排螺旋CT椎管造影(myelography and multi-spiral CTscanning,MSCTM)检查,现就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后三种手术入路疗效的比较。方法我们对2000年9月~2004年10月间收治的47例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三组:前路入路组、后路入路组、前后联合入路组,比较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6~12个月随访,比较三组间手术前、后的Frankel的分级变化和ASIA评分改变。三组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均较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两两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最彻底,但其预后与单纯前路减压内固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内固定是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首选的手术方式,后路是辅助的手术方法,而前后联合入路应谨慎选用。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明确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方法 :本文对 14例颈椎特发性后凸畸形患者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 ,椎间隙植骨和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 :手术后患者临床体征明显改善 ,颈椎后凸畸形由手术前平均 -15 6°矫正为手术后平均 -6 4° ,矫正效果明显 ;手术后患者的短期随访表明颈椎矫正度数在随访中没有丢失。结论 :前路手术 ,延长颈椎前柱能够矫正颈椎的后凸畸形 ,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8.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外科学概念   总被引:72,自引:1,他引:71  
一、历史回顾 早在19世纪初,法国解剖学家An-toine Portal通过尸体解剖观察到,脊柱畸形可产生一节或多节椎体相应的椎管狭窄,造成脊髓压迫症。1910年,Sumita报告了软骨发育不良性椎管狭窄,这一诊断后来被许多学者所证实。1937年,Prker报告黄韧带肥厚产生的狭窄。1945年和1947年,Sarpyener报告先天性生长障碍和畸形导致的婴儿椎管狭窄,并多伴有远部的脊柱畸形。但真正把腰椎管狭窄症作为一种独立疾病阐述的  相似文献   
19.
C2椎弓根拉力螺钉选择性治疗Hangman骨折   总被引:63,自引:5,他引:58  
目的探讨C_2椎弓根拉力螺钉治疗Hangman骨折的适应证,并评估其疗效。方法1998年2月~2000年12月共收治Hangman骨折患者22例。经颅骨牵引有10例骨折获得解剖复位但不稳定,对其中椎体结构完整的8例进一步施行了3.5mmC2椎弓根拉力螺钉内固定。男6例,女2例;年龄18~42岁,平均28.2岁。Levine-EdwardsⅠ型5例,Ⅱ型2例,Ⅱa型1例。脊髓功能FrankelD级2例,E级6例。患者全麻后俯卧于预制好的头-颈-胸石膏床腹片上,取后正中切口,暴露C1~C3后方结构。取C2侧块中点为进钉点,根据C2椎弓根的内缘和上缘走行确定进钉方向,一般为向头端倾斜25°~30°,向中线倾斜30°~35°。应用测深器确定螺钉长度,一般为25~30mm。所有操作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完成。结果手术平均时间70min。未发现术后的早期和晚期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所有骨折均在术后3个月愈合,颈椎活动范围接近正常,未出现C2,3的脱位和拉力螺钉的松动。结论C2椎弓根拉力螺钉技术可使Hangman骨折获得良好的即刻复位,通过骨块间加压恢复C2,3节段的稳定性。其适应证应限于骨折可复位的病例。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下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附5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3年1月,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共56例。参照Aebi及White等人的手术适应证,以前路手术为主;对于难复性颈椎脱位或不伴椎间盘损伤者,行后路施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稳定性评分大于8分的前后柱损伤者,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以Frankel评分系统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损伤节段Cobb角及水平移位来评价复位情况,采用Bohlman的X线片标准判定植骨融合情况。结果Frankel评分术前平均为2.3分,术后3.1分;按Bohlman标准3个月时植骨融合率为80%,6个月时为100%。术前Cobb角平均为8°,术后为1.5°,水平移位由术前的平均3.5mm减小到0.5mm。结论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具有改善神经功能、恢复颈椎序列、恢复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可早日下地活动等优点,手术病例及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是否有致压因素及颈椎稳定性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