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温通针法治疗干眼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兴华  方晓丽 《中国针灸》2012,32(3):233-236
目的:比较以风池穴为主运用温通针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干眼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15例)和常规针刺组(15例)。温通针法组采用风池穴运用温通针法,并配合眼局部、远端取穴(攒竹下、内关、光明、太冲、复溜、三阴交)和头针(双侧枕上旁线、枕上正中线)针刺,运用捻转平补平泻法;常规针刺组取穴与温通针法组相同,均运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泪液分泌量与症状总评分。结果:温通针法组的总有效率为86.7%(13/15),优于常规针刺组的66.7%(10/15)(P<0.05);两组治疗后基础泪液分泌量、症状总评分均明显改善(均P<0.05),其中温通针法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温通针法治疗干眼症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传统“热补”针法对实验性关节炎家兔的镇痛效应和探求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以卵蛋白诱导的关节炎家兔为疼痛模型,连续治疗6 d后比较药物组、捻针组、电针组和热补组关节炎家兔关节局部痛阈和脑脊液中-βEP和CCK-8的含量。结果:治疗后各治疗组痛阈和-βEP含量均升高,热补组-βEP含量明显高于药物组和捻针组(P<0.01),但不及电针明显(P<0.05);各治疗组CCK-8含量均向正常水平恢复,热补组CCK-8含量比药物组和捻针组恢复明显(P<0.01),但不及电针组恢复显著(P<0.01)。结论:“热补”针法的镇痛效应和捻转针法、药物(痹冲剂)相同,但不及电针的镇痛效应;升高脑脊液中-βEP含量和促使CCK-8含量向正常水平恢复,可能是其镇痛的中枢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3.
孙某,男,45岁,干部.初诊为1998年6月.主诉:项背腰部疼痛,进行性加重10年;双下肢行动不便4年.缘于12年前(1986年)在北京出差时,夏季高温运动后冲洗冷水澡,即出现头痛、咳嗽、全身不适等感冒症状,未予重视.其后感冒虽好,但每遇冷则出现全身不适,腰背部疼痛,腰骶部为甚,厂医院诊断为"风湿病",予口服强的松15mg,每日2次,疼痛能够缓解.其间病情进行性加重,1994年去兰州某大医院就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口服多种中西药(具体药名及剂量不详),疗效不显著,病情仍逐渐加重,遂来求治.症见:项背部疼痛强直,遇冷及阴天加重,双下肢行动不便,伴恶风怕冷,动辄汗出,气短乏力,心烦易怒,头晕,睡眠不佳,纳差,舌质淡,苔薄,脉沉弱,两尺脉尤甚.  相似文献   
104.
敦煌《灸经图》是一部绘有腧穴图、普及灸法治疗的针灸古籍,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灸法专著,也是存世最古的明堂图之一。这部明堂图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院图书馆,编号为S.6168与S.6262,为两残段。我国有文字可考、年代最早的明堂图见于唐代《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所引用的《明堂三人图》,该图系唐代针灸家甄权所作。隋唐医籍,传世甚少,而明堂图谱,更为罕见。敦煌《灸经图》写绘于唐代,诚可弥补这一阙如,诠释针灸疑难。 《灸经图》中有手通孔、脚五舟、手小指头、足小  相似文献   
105.
痿证是以肢体痿软、肌肉瘦削、手足不用为主症的病证。为临床常见病之一,以下肢为多见。有双侧发病者,也有单侧发病者,病情轻重不一。笔者在援助马达加斯加医疗队工作期间遇到不少这类病人。现将病情与治疗经过详细记载的二例介绍如下。 例1男,40岁,足球教练。初诊:1986年8月18日 病史:患者自30岁后发现左下肢细而乏力,跑或行走偶有打软,骑自行车左足易感疲乏,并逐渐加重。近五年来经服药及针刺治疗,获效甚微。近一年来病情又有发展,被迫停止工作而前来就诊。 体检:左下肢明显细于右侧,肌肉松弛,疲乏无力,饮食尚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气血不足。 取穴:宗《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旨。以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脾经、膀胱经和胆经穴位。取穴:关元俞、小肠俞、秩边、环跳、髀关、伏兔、阴市、风市、血海、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丰隆、绝骨。每次选6~8穴。  相似文献   
106.
宋敏  朱换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66-1767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 ,多发病 ,牵引是治疗腰突症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采用腰椎牵引治疗腰突症的方法很多 ,牵引方位、牵引角度及牵引重量各不相同 ,不同的牵引对疗效影响较大 ,本文综合相关报道 ,就此作一综述 ,以助于临床选择最佳牵引方法 ,提高疗效。1 牵引的种类机械牵引 平台腰部牵引 :是最基本的腰部牵引方法。患者躺于平台之上 ,直接或间接在腰部施加牵引力 ,以达到牵引治疗的目的 ,分持续牵引、间歇牵引和进行性牵引三种方法。持续牵引常用 1.4~ 1.6kg低重量牵引 ,牵引可达数小时以上 ;间歇牵引的重量一般是患者体重的 5 …  相似文献   
107.
赵中亭 《中国针灸》2010,30(4):341-342
阳萎是指成年男子正常性交时,出现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而不坚,或坚而不久,从而影响正常性生活的一类疾病,西医学称之为勃起功能障碍.临床上习惯将阳萎分为功能性与器质性两类,前者占总数的80%~90%([1]).笔者应用"三阴穴"配合阴根穴治疗功能性阳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8.
浅议“揣穴”在针刺操作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芬  方晓丽 《中国针灸》2010,30(5):393-394
结合古代文献的记载与临床操作体会,提出揣穴在针刺操作中有以下作用:探明穴位,分散病人注意力,减轻进针疼痛;固护营卫气血;辨别气机的变化,控制针感的走向。要发挥揣穴的这些作用要求医者必先治神。在针刺操作中,不但要重视右手的操作,更要重视左手揣穴的作用,做到左右密切配合,以提高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传统热补针法对实验性关节炎家兔的针刺镇痛后效应及对炎症局部PGE2、S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模型对照组(n=6)、捻转组(n=24)和热补组(n=24),后两组又随机分为针后即时、针后0.5 h、针后1 h和针后2 h亚组(时刻),每组各6只。模型对照组、捻转组和热补组动物用卵蛋白诱导造成关节炎疼痛模型。针刺双侧合谷穴和足三里穴各1次,留针30 m in,捻转组用捻转针法,热补组用热补针法。以K+导入法引起家兔腿收缩的最小电流强度作为痛阈,深度麻醉后取关节局部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PGE2、SP含量。结果:模型对照组痛阈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对比,捻转组和热补组针后各时刻痛阈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热补组即时痛阈与捻转组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针后0.5 h、1 h及2 h痛阈均高于捻转组(P0.05或P0.01)。模型对照组PGE2和SP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对比,捻转组针后2 h的PGE2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此时SP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捻转组和热补组其余各时刻PGE2和SP含量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捻转组相比,热补组即时PGE2含量显著性降低(P0.01),而热补组0.5h SP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热补组其余各时刻PGE2和SP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热补针法的镇痛后效应优于捻转针法,外周PGE2和SP不是形成两种针法镇痛后效应差异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的镇痛后效应,探讨其镇痛的外周机制。方法:6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捻转组和热补组,后2组又随机分为针后即时、针后0.5 h、针后1 h和针后2 h亚组,每组各6只。用卵蛋白诱导造成关节炎疼痛模型。针刺双侧"合谷"和"足三里"1次,留针30 min,捻转组用捻转针法,热补组用热补针法。以K+导入法引起家兔腿收缩的最小电流强度作为痛阈;取关节局部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β-内啡肽(EP)及前列腺素(PG)E2含量。结果:模型组痛阈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捻转组和热补组针后各时刻痛阈均显著升高(P<0.01,P<0.05);热补组即时痛阈与捻转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刻痛阈热补组均高于捻转组(P<0.05,P<0.01)。模型组关节局部组织中β-EP、PGE2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捻转组和热补组各时刻β-E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P<0.05),而PGE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P<0.05);与捻转组相比,热补组针后2 hβ-EP含量显著增高(P<0.05),而热补组针后即时PGE2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热补针法镇痛后效应优于捻转针法;关节局部β-EP和PGE2含量变化与两种针法镇痛后效应不同无明显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