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研究髋后方关节囊和坐股韧带为临床实践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髋关节标本,解剖出髋后方关节囊,将其划分为3区9部,测量每部平均厚度,观测坐股韧带的起止、走行、分支及组织学切片。结果:髋后方关节囊的厚度具有不均一性;坐股韧带与关节囊紧密愈合,主干从坐骨处发出走行在Ⅱ、Ⅲ区之间,汇入分支后主要在ⅡE部和ⅠB部内走行,并逐渐向股骨侧(ⅠC部)偏移,在髂股韧带深面汇入止于大转子根部的偏前方。结论:对髋后方关节囊及坐股韧带的了解能有助于手术的设计和优化。  相似文献   
3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脱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脱位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随访研究29例(29髋)首次THA后早期发生脱位的原因、处理及结果;并针对脱位原因分别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29例患者中,软组织张力异常17例;假体位置不良6例;假体位置不良伴软组织张力异常1例;患者活动范围超过安全范围5例。其中15例经手法复位后未再出现脱位,7例手法复位失败或再脱位行切开复位。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后外展中立位牵引,大多数早期能获得成功。结论:分析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脱位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3.
后凸成形术对椎体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评价后凸成型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治疗节段和相邻非治疗节段椎体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选取青壮年男性正常人体脊柱标本1具,范围为L1~L2,建立L1~L2的三维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unit,FSU)的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模拟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过程在L2椎体中置入骨水泥,分析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3种加载状态下手术前后治疗节段和相邻非治疗节段椎体应力和应变的变化。结果:骨水泥对邻近椎体生物力学的影响极小,但治疗节段椎体增强区域的应力增加和应力分布变化明显。结论:三维有限元分析表明骨水泥能增强治疗节段的总体强度和刚度水平,有利于椎体功能的重建。但随后的邻近椎体骨折可能归因于潜在的病因学(骨质疏松)而不是外科手术的干预。  相似文献   
34.
目的评价非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平山病的临床初步效果。方法 6例平山病患者采用3节段或4节段的颈前路钢板固定,未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或椎体次全切,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情无明显进展。4例存在手指伸直时束颤者术后3例即刻消失,1例明显好转。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受累肌肉外形及肌力均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4.6分±1.2分,术后平均为16.2分±0.6分。结论非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平山病能迅速缓解疾病发展的自然过程,早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满足日常生活活动范围条件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及杯颈前倾角优化组合。方法:建立人工全髋关节三维可视化计算机模型,将髋关节屈曲≥110。、屈曲90。内旋≥30。、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日常生活活动范围一般标准,而将屈曲≥120、屈曲90。内旋〉145。、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严格标准,头颈直径比为2—2.92,假体颈前倾角为0一30,髋臼杯前倾角为0一70,外展角为10。~60。,颈干角设定为135。,计算满足上述两组活动范围,髋臼杯外展角每变化5。,相应的髋臼杯前倾角安装角度,在以臼杯外展角为横坐标,臼杯前倾角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上描点、连线画图进行描述,采用SAS6.12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随着头颈直径比增大而增大,头颈比大于2.37时,臼杯角安全范围增大明显,严格标准活动度下的安全范围比一般标准条件下的小。颈干角135。,髋关节一般标准和严格标准活动度下,髋臼杯前倾角(y)与股骨假体前倾角(X)的关系分别为:Y1:一0.816X1+39.76(R。=0.993),Y2=-0.873X2+47.04(R^2=0.999)。结论:头颈直径比较大的假体髋臼杯角安全范围明显增大,建议选择头颈比直径大于2.37的假体。髋关节活动范围要求越高,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就越小,但可以通过选择较大头颈直径比的假体来纠正。杯颈前倾角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与膝部疼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73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膝部疼痛程度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其中,低分组39例,VAS评分1~5分,男25例,女14例,年龄27~63岁,平均(37.5±5.3)岁;高分组34例,VAS评分6~10分,男22例,女12例,年龄29~62岁,平均(36.3±9.6)岁。记录2组患者的术后膝内压和末次随访时的HSS评分,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1个月。术后3d,高分组膝内压高于低分组(t=15.67,P=0.000);随访终末期,高分组膝内压仍高于低分组(t=5.63,P=0.000)。膝关节功能:高分组优21例,良4例,一般7例,差2例;低分组优31例,良6例,一般2例,差0例。低分组膝关节功能优于高分组。结论:膝内压是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而其外在症状疼痛程度可作为早期判断膝关节功能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经髋臼长螺钉固定骨性钉道的安全进钉区。方法选取10具成年男性半骨盆,每个半骨盆分成髂前区、髂后区、耻骨区和坐骨区并断层。通过断层的边界参数建立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机C语言辅助程序计算全钉道在骨性区域内的钉道参数,形成钉道线的集合,钉道线在髋臼上的交点形成点阵,这些点阵的集合代表了髋臼区进钉的位置。在髋臼球中心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间隔15°的经纬线以定义和描述点阵所分布的区域。结果所构建的骨盆四个分区三维模型逼真反映髋臼的真实几何形态。髂前区、髂后区、耻骨区和坐骨区各自允许长达60 mm、100mm、50 mm及40 mm的螺钉安全固定,进钉区分别位于经线方向60°到150°、纬线0°到30°的区域,经线60°到150、纬线0°到75°的区域,经线-15°到45°、纬线0°到45°的区域及经线-75°到-150°、纬线0°到30°的区域。结论髋臼四个分区均能获得临床满意的长螺钉钉道安全区域,有助于指导全髋翻修术的长螺钉固定以及假体改良设计。  相似文献   
38.
蔡飞虹  王勤  苏海鸥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13-114,152
目的了解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对相关信息的需求的侧重点,以指导临床护士调整健康宣教内容和提高服务质量。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5月对我院3个骨科病区需要关节置换的患者117人发放问卷调查,并对结果总结分析。结果患者渴望了解疾病的一般知识,希望能掌握有利于康复的锻炼方法,对术后的期望值较高。结论通过调查了解患者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改良EPSTR法预防全髋置换术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在85例(87髋)全髋置换中采用改良EPSTR法对后路结构进行修补,男39例,女46例;年龄62~85岁,平均69.5岁。新鲜股骨颈骨折58髋,股骨头坏死25髋,髋关节骨关节炎3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1髋。结果:85例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个月,没有发现髋关节后脱位、髋关节外旋挛缩畸形和大转子骨折,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为(89.2±4.5)分。结论:改良EPSTR法是一种预防全髋置换术后脱位的有效和简捷的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0.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后出血量大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主要特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出血可减少输血带来的并发症,节省社会资源.临床上对如何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研究很多,主要措施有术中使用止血带、膝关节动脉网处理、采用止血药物、选择麻醉方式及术后伤口引流、肢体放置位置、伤口包扎方法等,但各种措施各有利弊,具体疗效也存在争议.该文主要就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和相关预防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