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维拉帕米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维拉帕米 (VP)对家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家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观察VP对血谷丙转氨酶 (GPT)、谷草转氨酶 (GOT)和血、肝组织黄嘌呤氧化酶 (XO)活性、丙二醛 (MDA)及肝细胞形态学变化的影响。结果 肝缺血再灌注期间 ,GPT、GOT、XO活性及MDA含量均明显升高 (P <0 0 5和P <0 0 1) ,肝细胞肿胀、空泡变性 ,线粒体、内质网明显肿胀 ;缺血前使用VP可明显减轻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 ,肝细胞形态学异常变化显著减轻。结论 缺血前使用VP具有良好的保护兔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观察腰丛、坐骨神经旁置管分次阻滞用于单侧下肢骨折手术的麻醉和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并与腰硬联合麻醉进行比较。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置管术后镇痛组(N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术后自控镇痛组(E组),每组30人。N组均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根据相应手术部位在腰丛或坐骨神经旁留置导管行分次阻滞术后镇痛。E组施以腰硬联合麻醉并行硬膜外术后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的VAS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呼吸次数,患者术后开始进食的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无显著差异。E组麻醉后30min和术后4h平均动脉压显著降低(P<0.01)。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组(P<0.05),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显著短于E组(P<0.001)。结论:单侧下肢骨折手术采用腰丛、坐骨神经旁置管分次阻滞可以提供完善的术后镇痛,并且对全身各系统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54.
浙江省三甲医院围术期临床用血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浙江省三甲医院围术期临床用血状况,为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血水平提供数据.方法 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编制调研登记表.调查浙江省9家综合性三甲医院2007年围术期输血患者的病例,分析用血指征的符合情况,统计术中和术后72 h不同类型手术患者各血液成分的输注量和各血液成分使用的不合理率,对数据分别进行协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 19 102次输血中,成分输血率达到99.3%,但是,有8251次红细胞输注和176次全血输注属于无指标输血,即44.1%的围术期用血是麻醉医生或者手术医生仅根据临床经验而实施的行为,其中包括了603例输血患者术后72 h内仍没有复查Hot或者血红蛋白水平.对于有完整输血指标检测记录的患者进行合理与否的判断,红细胞和全血输注的不合理率均为39.2%,主要原因是输注指征过宽,血小板输注不合理率为43.7%,主要是未达到输血指征时输注或者输注血小板量不足1个治疗量.结论 尽管浙江省三甲医院围术期的成分输血开展良好,但仍然存在较严重的不合理输血现象,急需引起各家医疗机构重视,大力普及临床合理用血知识和提高安全用血意识.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开颅手术全麻中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择期开颅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采用以丙泊酚靶控输注为主的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加用TAES干预。穴位选择鱼腰、太阳、合谷及颧髎、风池,采用LH 402韩氏经皮穴位刺激仪行TAES诱导并维持到手术结束。两组均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中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结果:术中丙泊酚平均所需量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少21.1%,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术中尼卡地平平均所需量减少45.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芬太尼及维库溴胺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ES与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联合应用,可减少开颅手术中丙泊酚用量,且可缩短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穴预处理对大鼠大脑皮质腺苷及腺苷脱氨酶(ADA)浓度的影响以及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探讨电针百会穴预处理缓解大鼠脑I/R的机制。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电针组、电针组、对照组,每组18只,对照组麻醉后不给任何干预,电针组大鼠给予电针百会穴30min,假电针组针刺后不予通电其他程序同电针组,检测电针后30、60、120min大鼠大脑皮质ADA及腺苷浓度的变化;建立脑I/R模型,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模型组(A组)、电针组(B组)、电针+腺苷A1受体拮抗剂(8-cyclopentyl-1,3-dipropylxanthine,DPCPX)组(C组)、电针+二甲基亚砜(DMSO)组(D组),脱氧柯福霉素组(E组)、生理盐水组(F组),B、C、D组于造模前2h给予电针30min,C、D组在电针前30min分别给予腹腔注射DPCPX(1mg/kg)、DMSO(1mL/kg),E、F组于造模前30min分别腹腔注射脱氧柯福霉素(500μg/kg)、生理盐水(1mL/kg),再灌注24h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检测其脑梗死体积。结果与假电针组比较,对照组各时间点皮质区腺苷及AD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电针组60min时ADA浓度降低[(315.0±22.9U/L),P<0.05],于电针后120min恢复正常水平;电针组120min时腺苷浓度升高[(20.4±2.2)ng/μL,P<0.05]。与模型组比较,B、D、E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1)。其他各组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百会穴对脑I/R损伤大鼠脑保护效应可能是通过降低大脑皮质ADA水平,提高腺苷含量,进一步激活腺苷A1受体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观察内关穴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TAES)和静脉或内关穴注射氟哌利多用于防治甲状腺术后恶心呕吐(post 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临床疗效。方法 择期行甲状腺肿瘤手术的女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TAES组、静脉注射组及穴位注射组,每组30例。在麻醉诱导前30 min,对照组给予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 mL;TAES组行双侧内关穴TAES;静脉注射组和穴位注射组分别行氟哌利多2.5 mg(1 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1 mL静脉注射或双侧内关穴注射。观察术后6 h内和术后6~24 h PONV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AES组、静脉注射组和穴位注射组术后6 h内及6~24 h PONV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显著降低(P<0.05)。3个治疗组PONV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关穴TAES能显著降低甲状腺手术PONV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且与内关穴或静脉注射氟哌利多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58.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控制性降压方法用于鼻内镜下鼻咽血管纤维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JNA)切除术对术野质量的影响。方法 48例鼻内镜下JNA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S组(n=24)与T组(n=24)。S组使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T组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行控制性降压全麻。诱导后分别调整丙泊酚及吸入七氟烷浓度使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稳定于40~50,以瑞芬太尼10~30μg/(kg·h)输注速度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于50~65mmHg。术中由术者行术野质量评分。结果本组46例在预定情况下将MAP、BIS值控制于目标水平。术中各时点两组间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组平均手术时间小于S组[(96±19)minvs.(114±23)min,P=0.019],心率慢于S组,术野质量评分优于S组。结论与复合吸入七氟烷相比,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控制性降压全麻,达相似降压水平下能提供更好的术野质量。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大鼠肺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及急性炎症模型建立的方法.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肺成纤维细胞,然后采用H-DMEM培养液进行细胞培养.采用免疫荧光法对所分离的细胞进行鉴定.采用脂多糖(LPS)干预建立成纤维细胞体外急性炎症模型,实验分组:空白组、0.1 μg/mL LPS组、1μg/mL LPS组、10 μg/mL LPS组,并利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MTT)在干预后3、6、9 h分别测定吸光度(OD)值.结果: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24 h后,镜下可见组织块周边有长梭型细胞爬出,72 h后生长迅速,4d接近融合.经免疫荧光测定,肺成纤维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CD31阴性.在干预后各时间段中,1 μg/mL LPS组测得的OD值高于其他各组,在1μg/mL LPS组中,干预后6h测得的OD值高于其他各时间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法可以体外培养出大鼠肺成纤维细胞,用浓度为1 μg/mL的LPS干预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6h能建立较为合理的急性炎症模型.  相似文献   
60.
地塞米松对家兔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制备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地塞米松保护组(Ⅱ组)和未用地塞米松对照组(Ⅰ组),检测血浆和组织一氧化氮代谢产物(NOP)、丙二醛(MDA)含量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休克前2组动物NOP、MDA及MAP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休克90分钟时2组动物NOP、MDA均明显升高,MAP均显著下降,再灌注后,Ⅱ组NOP及MDA均逐渐下降,再灌注3小时后接近休克前水平,但明显低于休克90分钟和Ⅰ组同时间点水平;Ⅱ组MAP逐渐上升,再灌注3小时后接近休克前水平,但明显高于休克90分钟和Ⅰ组同时间点水平。此外,Ⅱ组心、肺、肝、肾、肠道组织NOP及MDA含量均明显低于Ⅰ组。结论:地塞米松可降低一氧化氮及氧自由基水平,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对休克-再灌注损伤起良好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