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8 毫秒
61.
目的  灌注制备家猪、新西兰白兔、SD大鼠肾去细胞生物支架,探究三种肾支架对共培养种子细胞HEK的影响。 方法 取健康成年家猪10头、新西兰白兔28只、SD大鼠28只,分别将取出的肾脏随机均等分为正常组和支架组,支架组由肾动脉依次灌入肝素、1% Triton X-100和1% SDS溶液完成去细胞化。两组肾分别作组织形态学鉴定并检测机械力学性质。去细胞支架作组织爬片与人胚肾上皮细胞共培养,观察细胞在支架爬片上的生长状况,免疫荧光检测人胚肾上皮细胞PCNA及DAPI表达量作灰度分析。 结果 家猪、新西兰白兔、SD大鼠肾脏经灌注去细胞后HE核染色阴性, Masson染色显示胶原蛋白阳性,Collagen I和Collagen IV荧光染色阳性,电镜扫描可见去细胞支架内蜂窝状孔洞结构,并可见典型的肾小球龛样结构;支架组弹性模量与正常组肾弹性模量差异无显著性,支架组PCNA/DAPI值均高于空白对照组,而三种支架组之间PCNA/DAPI值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本研究灌注去细胞方法可去除家猪、新西兰白兔、SD大鼠肾内的细胞及细胞核,保留细胞外基质,维持细胞外基质的三维空间结构和机械力学强度,是一种可靠有效的制备三者肾去细胞生物支架方法,灌注制备的去细胞支架均可提高异种共培养人胚肾上皮细胞HEK的增殖活性,且这种提高作用在家猪、新西兰白兔和SD大鼠之间并无物种差异性。  相似文献   
62.
目的评估中脑黑质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NPCs)的增殖情况及其对黑质-纹状体系统损伤后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向成年小鼠的一侧黑质(SN)注射六羟多巴胺(6-OHDA),损伤后3~35 d运用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研究小鼠来自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水管周围及中脑部分NPCs的增殖,探索黑质中新生细胞的增殖及其向成熟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情况,最后通过旷场和转棒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的变化(每组n=4~6)。结果黑质内注射6-OHDA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失可以明显增加第三脑室和中脑水管周围来自室管膜下区的NPCs的数目,以6-OHDA注射后的第7天最为明显,且6-OHDA注射后第21天黑质内新生细胞和新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目增加达到高峰,这些变化可能导致了受损的黑质-纹状体系统及小鼠行为学表现有部分恢复。结论促进内源性NPCs的增殖和分化将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跟腱周围软组织血供,为临床跟腱断裂修补术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经股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物成人标本上,对跟腱周围软组织血供进行解剖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跟腱被覆区的血液供应分3区:中央区、内侧区和外侧区。跟腱外侧区由腓动脉返支或腓动脉返支分出的3-4个穿支供应,穿支直径约(0.9±0.1)mm,到达跟腱外侧面腱旁。跟腱内侧区血供来自胫后动脉,此动脉分出3-4个穿动脉,直径约(1.0±0.2)mm,到达跟腱前内侧腱旁组织。内、外侧区血液供应丰富,而跟腱中央区皮下组织血液供应较少。结论:跟腱开放性修补术应避免从跟腱正中线切口入路(中央区),而采用正中线旁侧切口入路,这样能有效地降低跟腱修复术术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大鼠炎性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I组为模型对照组,Ⅱ组为炎性痛组,Ⅲ组为模型对照组+NGF中和抗体,Ⅳ组为炎性痛组+IgG对照抗体;V组为炎性痛组+NGF中和抗体。造模后第1~第3天,鞘内分别注射NGF中和抗体或IgG对照抗体,每天1次,剂量20μg/10μL。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后隔日开始测定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并于第1天注药后连续测定24 h。造模后第3天测痛后(最后一次注药后3 h)处死大鼠,测定脊髓NGF的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结果:造模后第1~第14天,与I组比较,Ⅱ组、Ⅳ组PWTL值显著下降;造模后第3天,NGF的平均光密度值(IOD)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Ⅲ组上述指标(包括PWTL和IOD及蛋白表达)与I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Ⅳ组比较,V组PWTL值显著增高,脊髓部位的NGF表达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内源性NGF可能参与了炎性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形成。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活体静脉注射荧光标记物结合组织透明法应用于皮肤微血管研究的可行性. 方法 ICR小鼠20只,随机分为Ⅰ、Ⅱ两大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标记的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Ⅰ抗体(Anti-CD31/FITC)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FITC-UEA-I).每组动物再分为不透明组(a)和透明组(b),前者经冷冻切片后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后者不经冷冻切片,待完全透明后直接置于镜下观察. 结果 未透明组Ⅰa、Ⅱa经冷冻切片处理后, 镜下所见血管密度低,血管体出现明显的破坏;而经过透明处理的Ⅰb、Ⅱb在镜下可透过1 000μm的厚度直接观察到清晰、完整的血管体结构. 结论 活体荧光染色和组织透明法联合应用实现了无需切片即可观察较厚标本的目的 ,这对维持标本内血管体结构的完整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 为视觉传导路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在26例成人尸体头部的连续冠状断层标本与6例活体成人头部磁共振连续冠状断层扫描图像上,研究视觉传导路的断层解剖. 结果 本研究辨认了视觉传导路5个关键冠状断层上的典型表现:1.视神经眶中段冠状断层呈圆形,位于眼眶中心偏内上方眶脂体内,周围包绕蛛网膜下隙和视神经鞘.2.视交叉冠状断层呈"一"字型横位分隔第三脑室底的视隐窝和漏斗隐窝,其上方是大脑前动脉A1段,下方正中邻垂体柄和灰结节,两侧是颈内动脉C2或C3段.3.视束中部冠状断层呈圆形夹在大脑脚底和杏仁体、尾状核尾之间,下方是脉络丛前动脉,继续向下在钩与大脑脚底之间是大脑后动脉P2段.4.外侧膝状体内侧邻大脑脚底,外侧是尾状核尾,下方是钩和大脑后动脉P2段.5.视辐射冠状断层参与构成侧脑室下角和后角外侧壁,视辐射与侧脑室后角之间隔簿层毯.头部磁共振冠状断层扫描对视觉传导路结构的辨认与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具有较好对应性. 结论 在冠状断层上,对视觉传导路结构的辨认,尤其是关键断层特征结构的辨认,为视觉传导路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 为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小腿前外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 该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7.0±3.0)支,外径(0.7±0.2) mm,蒂长(3.3±1.7)cm,穿支的供血面积(33.0±8.0)cm2。腓浅动脉起始外径(1.2±0.3) mm,干长(5.6±1.8) cm,与中、下1/3处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吻合构成一条几乎不减少口径的血管链。 结论 腓浅动脉与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相吻合构成的血管链供养小腿前外侧区皮肤,由此设计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